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谢里曼,公认的现代考古学之父,他是德国人,早年经商,时间达23年之久,后来,他通过挖掘特洛伊、迈锡尼、梯林斯、奥尔霍迈诺斯等希腊古城遗址,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考古学!而在他之前,欧洲只有古典学,而无考古学。这里,产生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是什么力量使一位商人成为了一门学科的创始人?他又有着什么样的性格和传奇的经历?
1
谢里曼1822年出生于今天德国北部的梅克伦堡,没念过多少书,十几岁的时候,以做学徒谋生,但他酷爱读书,通过自学,他一生掌握了英、法、德、俄、意、阿拉伯、拉丁、古代希腊和现代希腊等18种语言。正是在做学徒期间,他接触到了《荷马史诗》,并为之深深着迷。20岁的时候,他来到了荷兰,进入一家进出口公司从事商业,22岁到俄国经商,主要经营靛蓝贸易。在商业上他是一个天才,很快就挣了大钱,在此期间,他还到美国从事过银行业,生意越做越大,并取得了美国国籍。谢里曼对金钱和名利有一种天生的、强烈的渴望,他是一个幻想家,但同时他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少年时贫困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只有在社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才能获得人们的尊重,办起事情来才方便。
但即便是在追逐金钱的过程当中,他也一如既往地热爱《荷马史诗》,坚信《荷马史诗》是真实的历史而非神话,相信自己能找到《荷马史诗》中所描写的特洛伊古城以及那些诱人的宝藏,这是驱使他后来去特洛伊进行发掘的最内在的动力。1863年,这一年谢里曼42岁,他意识到自己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再也不能在经商上浪费精力了——钱是永远都挣不完也挣不够的,但生命有限啊!于是,他毅然结束了自己的商业生涯,决定去追求一直藏在心中的最灿烂的梦想!
应该说,经商生涯对谢里曼后来的考古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他挣了很多钱,这为他的考古挖掘工作提供了经费保证;其二,多年的从商生涯养成了他果断、严谨、细心的工作作风,而这也是考古工作所需要的一种素质。他在挖掘工作当中,每天都会将所挖物品列出清单,做好登记,就像记账一样;同时,商人的狡黠也让他做出了把在特洛伊挖掘出来的黄金据为己有的行为,从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也让他和当时的土耳其当局打了一场官司。
在进行考古过程中,商人出身的谢里曼在与农民谈交易时也曾失手。在去世前几年,谢里曼准备在克里特进行挖掘,但当时他要挖掘的那座小山属于一个种橄榄树的农民,谢里曼想买下那块地方,但那农民首先是不肯出售土地,后来要价10万法郎,两人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最后谈到了4万法郎,这包括那块土地上的橄榄树和地下的珍宝,但就在签协议的时候,谢里曼发现这个农民把那块土地分成若干小块已经出售了大部分,当然他所要的那座小山还在,但这让做了商人多年的谢里曼觉得受了欺骗,同时他还发现橄榄树的数目不对,于是他终止了谈判,最后永远失去了对克里特的挖掘机会。
2
在结束商业生涯之后,谢里曼曾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印度、中国和美洲游历了一圈,还出版了《中国和日本》一书,随后他在巴黎住了下来,开始做发掘的准备工作。1868年,谢里曼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次婚姻。他第一次结婚是在1852年,妻子是一位俄国人,名叫卡特琳娜,但两人的婚姻并不幸福,卡特琳娜开始并不愿意嫁给他,后来谢里曼有钱后才同意结婚。两人的性格差异也很大,谢里曼是一个非常自我、个性热烈奔放、充满想象力、整天都愿意折腾的人,而卡特琳娜是一个比较现实,喜欢社交生活但没有多少想象力的女人,一方面她很不适应谢里曼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不理解谢里曼的内心世界。两人在一起生活了十多年,生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但最终还是离婚了。
