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祝智庭 等 | 学科整合教育:教育强国建设的内生新动能

0
分享至

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刊载信息

祝智庭,戴岭,& 姜浩哲.(2025).学科整合教育:教育强国建设的内生新动能. 中国远程教育(5),3-19.

学科整合教育:教育强国建设的内生新动能
祝智庭, 戴岭, 姜浩哲

【摘要】学科整合教育作为回应知识生产范式变革与复合型创新人才培育的战略路径,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效能,成为提升教育体系适应性、创新性与可及性的内生动力。本研究提出以“对象—关系—意义”为核心的“超结构三元组”理论框架,以及学科整合教育的“五新”理念:一是新框架,以知识生态、复杂学习理论和认知科学为基础,构筑动态学科群治理模式,优化学科结构,推进跨学科资源整合;二是新话语,重塑学科整合教育的理论表述与概念体系,构建系统化的知识融合模型,依托智能技术驱动知识结构动态重组,增强教育模式的开放性与适应性;三是新思维,融合整体性、系统性与创造性思维,设计跨学科思维培养体系和多模态学习环境,强化知识迁移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四是新价值,明确学科整合教育在知识生产、创新能力培育与教育公平中的结构性效应,以跨学科协同机制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五是新生态,完善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协作机制、智能学习环境与动态评价反馈系统,优化教育治理结构,增强学科整合教育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而推动教育范式的持续演进。

【关键词】学科整合教育; 教育强国; 跨学科理解; 制度创新; 技术赋能

一、

学科整合教育的范式兴起与动因

在全球化与技术变革的双重驱动下,知识生产范式已从线性学科体系向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生态体系转型,以单一学科和规模扩张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祝智庭 等, 2024b)。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仍深嵌于以学科独立发展为基本逻辑的结构中,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机制与师资培养长期受工业时代分科体制制约,整体结构固化,矛盾日益凸显:学科边界封闭,阻滞知识迁移;分科评价体系强化工具理性,催生功利取向;教师缺乏跨学科素养,难以支撑整合型教学实践(黄斌 等, 2023)。各学科间教学目标割裂、内容分离,缺乏知识衔接与系统整合,学生难以建立跨学科联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足(Drake & Reid, 2018)。以高考为核心的评估模式过度依赖单一学科成绩,进一步固化学科隔阂,压缩跨学科思维、系统认知与实践能力的生成空间(戴岭, 2025)。此外,现行教师培养体系以单学科训练为范式惯性,教学理念与方法拘泥于传统框架。这些现实困境映射出工业时代线性学科体系与数字化社会知识生态之间的深层矛盾。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学科整合教育作为一种以复杂真实问题为驱动,通过多学科知识的协同建构、方法论的互补整合与价值观的跨域融通,重塑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体系的教育范式,能够突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融合与创新转化,不仅是对知识生产非线性特征的适应性回应,更是激活教育系统内生动能的必然选择。

人类社会正面临一系列高度复杂、系统耦合性强且跨学科依赖度极高的全球性挑战,涵盖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公共卫生、人工智能伦理等多维度问题。单一学科范式已难以促成对棘手问题的全面理解与系统决策。应以复杂系统理论重构认知范式,将学科整合视为知识生态自组织的必然过程,逐渐融入国际教育发展主流(祝智庭 等, 2024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学习罗盘2030》(臧玲玲, 2020)和《2030未来教育和技能》(杨韵莹 等, 2022)等文件,强调教育体系应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综合学习模式转型,进而塑造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通过“沃土计划”“脱颖计划”等机制创新(新华社, 2025),以弹性学制试点与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推动学科整合从理念倡导转向实践落地。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学科整合教育通过融汇多领域知识体系与复合价值观念,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思维与社会担当的未来公民,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提供认知基础与实践支撑。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不断演化,给教育范式的转型注入技术动能,推动学习方式由静态传授向智能化、动态化、个性化重构,为跨学科学习创造更优越的环境。基于此背景,本研究聚焦探讨学科整合教育如何通过知识生态重构、跨学科思维培养和智能技术赋能,成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构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学科整合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体系向更加开放、动态、融合的方向发展,培养具有人机共生思维与AI渗透技能、开拓精神与“破界”能力、创想能力与实践智慧、人文精神与科技合伦行动力、人类共同体思维与跨文化行动力等素养的新质人才(戴岭 & 祝智庭, 2024),不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

