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业的当下,工程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然而,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从业者在探索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实现工程行业的高效、智能管理?本文将深入探讨工程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困境,探寻破局之道,着重剖析BIM、低代码与AI技术融合的创新实践。
01
工程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困境
尽管工程行业在数字化设备的软硬件方面不断充实,但数字化转型并非仅依赖先进设备就能完成。行业在转型过程中陷入多重困局,如数据孤岛、信息不一致、管理与作业矛盾等。调研发现,许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互通率低、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数据价值无法充分发挥,甚至出现“数据出生即死亡”的现象。
例如,在某些超高层项目中,混凝土运输车辆的核对工作仍需人工完成,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而在项目现场,数据打架问题屡见不鲜,集团领导和业主需要的数据版本繁多,难以整合。此外,许多企业虽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数字化系统,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导致系统利用率低,投入产出比不明显,陷入“价值陷阱”。
02
BIM:工程界的“3D打印机”
BIM技术在工程行业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深入,但其价值发挥仍面临挑战。BIM不应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应真正实现“好用”。通过BIM技术,可以将工程项目的全流程数据串联起来,实现从设计到施工的无缝对接。例如,在某枢纽机场的第四期工程中,通过BIM技术的应用,混凝土浇筑的精度从依赖人工经验的15%偏差降低到3%,不仅节省了材料,还提高了施工效率。
03
低代码:低代码开发的创新实践
低代码是近年来随着数字化需求爆发而催生的一种新型开发模式。它通过拖拉拽的方式,让业务人员能够快速配置系统,实现业务逻辑的数字化。低代码解决了传统开发模式中成本高、周期长、个性化不足的问题,特别适合工程行业的单产品唯一性特点。在兰州铁道院的高铁跨海大桥项目中,通过低代码与BIM的结合,实现了施工过程与BIM模型的动态映射,显著提高了施工管理的效率。
04
AI:智能决策的赋能者
AI技术在工程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但需要与BIM和低代码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价值。AI的核心在于数据驱动、关联学习和概率输出。通过AI技术,可以实现对工程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为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例如,在工程审计领域,AI技术可以将6个审计人员两个月的工作量缩短为两人两周,显著提高了审计效率。
05
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案例
跨海大桥项目:BIM与低代码的结合
译筑科技在某跨海大桥项目中,通过BIM与低代码的结合,构建基于BIM的4D计价体系,实现三大创新。
1
建立WBS编码、工程量清单与施工工序智能关联机制。
2
通过施工进度节点自动触发计量,检验批验收合格即进入计价待确认状态。
3
构建多维度协同机制。验工计价流程完成后,自动发起用款支付申请并生成台账。实现质量管控、进度管理与投资控制的三维联动。
此外,译筑科技首创三方数据比对机制,打通监理日志、旁站记录与检验批数据通道,运用AI校验填报时效性、数据一致性和验收合规性,异常数据实时预警,形成质量可追溯链,显著提升了铁路工程数字化管控水平。
半导体工厂项目:快速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
译筑科技在安徽某超大型半导体工厂项目中,通过BIM、低代码与AI技术的融合,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搭建起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该项目需要对数百个包商进行协同管理,同时对投资全过程进行控制,并跟踪数以万计的材料进度。通过BIM技术实现图纸协同分析和碰撞检查;利用低代码快速配置系统,实现业务逻辑的数字化;借助AI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最终,项目实现了极短时间内的快速建设,第一期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投产。
06
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展望
工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从观念、方法和工具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转变从业人员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数字化的价值;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论,结合行业经验和成功案例,构建适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最后,要利用先进的工具,如BIM、低代码和AI,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效率和效果。
工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需要从业者们共同努力。通过BIM、低代码与AI技术的融合,可以有效破解数字化转型的困局,实现工程管理的智能化、高效化和精细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