离婚一年后,谢里曼又结婚了,这次婚姻对谢里曼后来的考古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谢里曼性格中浪漫、甚至有点夸张的部分。他写信给一位做大主教的希腊朋友,希望他为自己介绍一位女人做妻子,要求是希腊人,并且要喜欢《荷马史诗》。大主教把自己的侄女,一位十六岁、名叫索菲娅的希腊姑娘,介绍给了他。两人很快就结婚了。索菲娅虽然年纪比谢里曼小很多,但却聪明、懂事,在谢里曼的后半生里,她以妻子、母亲和女儿的角色包容和理解了谢里曼那些在常人眼里看来不正常的行为。索菲娅其实开始并不喜欢《荷马史诗》,但她经常端坐于一旁,听谢里曼大段大段地朗诵《伊利亚特》,直至昏昏入睡;她遵从谢里曼的要求,努力学习各种语言,并且用不同的语言给谢里曼写信;她为谢里曼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女儿名叫安德洛玛赫,儿子名叫阿伽门农,名字都是谢里曼取的,都来自《荷马史诗》中的人物,本来谢里曼想给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取名叫奥德修斯的,也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最终因是一个女孩儿而作罢。当然,最重要的是索菲娅后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了谢里曼的考古挖掘工作,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才四个月,索菲娅就来到了挖掘现场,和谢里曼一起工作,她是那个工作队里唯一的一位女性。谢里曼也把索菲娅视为自己的幸运女神,因为无论是在特洛伊、还是在迈锡尼进行挖掘时,索菲娅都在第一现场,尤其是在迈锡尼挖掘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坟墓之时,由于需要非常小心,大部分的工作都落在了索菲娅的身上,整整二十五天,她跪着,经常只用一把小折叠刀把覆盖在坟墓上的土层弄掉,每天晚上,她都挎着一篮子金子回去。谢里曼曾非常激动地把他认为是海伦戴过的项链戴在索菲娅身上,来表达自己对索菲娅的爱和感激,此后他再也没有给索菲娅买过任何项链,因为他认为她已经戴过了海伦的项链,其它的都配不上了。
谢里曼去世后,索菲娅没有再嫁,她整理保存了谢里曼自20岁开始的日记和所有信件,这些是后来传记作家写作《谢里曼传》的主要资料来源。
3
1868年7月,凭借着《荷马史诗》的指引,谢里曼第一次踏上了荷马的土地,在伊萨卡,他站在曾被认为是伊萨卡国王奥德修斯大本营所在的厄托斯山顶上,阅读着《奥德赛》中的篇章,激动万分。第二天,他就组织了一个小型挖掘队进行挖掘,当然无功而返。随后,他又按照《荷马史诗》的指引,来到了特洛伊平原,经过一番勘探,确定了特洛伊古城的位置。接着,他匆忙写了《伊萨卡、伯罗奔尼撒和特洛伊》一书,认定当时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东岸的希萨里克就是特洛伊城址,整个行动反映了他目光敏锐、办事果断的特性,他靠自己的直觉和现场勘探做到了那些呆在书斋里翻阅文献的学者们做不到的事情。
1871年,谢里曼正式对他所认定的特洛伊城址进行挖掘,当时,除了一本《荷马史诗》之外,他没有任何的参考资料,也没有任何指示告诉他该从哪里开始挖掘,壕沟应该从哪个方向挖以及挖多宽,也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供参考,参与挖掘的都是当地的农民,行动缓慢。如果不是谢里曼的狂热坚持,挖掘工作可能无法继续下去。终于,1872年6月的一天,谢里曼发现了他所认为的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宝藏。这时,他商人的精明又显露了出来,他让索菲娅支开挖掘工人们,自己和索菲娅俩人亲自挖掘。他成功了!挖出了大量的宝藏!包括两个金皇冠,另外还有24个金项圈,加上耳坠、扣子、金酒杯等8700余件金制品,此外还有一些银制品。
谢里曼并没有把这些宝藏交给当时的土耳其政府,而是偷偷运了出去,由自己保管,之后将近十年时间里,他多次想把这些珍宝卖出去,和美国政府、英国政府、俄罗斯政府等谈判过,但都没有谈成。最终,在一位至交好友的说服之下,1882年,他把宝藏赠送给了德国,换取了柏林荣誉市民的称号,这可是俾斯麦才能享有的荣誉。
在第一次挖掘工作之后,谢里曼在希萨里克又进行了三次挖掘,证实了这里曾有七座相互叠压的城市(今天已知为九层),他认定第二座就是荷马所记载的特洛伊城,但后来证明第六座才是,而谢里曼挖出来的宝藏,是比《荷马史诗》的记载还要早一千多年的产物。
在希萨里克挖掘的间歇期,谢里曼还对迈锡尼进行了重要挖掘。在迈锡尼,他发现了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的墓葬,并挖到了大量丰富的墓葬品,他将其命名为“迈锡尼文明”。不过这一次在严密的监督之下,他没有机会将墓葬品据为己有,所以他也曾抱怨自己在这里除了获得了荣誉之外,一无所获。