新框架:学科整合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政策牵引

知识生产模式正从传统的线性分科向跨学科的网络化整合转型,不仅获得认知科学关于跨学科学习促进高阶认知与深度学习的理论支撑,也因政策体系的持续调整而逐步规范化。学科整合教育的提出,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理性超越,更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重塑。如何从理论建构、认知机制和政策保障三个层面构建学科整合教育的新框架,已成为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关键议题。

(一)知识生态的范式转型与“超结构三元组”理论框架

知识生态指知识在不同学科、领域和主体间的动态流动、交互与演化系统。知识生态的范式转型是学科整合教育发展的基础,其本体论基础决定教育模式的演化方向。从工业社会以来的线性分科体系到数字社会的网络化知识结构,学科组织方式的调整不仅反映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也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方向。传统的学科划分源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科学范式,强调各学科的独立发展、专业分工及系统性累积,这种模式在推动学科内部深化的同时,也固化了学科边界,使得知识体系在逻辑上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制约了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迁移。伴随知识生产体系从模式1→模式2→模式3的转变(杨超, 2023),学科发展也相应地经历着分化、交叉和融合,知识的动态性、开放性和流动性显著增加,学科间相互依存度逐步提高。

学科整合教育基于知识生态学和复杂系统理论,通过学科间的动态互动和知识协同,实现创新性知识体系构建。由于传统理论在知识组织形式、学科关系联动及意义建构方法上缺乏具体操作路径,难以有效应对多学科知识融合过程中对象选择模糊、关系耦合僵化、知识意义单一等实践挑战,因此,本研究提出“超结构三元组”(Superstructure Triad)理论框架,围绕“对象—关系—意义”三大核心机制,构筑学科整合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其中,对象重组(Object Restructuring)通过重新界定和拓展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突破既有学科边界,建立开放的跨学科知识网络;关系重构(Relation Reconfiguration)通过动态调整不同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结模式,实现多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耦合与协同互动;意义重建(Meaning Reconstruction)则强调对知识深层价值的再阐释与再创造,超越工具性意义,赋予知识整合更丰富的内涵与更高层次的价值指向。这一理论不仅解释学科整合教育如何实现知识整合,还揭示这一过程如何对学生的认知、思维和创新能力产生“超越性”作用(如图1所示)。超结构三元组理论具有四大特性:涌现性、包容性、普适性和超越性。涌现性体现在通过对象重组、关系重构、意义重建,推动新属性、新模式或新能力的涌现;包容性表现为通过跨学科整合,包容多元知识体系,推动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普适性意味着该理论适用于不同教育阶段、学科领域和文化背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超越性则体现在超越传统学科边界,推动教育本质的跃迁和创新。超结构三元组理论还蕴含三对理论张力:动态性与稳定性、局部性与整体性、工具性与价值性,在学科整合教育中不断交织、平衡,推动教育生态的持续演进与创新。


