理郡王弘晳是康熙朝太子允礽的第二个儿子,康熙皇帝的皇长孙。允礽最初被立为皇太子,后来被废,死后被追封为理密亲王。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驾崩第二天,弘晳就被雍正帝封为郡王(累加多罗理郡王爵),后来又晋封理亲王。理郡王府建立于弘晳袭封理郡王时期,被废太子允礽并不曾在此居住过。
弘晳原本居住在王大人胡同理郡王府,雍正元年(1723),雍正命其居在平西府,直至乾隆四年(1739)时,弘皙被拘禁为止,后来允礽的第十个儿子弘昀承袭理郡王,搬迁至王大人胡同的理郡王府,《乾隆京城全图》中的理郡王府指的就是弘昀府邸。
清朝末年,王大人胡同的东段名赵公府,所谓“赵公府”,实际上是指辅国公“毓熠”的府邸,因“熠”与“赵”同音;西段称王大人胡同。1947年统称王大人胡同。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内,见大势已去的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东麓的一株老槐树上。司礼秉笔太监王承恩也追随崇祯帝自缢于崇祯帝的脚下。这位被清朝谥为忠愁的太监王承恩,在封建时期是位忠君的表率,他的宅邸在东直门里北小街西侧,那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因而名王大人胡同。
![]()
理郡王府位于王大人胡同,北新桥三条东口路北,原为明代太监王永恩宅邸,乾隆四年(1739)的时候,革除弘晳继理郡王爵,由理密王第十子弘昀继袭,并在此居住。直至清末,历经七世八主。民国时期,此地荒芜。
![]()
理郡王府的主要建筑物有房屋(218)间,府门三开间,中间有门启闭。进府门有一小门,里边是正殿五开间,东西配殿各五间。正殿东西有群房各七间与内院的东西配房相连接。内院的后寝和东西配房均为五开间。后楼和东西两侧的北房也是五开间。此外,沿着府墙内侧建有群房在一百间以上。
![]()
辛亥革命后,理郡王府的后裔分为四支,其中有大学士福锟的孙辈恒霖、侄子毓善等。他们卖掉了王府西边的广恩寺和南边的马圈,后又被拆走了广恩寺里边的木料与砖瓦石片,广恩寺里边成了空场。
日本投降后,毓善等把祖坟地周围余地卖给了东直门外长店村照应坟地户李家、王家、周家。解放前夕,广恩寺旧址成了青壮年躲避抓壮丁的避风港,看院子的李姓夫妇每天傍晚把青壮年放进院内,让他们在大花池子里睡觉,白天再放出来。解放后,全国侨办征用广恩寺旧址,还特意给李姓夫妇专门盖了两间房让他们居住。直到1950年,理郡五府的后代还有在王大人胡同居住,而理郡王府已经遗迹无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