海因里希·谢里曼:海因里希·谢里曼(1822——1890),德国考古学家,因发掘出《荷马史诗》中描述的特洛伊古城而闻名,他还是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照片中谢里曼看起来坚定,甚至有点冷酷,这种性格是他在考古挖掘中面对各种嘲笑,依旧不放弃并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同时,他的眼神中还有一丝狡黠,这可能是他经商多年所留下的印记。
索菲娅·谢里曼:索菲娅·谢里曼是海因里希·谢里曼的第二任妻子,也是谢里曼在考古工作中的得力助手,谢里曼去世后,她继承了谢里曼的遗愿,继续从事考古方面的工作。照片中索菲娅佩戴着特洛伊的王冠和黄金首饰。
特洛伊城墙,1902年的照片
4
自1871年到1886年这十多年的时间里,谢里曼通过自己的挖掘工作,发现了前希腊文明,确定了在希腊古典时代以前,存在着一系列灿烂的古代文化。同时,他的杰出的工作为现代考古学奠定了基础,确立了考古学的三项原则,现总结如下:
1、 谢里曼把地下文物和古典传说结合起来,用理论假设来指导田野调查。具体表现为他用实际行动,通过挖掘特洛伊等地下古城遗址,证实了《荷马史诗》的真实性。而在他之前的古典学,只是做研究文献的工作。
2、 确立了分层学的原则,这在考古断代上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利用分层学来断代,简单来说就是埋在最底层的遗址,年代就越久远,反之最近。谢里曼在希萨里克的挖掘采用了真正的大规模的地层学挖掘方法,他在挖掘中剖开土丘的剖面,分出七层人类活动的层位。虽然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地层学挖掘,但在不断实践中,他逐渐使用和理解了地层学发掘这一原则。
3、 确立了器形学,表现为:其一,保存发现的每一件器物,尽管他一开始只希望找到埋在地下的珍宝,但还是把所有发现到的东西全部收集起来。因为他敏锐地意识到普通器物在提供历史真实情况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其二,仔细记录每一件器物的发现地层,并对每件重要的发现物尽快绘图和照相。
5
在谢里曼拿着《荷马史诗》开始他的挖掘工作的时候,他遭到了众多学者的嘲笑,他们嘲笑一个做了二十多年商人的人突然改行做起了考古的小学生,嘲笑他居然相信神话而进行没头没脑的挖掘。而当谢里曼真的挖出了宝藏,学者们的嘲笑就变成了攻击,主要有两点:一是否定谢里曼发现的宝藏是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珍宝;二是指责谢里曼只贪图财宝,而毁坏了其他一些有价值的线索。谢里曼当然清楚这些人对他的攻击主要是出于嫉妒,自己的发现伤了他们的面子。是啊,那些人一辈子坐在书斋里进行研究,出版了多本著作,但最后,一个商人竟抢在他们前面发现了地下真实的文化遗址,这是他们难以接受的。对这些攻击,就像他当年经商时锱铢必较一样,谢里曼一一进行了反击,他有理由这么做,因为他不是从图书馆,而是从土地上取得他的成就的。谢里曼有很强的广告意识,很注重在报纸和杂志上给自己的工作做宣传,一是发表自己的成果,二是用实际行动对攻击他的学者们进行反击。在挖掘的过程当中,他一直不停地给报纸和杂志写稿,发表自己的工作成果和工作进展,比如在迈锡尼挖掘时,他就每天给《泰晤士报》和《时代》杂志写稿,宣布自己的发现,甚至为了这种宣传他愿意自掏腰包。笔者相信,假如这个家伙生活在今天的微博时代,他每隔一小时就会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工作成果的。
有时,当报纸编辑不刊登他的文章时,他威胁说将不再订购他们的报纸或为他们的报纸做任何事情。在一些写给自己的支持者的私人信件里,谢里曼的话则更有风度和力量,他写道:“所有德国学者的恶毒言行都不能把50英尺高、300英尺厚的希萨里克山丘推到被人遗忘的大海中去。”就这样,他态度强硬地捍卫着自己和他所尊敬的《荷马史诗》的荣誉。
当然,对这些攻击,谢里曼也进行了反思,比如当专家们指责他破坏了很多文物古迹之后,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后来的挖掘当中,他就改进了工作方法,做得更加精确和科学;又比如当有人指出他在特洛伊所发现的并不是普里阿摩斯的珍宝时,他后来也处在了怀疑和矛盾之中,此时,他已经由一个充满想象的浪漫主义者变成了一位历史学家。唉,这对于他来说,究竟是好事呢,还是坏事?
1889年在希萨里克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会议,考古学家们在现场勘查。左起第三人为谢里曼。
1890年第二届希萨里克国际会议与会者合影,后排左起第四人为谢里曼。同年12月26日,谢里曼逝世。
6
在此,我们似乎可以回答本文在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了,到底是什么使谢里曼这个原本是一位商人的人成为了一门学科的创始人?