图1 “超结构三元组”理论框架

(二)认知科学基础与跨学科教育模式

学科整合教育不仅是知识体系的重构,更是思维模式的转变。认知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揭示学科整合教育在促进知识迁移、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发展方面的作用。跨学科教育作为学科交叉在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中的具体实践形态,是构成学科整合教育的方法支撑。学科整合教育通过建立跨学科概念关联网络,使学生在不同学科语境下调取、重组和运用知识,建立认知连接,实现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能力发展。语义网络理论(Semantic Network Theory)表明,人类大脑并非以孤立单元存储信息,而是通过概念关联形成知识网络,不同学科的知识模块若能通过有效连接形成互补体系,将极大提升学习的认知灵活性(Binney & Ramsey, 2020)。脑科学研究显示,跨学科学习能增强大脑不同区域的互动,提高知识存储的深度,使学生更容易形成长期记忆,并提升在不同领域间的知识迁移能力(Goldberg, 2022)。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 Theory)进一步阐释学习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发生的,知识的掌握取决于学生对学习情境的理解。因此,在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构建中,需要通过模拟真实问题情境、增强学习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够在动态交互的过程中理解和应用跨学科知识,提高其在复杂情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此外,由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可知,学科整合教育在优化知识建构的同时,需关注学生的认知资源调配,合理控制外在认知负荷,以提高学习效率。由于跨学科学习涉及多个学科知识体系的整合,若知识组织方式不当,可能导致学生认知负担过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学科整合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需结合支架式学习等方法,通过任务分解、知识可视化、智能推理等方式,优化认知过程,降低知识迁移成本,提高跨学科学习的有效性。认知科学的前沿研究为学科整合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学科整合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跨学科认知概念框架,增强学生认知弹性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三)学科整合教育的政策导向与制度创新

学科整合教育的推进不仅依赖于理论基础和认知科学的支撑,还需要政策体系、教育主体和技术变革的协同引导与制度保障。从国际经验看,各国政府已洞察跨学科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并通过文件发布、教育治理体系创新以及学科设置调整等方式,推动学科整合教育的系统化发展。如美国的《下一代科学标准》(NGSS)提出跨学科知识融合的标准化要求,强调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学科的协同发展;芬兰的“现象教学”(Phenomenon-Based Learning)模式突破传统学科界限,以现实世界问题为导向,推动学生多学科协同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则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以学科交叉和实践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学科整合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及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等均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适应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在学科整合教育的政策引导下,制度创新构成其推进的关键路径。首先,学科体系的治理模式需由固定分类向动态调整转变,如构建“动态学科群治理模式”,可借鉴欧盟“知识与创新共同体”理念,通过跨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技术发展、社会需求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优化学科设置。其次,在高等教育层面,应建立跨学科专业认证体系,调整学科评估标准,推动课程体系、学位授予、教师考核等的跨学科调整,如“学科群”制度和“本研贯通”培养模式等。此外,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整合教育的实施需与课程标准的优化同步推进,确保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协调衔接。

从系统视角来看,学科整合教育的推进需要政策拉动力、主体内驱力和技术推动力的协同作用(如图2所示)。政策拉动力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与资源优化,包括对跨学科课程的政策支持、跨院系协作的激励机制及资源配置的优化调整;主体内驱力则依赖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而生成新动能,以推进学科整合的具体实践,如学科共建、联合研究、跨学科教师团队培养等;技术推动力则强调人工智能赋能与数字基座构建,如依托智能学习分析系统、知识图谱、虚拟仿真实验等技术,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动态适配。此外,还要设计动态适调机制,通过资源流动网、评价反馈环,为教育强国建设枢纽平台注入活力。


图2 教育强国的三力协同枢纽平台

三、

新话语:学科整合教育的概念重构与技术助推

学科整合教育的概念重构是对传统知识分类体系的重新审视,也是对教育体系适应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理论深化。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学科整合教育提供更为精准的实现方式,智能化学习系统、多模态场域与知识可视化手段的介入,使学科整合教育由概念重塑向实践转化,其话语体系、知识生成、组织与应用方式均发生深度变革。

