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印巴双方在短短的两三天内就已经投入了100多架飞机来为此次的交火“保驾护航”,但谁能想到,放眼印巴冲突的历史,这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场“小打小闹”罢了。
自两国分治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冤家”就再没过过什么太平日子。
最近的这场交火,更是堪称将过往几十年的经验来了波“杂烩大锅饭”:
从各执一词的“自卫反击战”到指责对手的“反恐不规范”,从互卡脖子的“断水断电”一路打成了陆空兼具的“飞机大战”。
没人知道,过去几十年的争端究竟让两国积累了多深的恩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在炮火的硝烟中苦苦挣扎的两国百姓……
焚天的战火
1965年3月,印度在卡奇湾举行了“箭头演习”,按说,这本来只是一次简单的军事演习,甚至都不会有多少人知道。
但经历过第一次印巴战争失败的巴基斯坦,对印度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戒备,距离两国边境线200公里的卡奇湾,自然早就是巴基斯坦的重点监视目标。
尤其是当巴基斯坦发现印度的“维克兰特”号航母也出现在现场,并展开舰载机战斗演练的时候,巴国立刻对此警惕了起来。
出于防备印度“偷袭”的思维惯性,巴基斯坦立刻向两国边境的卡奇兰恩盐碱地集结兵力。
此次巴方的军事行动很快就被印度的情报部门侦获,印度第一时间便向巴基斯坦提出了抗议,但巴基斯坦却不断辩称这是对印度行为的正常反应,双方一度剑拔弩张,冲突在所难免。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巴在卡奇兰恩展开交锋,战火又一度烧到克什米尔战场,随着双方不断调集军事力量投入作战,第二次印巴战争也全面打响。
可随着战斗的白热化发展,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发现,场面似乎陷入了僵局,巴军虽然凭借先发优势获得了一定的主动权,但印度的援军很快便补足了前线的缺员。
在这样的胶着局面中,巴基斯坦率先引入空军力量打击印军坦克群,但印度也紧随其后呼叫了空中支援进行反制。
或许是由于印度每次都是防御性应对,因此在战略协调方面出现了问题,甚至闹出了轰炸己方步兵旅和炮兵阵地的乌龙。
而这一失误,就让巴基斯坦捕捉到了破局的希望,于是,巴军立即加大空战力度,对印度的多个机场展开了攻击,想要直接摧毁印度的空中反击能力,并拿下战场制空权。
可一时的失误,却不代表印度在这方面的弱势,美国援助巴军的F-86佩刀战斗机确实非常强势,但苏联提供的米格-21战斗机也是针对“佩刀战机”而研发的。
在背后大国的“倾情帮助”下,印度也对巴基斯坦的空军基地实施报复性反击,而巴军也选择继续跟进,双方就这样把战场从陆地抬到了高天之上。
从9月1日到7日的一周时间内,双方在克什米尔的空中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不同于2025年5月的无人机大乱斗,当年的空战拼的可是“真刀真枪”。
据统计,印军在此次空战中共损失59架战机,巴军则损毁5架战机、13辆坦克、2门火炮和62台车辆,双方损失的跑道、机库、油库不计其数,人员伤亡更是至今不详。
这场空战直到最后,都没有任何一方完全实现空中优势,在双方的“回合制”拉锯战中,最终还是演变成了陆地战场那样的消耗战。
第二次印巴战争,最终在联合国的调停下,被打回了第一次印巴战争时的原样,而打了半天什么都没得到的两国,自然也就因此结下了更深的梁子……
复燃的冰川
1999年,是迈向新世纪的一年,斗了几十年的印巴两国也开始寻求和解之道,来为南亚的未来开辟道路。
就当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乘坐公共汽车前往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时,他绝对不会想到,自己满含诚意的“巴士外交”居然会成为又一次印巴冲突的导火索。
实际上在此时此刻,印巴两国才刚从核竞赛的紧张局面中解放出来,这其中既有国际社会的协调帮助,同时也是两国在核恐惧阴云下的理性选择。
《拉合尔宣言》除了要求开通一条从新德里到拉合尔的公交车运营线路,更是明确提到了要采取措施来缓和两国的关系,其中就包括了对核武器的限制以及在南亚建立区域合作联盟。
但此举瞬间招致了伊斯兰大会党的批评,因为在经历了第三次战争,印度也在事实上成为南亚霸主的当下,这份协定无异于在要求巴基斯坦将自己的军事和经济都置于印度的管控之下。
在军方的一致支持中,巴基斯坦派遣穆斯林武装分子向克什米尔印控区进行了渗透活动,并接连夺下了卡吉尔地区的多个制高点,希望以此来封锁印度的公路计划并引起国际关注。
但一直将克什米尔“看得比命都重要”的印度又怎么会容忍巴基斯坦的“骑脸”行为?
