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提起嘎达梅林,脑子里第一反应是那首腾格尔的歌:“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不落潢河不起飞……”
歌声悲壮,旋律荡气回肠。但你如果只是听了这首歌,大概不会想到,嘎达梅林的死,跟张学良有关。
张学良为什么杀嘎达梅林?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以为嘎达梅林是被张作霖害死的,后来一查,才知道时间根本对不上。张作霖1928年就死于“皇姑屯事件”,而嘎达梅林牺牲是在1931年4月。杀他的人,其实是张学良的人马。确切地说,是张学良联合达尔罕王那木济勒色楞,用东北军加上地方武装,一起把他围剿了。
而且,更扎心的是,他死的时候是在冰河中,背后还有子弹打穿了他的身体。为了掩护弟兄,他最后一个渡河,结果再也没有上来。
嘎达梅林本名那顺木德,出生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1892年生人。小时候家里不富裕,但他有股子不服管的倔劲,长大后当了旗卫队的兵,因为能力强、作风硬,被提拔为“梅林”,也就是基层军事长官。
他当兵可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他是真的想保住牧民的土地。
那时候,蒙古各旗的草原是牧民世代生存的根本。可问题是,从1926年起,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开始执行一套“开垦边疆”的政策,说白了,就是把草原变农田,大量引进汉族农民,控制土地、增加税收,顺便也当作边疆屏障。
哲里木盟和科尔沁草原成了重点开垦对象,这片地方原本是放牧的,一旦荒务局来人测量划地、砍草割木,牧民的牛羊就没得吃,水源被破坏,生活没了依靠。
说到底,牧民的土地和命运,都在张氏父子一纸命令下,被无视了。
1929年,嘎达梅林带着60个代表,骑马一路跑到奉天,想见省主席——这个人就是张学良。
他们不是搞暴动,是请愿。
结果张学良根本不见,直接把他们当“刁民”处理。嘎达梅林被逮捕、押回旗里,差点被王爷判死刑。
你可以想象那个场景:一个本来军务出身的人,带着几十个老乡,骑着马,为了守住家乡的草原,跪在奉天的衙门口,结果被扔进牢里。要不是他老婆牡丹带人劫狱,嘎达梅林可能已经死在监狱里了。
劫狱之后,他没跑,而是直接起义。他说:“我们不能再求他们了,我们要自己保护我们的草原!”
嘎达梅林起义之后,先是躲进北山,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人,叫白龙。
白龙是汉人,是当地绿林出身,但跟嘎达梅林一样,心里都有杆秤。他们不是来当土匪的,是来给老百姓出头的。两人一拍即合,拉起了队伍,一开始几十人,后来发展到上千人。
他们公开喊出口号:“打倒测量局,不许抢掠民财!”
他们烧毁荒务局,赶走测量员,保护草原不被出荒。这在当地掀起了不小的风波。草原上的老百姓,听到这支队伍来了,就像看到了希望。
有些人送情报,有些人送马匹,有些人直接加入义军。嘎达梅林也不是一腔热血地蛮干,他制定纪律,要求部队绝不许烧杀抢掠,违者当场枪毙。
这支队伍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守住这片土地上草长莺飞的安宁。
这时候,我们得把目光转到张学良身上了。
1928年父亲张作霖死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他表面上“风度翩翩”,支持抗日,跟宋美龄谈恋爱,广结政商朋友,是个风头正劲的“东北少帅”。
可是在草原这事儿上,他不是英雄,而是毁灭者。
他延续了父亲的政策:开垦边疆、招民屯垦、加强统治。尤其是对于内蒙古,他认为必须汉化,才能稳住这片土地。于是他默许甚至支持达尔罕王出卖草原,调派军队清剿义军。
更关键的是,1930年底,他调集白城子、洮南、通辽、开鲁等地军队几千人,配合达尔罕王“围剿嘎达梅林”。
你看清楚了,这不是抓几个盗匪,是大规模镇压。一个蒙古族的地方反抗者,面对的是一整套现代军队和政治机器。
所以你说,是谁杀的嘎达梅林?虽然张学良没亲手扣动扳机,但他下令动兵、他调兵遣将,他就是这场血腥压制的责任人。
1931年4月,嘎达梅林率领的队伍已经被迫分散。他身边只剩几十人,跑到达尔罕旗境内的洪格尔敖包。
那天,冰雪还未融化,河水湍急,浮冰满面。
他命令战士们先过河,自己断后。敌人追来,他策马冲进冰河,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身体,鲜血染红了冰面。
39岁的嘎达梅林,死在了自己誓死守护的土地上。
没有告别、没有悼词、没有公祭,只有风声和冰水声,他就这样永远留在了草原。
讽刺的是,他死后,蒙古族人民却把他当成英雄。歌声、传说、纪念碑都来了。他成为“民族英雄”,甚至写进了《嘎达梅林》这首歌。
但张学良呢?他活到了2001年,活了101岁。晚年有人采访他时,他讲了很多抗日、很多西安事变,就是不怎么提内蒙古。
或许他也后悔了,或许根本没有觉得那是个问题。
而当年嘎达梅林死去的乌力吉牧仁河,如今早已断流,成了一条沙沟。草原被开垦11次,变成沙地——那片他誓死守护的土地,终究还是没有留下来。
你说讽刺不讽刺?
说到底,张学良杀嘎达梅林,不是因为仇恨,不是因为私人恩怨,而是出于统治和资源的逻辑。
在张学良看来,草原是战略资源,是边疆屏障,是政权稳定的基石。嘎达梅林起来反抗,就成了动摇统治的人。
草原上的起义,哪怕再有理,也必须被碾压。
这就是现实。
而嘎达梅林死前喊的,是“宁死也不出荒”,是“保住家乡的一寸草地”。
这是一场政治和土地、草原和资本、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
他不是流寇,是殉道者。
我们今天回头看,会看到一个可悲的事实:
嘎达梅林守住了草原一时,但没能挡住历史的洪流。他的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已经干涸。
但他代表的那种纯粹、坚决、不屈的精神,却不该被遗忘。
当年打死他的,是张学良的军队。而今天纪念他的,是草原上的牧人和歌声。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讽刺:让一个人死的,是权力;让他不死的,是人民。
《嘎达梅林》歌曲背景,腾格尔演唱版本资料;
《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辑,李守信回忆录;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科尔沁左翼中旗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