(一)学科整合教育的概念演化与核心特征

学科整合教育的概念演化深刻反映出知识生产方式、教育体系结构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变迁,可将其发展历程视为一场从“学科分立”到“学科融合”,最终迈向“知识创生”的知识重构之旅。20世纪以来,跨学科与多学科交叉成为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的重要趋势,学科整合教育的理念亦相应地经历了从多元学科(Multidisciplinary)的知识并置,到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的方法融合,最终趋向跨学科乃至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的范式超越的递进演化。需要指出的是,Transdisciplinary在中文中亦有“跨学科”之译,虽与 Interdisciplinary 的主流译法存在交集,实则其内涵更侧重于超越学科界限、实现知识和实践的整合与创新。在多元学科模式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相对松散,学科知识的独立性较强;交叉学科模式则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方法共享、概念映射和研究协同;跨/超学科模式进一步超越传统学科的界限,从问题导向出发,构建开放性的知识体系。在此背景下,学科整合教育逐步由强调学科间的协同演变为知识体系的深度融合,并呈现出更具动态性、系统性的知识整合趋势。这不仅反映了知识范式的转变,也体现了教育目标从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向综合素养培养的拓展,强调学生在不同学科知识间建立联系、整合多源信息,并在多学科环境中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学科整合教育的核心特征体现在知识系统性、学习情境化、思维跨越性与目标综合性四个方面。知识系统性指学科整合教育不同于传统单学科教学的割裂状态,而是以整体性、层级性和关联性为原则,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使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相互联系,并在复杂情境下实现迁移与综合应用。学习情境化强调知识的学习过程需要嵌入特定的社会、文化、技术或现实问题背景之中,即知识的传授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真实问题或任务情境中展开,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任务或问题驱动下,实现知识的理解、应用与创新。情境化学习不仅能增强知识的现实关联性,还促进学生在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更具适应性的认知能力。思维跨越性体现在学科整合教育要求学生超越单学科思维的限制,在多学科知识交汇的基础上培养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形成更为开放、灵活的认知模式(Ivanitskaya et al., 2002)。相较于传统学科教育主要训练学生在学科内部深度掌握专业知识,学科整合教育则更强调思维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发展更高阶的认知能力。目标综合性指学科整合教育并不局限于单一学科目标的实现,而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解决复杂现实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在多学科知识体系中形成全面的素养结构,包括跨学科理解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些核心特征共同构成学科整合教育区别于传统学科教育的独特优势,并为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变革提供逻辑支撑。

(二)知识融合的结构化模型与融创教育

知识融合作为学科整合教育的核心机制,其本质在于通过系统化路径重构多学科知识的交互逻辑。在传统学科体系中,知识组织方式往往以学科本体为核心,强调知识体系的封闭性与逻辑一致性,这种模式虽有助于确保学科内部的系统性,但削弱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流动性与迁移性。因此,学科整合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知识融合机制,使学生能在多学科框架内进行信息整合、概念重构和方法迁移,包含知识网络构建、概念联结机制与动态适配路径三个关键要素。知识网络构建是学科整合的基础,强调以知识图谱与数据驱动的方式,将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理论体系、方法论框架进行有机联结,消除学科间的知识孤岛效应,增强学科之间的知识协同效应。概念联结机制是推动学科整合的关键,要求在知识组织过程中,通过语义映射、概念重组与认知迁移策略,使学生在不同学科范畴内建立有效的知识桥梁。动态适配路径是实现个性化知识整合的重要手段,即通过学习分析、认知诊断与自适应学习技术,使知识内容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轨迹与问题解决需求进行精准匹配,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最优的认知负荷范围内完成知识整合。

随着学科整合逐步转向以数智驱动的知识重组模式,融创教育作为技术赋能与认知转型的复合载体,为学科整合教育提供数智路径依托(祝智庭 & 戴岭, 2024)。融创教育强调知识融合、学习创新与智能技术的深度结合,提出基于真实劣构问题驱动、学科知能体系重构、超学科心智结构塑造、创新性解决方案生成的系统性学习路径,核心在于在真实复杂问题驱动下,实现知识体系、工具系统与思维方式的深度融合,以推动学科整合教育向更具创新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塑造一个超越学科界限、兼容多元知识体系、促进超学科心智发展的教育生态。通过智能推理技术、知识可视化工具和协同学习平台,学生在跨学科环境中探索问题、分析情境、构建多维认知框架,最终形成具有创造性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三)多模态认知机制与跨学科理解的协同路径