于是,在“维杰”行动的指导下,2万陆军以及多达7000人的准军事部队和空军对卡吉尔地区展开了军事围剿。
印军甚至一度动用了空中力量,让先进的米-27与幻影-2000战机也一并登上了克什米尔的舞台,对巴基斯坦形成了扼杀态势。
面对印度的强势回应,巴基斯坦也不再只停留于小规模的渗透活动,导弹反制、重火力装备都陆续入场,新的战争就此爆发。
其实在卡吉尔冲突中,印巴两国也展开了一场“飞机大战”,但考虑到此时双方都已经具备了核打击能力,为防战事升级,最终两国都选择将冲突压回冰川之上。
最为关键的是,美国在1998年两国公开进行核试验后,就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南亚的局势,因此早在冲突爆发伊始,国务卿就代表总统对两国发出了警告。
由于各方因素的影响,此次冲突的形式最终演变成了两国在正面战场的对抗,印方因此阵亡524名士兵和1363名平民,巴方则是损失了696名士兵和近40名平民。
在经历了73天的酣战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率先飞往华盛顿要求美国干预并解决克什米尔的争端,但克林顿出于利益考量,还是将双方打回原有控制线结束了此次冲突。
卡吉尔冲突不仅暴露了两国信任的缺失,更是首次验证了“核掩护下有限战争”的理论,虽然此后两国的导弹频繁试射,但终究还是谨慎地将行动范围控制在较小的规模……
撕裂的大地
如果说21世纪有什么事情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么美国发起的“反恐战争”一定会榜上有名。
随着“9·11事件”的爆发,布什政府立刻成立了战争内阁,而临近阿富汗的巴基斯坦就成为了美国开展反恐行动的关键。
或许是卡吉尔冲突的“有限战争”令印巴两国都感到“意犹未尽”,因此,在酝酿了两年后,两国又开始搞起了新的幺蛾子。
早在2001年6月的阿拉木图峰会上,印巴两国就展开了激烈的“互喷”,瓦杰帕伊指责巴基斯坦“不该使用核讹诈”,穆沙拉夫则是针锋相对地回应印度“武器造出就有使用的时候”。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启动了“帕拉克拉姆”行动,动员50万军队至印巴边境,巴基斯坦也紧跟着派兵回应,眼见“百万大军”就此集结,两国瞬间进入了高度戒备的状态。
如果说,这次的对峙还只是两国常规的摩擦冲突倒也罢了,可说巧不巧,就在同年10月,印度的议会大厦遭遇了武装分子的袭击,印度政府还作出“巴基斯坦支持袭击者”的指控。
我们并不知道是因为袭击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美国的警惕,还是出于反恐目的美国需要一个介入南亚地区的借口。
总之,在CIA提供的情报中,一段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与阿富汗喀布尔恐怖袭击策划者的通话,被用来作为指控巴基斯坦参与支持恐怖组织活动的“证据”。
然后,美国就借机公开谴责此事是巴基斯坦“对印度民主核心的野蛮攻击”,甚至将此类比为印度版的“9·11事件”。
即使巴基斯坦已经否认了与事件的关联,但在一边倒的舆论倾轧下,印度强烈要求取缔涉事组织与冻结其资产,并单方面中断了与巴基斯坦的交通和对外联系。
面对此番局面,巴基斯坦显然陷入了“自证陷阱”,只有副参谋长尤萨夫·汗的一句“这是印度为加深我国负面国际印象的自导自演”成为了巴基斯坦仅剩的辩护。
“涉恐”的名声一旦沾上,想要再摆脱可就相当困难了,本该只是两国间的摩擦冲突,就这样在大国“反恐”的阴影下,走上了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2008年11月,印度金融中心孟买遭遇连环恐怖袭击,16处标志性建筑与旅游胜地纷纷遭到波及,共计166人死亡,327人受伤。
此次的印度同样发起了军事对峙,要求摧毁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分子基地并对恐怖分子头目发出100万美元的悬赏,美国也借机参与了两国的斡旋。
巴基斯坦虽想反驳,但奈何多方证据都表明袭击者是从自己的卡拉奇省出发,因此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巴国只得同意成立联合调查委员会,并参与突袭“虔诚军”以示对反恐合作的支持……
众所周知的是,印度与巴基斯坦原本并不是分裂的两国,在英国的刻意划界下,才有了后来一系列冲突的根源。
或许这两个国家确实有着宗教、种族、领土等各方面的冲突,但在这些冲突之上所笼罩的大国阴云,同样是冲突至今不断的“万恶之源”……
参考文献
[1]《印巴分立:克什米尔冲突的滥觞》[M]陈延琪
[2]《印巴对抗何时休》[M]赵德喜、王佑生
[3]《南亚上空的蘑菇云——印巴核试验前前后后》[M]王联
[4]《南亚核风云》[M]肖敬民
[5]《南亚风云:印巴三次战争始末》[M]周广健
[6]《國際衝突之實證研究:以「印巴問题」為例》[M]岳瑞麒
[7]《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M]胡烨
[8]《“911”事件后美印巴关系研究》[M]兰江、冯韧
[9]《漫长的八月:印巴分治以来的对抗》[M][英]迪利普·希罗著;周平译
[10]《冷战后印巴安全关系研究》[M]刘红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