首先,是热情的力量和理想,如果说得极端一点,也可以说是偏执。偏执这个词听起来不太好听,但不能否认的是,正是这种偏执,让谢里曼始终相信《荷马史诗》是历史而不是神话,同时让他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毅然转向去进行考古挖掘工作,即使在饱受嘲笑和攻击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的退却。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谢里曼有着非常好的、来自于生命本身的直觉。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把《荷马史诗》当作神话,而只有谢里曼把它当作历史事实呢?为什么谢里曼一下子就能确定特洛伊城址的位置而其他人开始却不屑一顾呢?要知道,当时可没有任何的地面遗迹可以参考啊!这不是运气,是天生的敏锐!也有人把谢里曼的挖掘看作是他对黄金的迷恋,但当他把认为是海伦曾经戴过的首饰戴在自己妻子身上、并觉得是无与伦比的那一刻开始,笔者明白了,他的热情和动力,更多的不是来自于利益的驱动,也不在于宝藏本身,而是来自于宝藏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感和艺术魅力,来自于他本身所具有的良好的审美能力。
其次,是科学的思维和理念。正如前面所说,谢里曼不是一个挖宝者,而是一名科学家,他在发掘的过程当中,非常自觉地遵循了科学的方法,从而确立了考古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原则。比如他对文物的断代,就采用了分层学的科学方法,反观中国的金石学,即便是今天所谓的“专家鉴宝”,也还只是根据物体的外形、质地等孤立的特征来鉴定。这种差别的根源,来自于是否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是的,谢里曼曾经是一名商人,但这又有什么重要的呢!对于像谢里曼这样的人来讲,从事什么职业并不重要,一个人总要生活,总要认同世俗生活中的一些规则,这不能苛求,做生意只是他谋生的一个手段,而最终让他在科学史上留名的,却是他的理想和他为理想所付出的努力。一个人的身上,总是存在着形而上的力量和形而下的欲念,谢里曼的可贵之处在于前者最终压倒了后者。今天,在我们中国,富翁何止千万,比谢里曼有钱的生意人更是比比皆是,但他们对待财富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自己享乐,住豪宅买游艇之类的,二是把钱留给自己的孩子,又何尝想过科学和文明呢!
“普里阿摩斯宝藏”中的黄金制双口酒杯,出土于特洛伊遗址。
“阿伽门农的面具”,出土于迈锡尼遗址。
出土于迈锡尼的黄金制王冠。
谢里曼的陵墓:位于雅典。位置由谢里曼本人去世前数年亲身选定,可以俯瞰雅典卫城和爱琴海的景色。陵墓看起来充满了古典气质,围绕陵墓的浮雕描绘了谢里曼的考古贡献以及他对希腊古代文化的迷恋。
7
在上文中,笔者描述了一个强悍的谢里曼,事实上,谢里曼的身体状况一直都不太好,身患多种疾病,但精神的狂热、坚强的信念和超常的毅力让他克服了一切。晚年的时候,他最严重的疾病是耳疾,不过他也没有太当回事情,直到1890年的冬天,他终于撑不住了,被迫做了手术,手术过后没几天,他不听医生的劝告,仍然坚持工作,在柏林、巴黎等地处理了一些工作上的事务。这时,距离这年的圣诞节只有八天了,他坚持赶回家去和妻儿过圣诞节,但他没能赶回去,在那不勒斯的一个旅馆里,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谢里曼死的时候,当地没有人认识他,警察在他身上也没有发现有多少钱,甚至抱怨这人太穷了,但事实上,这个人曾经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比财富更加富有的梦想!
李寻、楚乔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国地理》《中国白酒通解》《中国白酒配餐学》已经全部出齐,可登录“李寻的酒吧”公众号商城选择购买(,或者扫下面李寻老师助理朱剑、童康育的二维码联系进行购买,三本合一同时购买有优惠!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
图书简介
《中国白酒配餐学》围绕“中国白酒配餐基本原理”“为酒选菜”“为菜选酒”三大主题的四十二个知识点,同步于国际餐酒搭配理论,以先进的食品科学为基础,通俗生动地讲解全国23个菜系餐酒搭配的实用案例;填补了中国白酒与美食搭配领域研究的空白,可作为广大白酒营销人员、餐厅主理人员拓展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水平的“教科书”,以及广大白酒与美食爱好者提升生活品质的餐饮美学读物。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受广大读者及白酒爱好者的关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书以文化地理为引导,一方面,沿大运河和诸多古道做空间分布的大线索梳理;另一方面,从文化认知的角度切入解读,全面探寻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全书内容丰富,具趣味性、知识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
《中国白酒通解》对中国白酒进行了系统、全面、专业、细致的解读,涵盖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白酒是什么;中国传统白酒工艺详解;简说酒精;新技术、新工艺、新型白酒;中国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条件、工艺、风味、品鉴;白酒市场解剖;李寻白酒品评法——供选酒师和消费者使用的白酒品评法。作者亲自走访了数百个白酒厂,通过艰辛的田野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全书资料丰富,见解独特,思想深刻,总结性和开创性兼具。同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各领域人士阅读,尤其是白酒酿造、经销、收藏品鉴人士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