个体的认知建构并非局限于单一信息通道,而是依赖多种感官刺激形成更为丰富的认知网络。传统学科教学主要依靠文本与语言作为知识传递的媒介,抽象概念的理解受到信息呈现方式的限制。多模态场域通过整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感知通道,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为可交互的立体模型,为跨学科理解提供了沉浸式认知环境。这种场域的构建不仅可提升学科整合的认知效能,也可推动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线性知识传授向动态化、个性化、交互式的学习模式转变,从而为跨学科理解提供更高效的认知路径(Weng et al., 2024)。多模态学习通过感官协同作用激活学生的空间认知与系统思维,使其在多维信息输入的过程中产生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技术赋能的深层价值在于知识表征方式的革新——从符号化抽象转向具身化体验,使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完成概念意义的建构。

在多模态学习环境中,信息的整合与知识的重构依赖精准的语义映射与认知耦合机制,以实现多模态信息在跨学科学习中的协同效应,并优化学生的认知建构过程。多模态认知耦合强调信息输入的同步性、信息表征的互补性与信息交互的动态适应性,促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碰撞中建立联结。例如,在工程与物理的跨学科学习中,增强现实技术可叠加实时数据,使学生在操作机械或电子设备时,同时获取可视化的物理公式推导与实时测量反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驱动的多模态学习系统可依据学生的认知风格,推荐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如符号推导、图形演示或动画模拟,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多模态场域强化了跨学科协作,如在医学、心理学与数据科学交叉研究中,智能交互平台可提供虚拟实验环境,支持学生共享可视化数据与实时分析工具,为团队协作式学习提供了更具交互性的支持。然而,多模态场域的应用需警惕技术工具理性对教育本质的异化。当前实践中,部分学校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过度追求感官刺激而忽视认知深度的提升。如某些虚拟现实教学仅停留在场景复现层面,缺乏对学生进行跨学科逻辑建构的深度引导,未能有效促发概念理解与机制探究。对此,需以“设计思维”为原则,将技术工具嵌入问题驱动的跨学科链条,构建以认知建构为导向的情境系统。智能学习系统可基于学生认知轨迹动态调整多模态资源的呈现方式:在初始构建阶段,通过视觉化动画降低认知负荷;在深度探究阶段,引入虚拟实验与协作任务,驱动学生从现象观察转向机制解释。此外,教师角色需从“技术操作者”转型为“认知架构师”,通过设计跨学科探究支架,引导学生建立多模态信息与学科大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结。

四、

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系统性思维

学科整合教育作为突破学科界限的教育范式,强调知识融合与综合运用,重构学生的学习经验(Allcoat et al., 2021)。在此基础上,有必要探讨如何建构适应复杂问题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提升高阶认知能力,以系统视角分析问题,拓展复合型人才的成长路径。

(一)认知范式的三重跃迁:整体性、系统性与创造性思维的协同建构

学科整合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育适应复杂世界的复合型认知能力,其本质是通过系统性重构学生的思维模式,实现从单一学科思维逻辑向跨学科认知范式的跃迁。这种新型思维模式要求学生超越既定学科框架,摆脱线性推理与单向归纳的局限,在多层次、多维度的信息交互中形成对问题的整体认知,并通过动态调整思维路径,实现认知结构的自我进化。整体性、系统性与创造性思维的融合构成了新思维的多维内核:整体性思维促使学生从全局视角审视问题,强调对知识体系的结构化理解,确保思维的连贯性与知识网络的拓扑稳定性;系统性思维进一步强化复杂情境中的逻辑建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多变量共存的环境中识别关键要素,并建立有效的概念映射,进而优化问题求解策略;创造性思维则在此基础上发挥突破性作用,推动学生在既有知识体系与认知框架之外,运用发散思维、类比推理与跨学科联想,构建全新的问题求解路径,并在多样化的情境下进行创新实践。在动态演化的认知过程中,学生在多维知识交互中形成具有联动性与适应性的思维模式,以应对现实世界日益增长的复杂问题情境。

新思维的建构要求学生在多模态信息环境中实现知识的动态重组,并通过智能系统的反馈机制持续优化认知路径,以提升迁移能力与创新水平。整体性思维依托智能认知计算驱动的知识图谱,构建多层次、结构化的认知框架,使学生在动态知识网络中实现深度关联,并借助推演算法优化知识耦合机制,增强系统整合能力。系统性思维的深化有赖于人工智能决策系统支持,学生在数据驱动的环境中逐步内化因果推理的认知范式,掌握多变量调控逻辑,提升对复杂系统的认知敏感性与适应能力。创造性思维则通过虚拟实验、沉浸式仿真与增强现实环境得以激发,引导学生在跨情境交叉中开展开放式探究,发展跨学科联结与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建构新型认知范式。

(二)思维能力的进阶机制:批判性、系统性与创新性思维的动态演进

高阶思维的培育关涉认知能力的深度生成,其内核路径体现为批判性、系统性与创新性思维的递进式演化,构成认知结构优化的关键机制。批判性思维以逻辑推理与理性判断为核心,强调对信息的甄别、分析与反思,促使学生摆脱经验性接收模式,在面对复杂知识体系时能够进行深入审视、精准辨析与合理质疑。系统性思维是在批判性思维基础上的拓展,要求学生不仅关注知识碎片的逻辑一致性,还需在更高层级上构建整体性认知框架,透过动态关联、因果机制、反馈回路等方式理解复杂系统的运行机理,从而在高度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中进行有效的信息整合、概念架构与决策优化。创新性思维则是在系统性思维基础上的进一步跃迁,要求突破固有范式的认知边界,运用跨学科联结、“收敛—发散”转换与多视角切换等策略,生成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并在知识重组、概念融合与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构建独特认知体系。批判性、系统性与创新性思维的层级递进并非线性推进,而是在知识交互、复杂情境体验及问题解决实践的驱动下,促使思维模式不断自我迭代、优化升级。

思维进阶路径的构建取决于认知训练机制的系统设计与教育模式的动态适配。批判性思维的塑造可借助基于逻辑论证的案例研习、循证推理培训和多角度辩论来实现。通过深度阅读、文本解析与多层次推理,学生得以在多源信息环境中精准识别论证逻辑的严密性,并在基于证据的分析框架内进行理性推断。系统性思维的养成则需借助复杂问题建模、动态情境模拟与跨学科协作,推动学生识别变量间的关联结构,掌握多层级、非线性系统中的关系网络与调控机制,发展整体性分析与结构性理解能力。创新性思维的深化须借助探索性学习环境与创造性任务体系,例如基于虚拟现实的动态实验、设计思维引导的方案孵化、类比推演驱动的跨领域联结,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高度开放的问题求解实践,并在知识生成、概念迁移与模式演化的过程中拓展思维边界。最终,学生能在高度复杂的知识生态中完成从分析性认知到整体性理解,再到创造性突破的跃迁。

(三)智能时代的认知重构:技术赋能下的思维培育新模态

智能技术的驱动使学生能在多层次、多路径的认知环境中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祝智庭 等, 2023)。智能语境下的思维培育已不再依赖传统的线性和逻辑训练,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式识别、智能推理等技术构建个性化、动态化、开放式的认知发展体系。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分析技术能实时追踪学生的认知状态,通过数据驱动的精确建模,识别个体思维发展特点,并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干预。智能推理系统结合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构建动态认知网络,使学生在复杂情境中优化逻辑推理结构。智能适应性反馈机制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调整认知训练路径,使思维培养依据学生的认知进展实时优化,促进系统性分析、批判性反思与创造性推演的协同演进。智能协同系统的嵌入推动知识生产方式由个体认知向群体智能过渡,通过智能代理的知识调控与问题重构,实现多主体思维建构过程的动态适配与协同优化,从而促使学生在不同知识体系、不同思维模式的交互作用中,形成更具灵活性与创新性的认知能力。

在智能技术赋能下,思维发展依托多元教学策略与深度学习机制而实现重构。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在智能环境中呈现出新的组织形态与实施逻辑,拓展了认知生成与能力建构的路径空间。项目式学习结合智能认知分析与任务驱动机制,使学生能够在智能监测与动态反馈支持下,优化任务拆解策略,提升复杂问题求解能力,并在多学科交叉任务中建构整体性思维框架。问题导向式学习通过智能诊断系统精准识别学生的认知盲点,借助自适应学习算法构建个性化问题解决路径,使思维发展从被动接受式训练转向基于数据驱动的主动优化模式。探究式学习依托智能仿真与虚拟实验环境,使学生在真实数据与动态情境支持下,自主开展知识探究、逻辑推演与认知构建。智能技术驱动的思维培育范式变革,深度重构了认知发展机制,推动教育模式从静态知识灌输向智能认知建构跃迁,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系统、多维交互、动态知识生态中构建高度适应性与创新性的认知框架。

五、

新价值:学科整合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实践意义

学科整合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于跨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学习范式的重构,更在于推动教育体系与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形成高水平协同,进而构建面向未来的制度支撑与能力生成机制,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一)知识生态重构:学科整合驱动教育范式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学科整合教育重塑知识生态,使知识的组织方式由静态归类向动态关联演进,由单一学科框架向跨学科网络拓展,并由封闭式传递模式向开放式协同共创转型。其根本驱动力源于当代知识生产范式的深层变革,即在高度复杂的科技创新体系与跨领域社会问题格局下,单一学科模式已无法有效支撑知识的高效流动与深度应用。因此,知识生态的重组必须建立在多学科联结、概念交互与方法整合的基础上,构建体系化、动态化的认知网络,以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自组织演化与智能适配。学科整合教育通过跨学科知识映射、概念融合与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科边界的固守,使学生在多层次、多维度的认知结构中进行深度探索,从而拓展其知识体系的联通性与适应性。人才培养目标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的知识掌握,而是强调跨学科思维的塑造、系统性认知能力的建构以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知识不再是孤立的信息单元,而是通过多学科交汇形成具有高度适配性的认知框架,使学生在动态环境中自主重构知识体系,并在实践应用中检验和优化认知模式。教育范式从学科本位的知识传授向问题导向的认知建构转型,促使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标准化路径向自主适应与跨学科协同跃迁。

(二)创新能力生成机制:跨学科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协同培养

学科整合教育强调知识体系的联通性、认知结构的开放性与思维路径的适应性。传统学科体系往往遵循单学科内部的逻辑体系,忽视跨学科概念迁移与方法整合的价值,导致学生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难以建立跨领域的知识联结。而学科整合教育通过知识融合、方法互通、概念映射等策略,使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在认知过程中形成深层次的交互,培养学生从多维视角进行问题分析的能力,并在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汇点上建构创新思维路径。跨学科思维的塑造不是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拼接,而是通过认知迁移、问题驱动与系统性推理等方式,使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快速识别关键变量,并在动态变化的情境中优化问题求解策略。同时,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育有赖于真实任务的嵌入式设计与实践过程的系统引导,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实现知识整合、策略优化与能力迁移。学科整合教育关注在真实问题驱动下推进知识的生成与创新,让学生能够在多层次、多维度的任务体系中锤炼认知适应能力、逻辑推演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育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学科整合推动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

学科整合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发挥深层的结构性变革作用,构成提升教育体系适应性、可及性和创新性的内生动力。学科整合教育通过跨学科知识的联结、学习路径的优化和智能化资源匹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杂知识环境中获得更均衡的学习机会,推动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在课程层面,学科整合教育促使教育内容超越单一学科视角,构建更为开放的知识体系,使不同背景、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基于自身认知特点进行个性化学习,消解因学科边界带来的学习障碍,提高教学内容的整体适配性。在教学方式上,学科整合教育倡导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与多模态教学,让学生在多样化、多情境的学习模式中获取跨学科知识,增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同时,学科整合教育的智能化赋能机制使教育资源借助技术手段,实现精准匹配、智能分发与动态优化,缩小地域性、经济性与社会阶层差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提高教育体系的灵活性与可持续性。这不仅优化了教育公平的结构性问题,也使教育质量从传统的单学科、静态知识传授模式向跨学科、动态知识生成体系跃迁,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构建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学科整合教育体系,使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学生均能享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并在复杂社会变迁与科技发展环境中形成高度适应性与创新性的综合能力,从而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知识动力与人才支撑。

六、

新生态:学科整合教育的系统重构

学科整合教育的系统重构是响应知识创新、科技变革与复杂问题解决需求的战略举措,涵盖课程体系重塑、教学组织优化、学习环境升级与政策制度创新,以构建开放、动态、可持续的教育生态。其核心不仅在于重塑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更在于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促进多方协同,构建高效运行机制。

(一)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重构

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重构应以知识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模块的逻辑联结以及教学目标的跨学科适配为核心,构建契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路径。首先,课程体系的重构需要突破传统以学科分类为核心的教学架构,转向围绕核心议题、复杂问题或应用场景进行跨学科知识整合。例如,以“问题域”为锚点重构知识网络,将碳中和目标分解为能源工程、环境伦理、碳市场机制等跨学科模块,通过三级嵌套结构实现认知升级:基础层聚焦学科核心概念(如热力学定律与生态承载力),连接层构建跨学科方法论(如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多准则决策分析),整合层驱动真实问题解决(如城市能源系统优化)。课程内容不再以单一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主要框架,而是依据现实问题的多维度特性,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编排,使学生在综合认知与实践应用中形成更具创造性的知识体系。

其次,在课程结构层面,应采用“基础课程—交叉课程—应用课程”递进式构建模式,基础课程提供各学科的核心理论框架,交叉课程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课程围绕实践问题展开知识迁移和创新训练,确保学科交叉融合的系统性、层次性与适应性。可依托动态知识图谱技术,将离散知识点转化为具备语义关联的认知网络。例如在生物信息学课程中,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维度可通过图谱节点与管理学中的“风险治理”概念相关联,形成跨学科知识共生关系。此外,跨学科课程设计还需注重课程模块间的逻辑关联,避免简单的学科拼接,要通过共通概念、交叉理论、方法论融合等方式,实现不同学科内容的自然过渡和互补强化。例如,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融合课程需要建立在系统思维的基础之上,以系统动力学、复杂系统分析等方法为桥梁,实现学科知识的内在贯通。

最后,教学实施可引入“认知嫁接”策略,借助类比映射促进思维迁移。如将数学拓扑学中的连通性原理应用于社会科学网络分析,辅以增强现实技术可视化学科间的作用路径,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课程考核方式亦需随之调整,评价体系应涵盖知识整合能力、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采用过程性评价、项目式考核、团队协作评估等多元手段,以反映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实际表现。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重构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更是对教育体系整体结构的深度再造,其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在多学科交汇的知识环境中构建自主学习能力和跨学科迁移能力。

(二)跨学科教学团队的协作机制创新

跨学科教学团队的协作机制创新应从组织结构优化、合作模式重构和教师发展体系完善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构建高效协同、知识互补、实践导向的教学团队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学科整合教育的实施质量。首先,组织结构的优化需突破传统按学科划分的教师编制模式,建立跨学科教学联合体,使教师能够在不同学科领域间自由流动,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估反馈。应设立专门的跨学科课程委员会,负责统筹跨学科课程的教师遴选、资源配置和教学管理,确保跨学科团队的运作规范化、制度化,使其能够长期稳定地推动课程融合。其次,跨学科教学团队的合作模式需超越教师个体单独承担课程任务的传统模式,转向团队化、任务导向式的合作方式。团队成员应涵盖不同学科的专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双导师制或团队授课制,使教师在知识交叉的基础上形成教学互补,同时确保不同学科视角在课程体系中的均衡展现。为提高协作效率,应构建教师共同备课、联合授课、协同评估的机制,通过跨学科课程集体备课制度,增强团队成员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方面的共识,形成系统性的跨学科教学框架。最后,教师发展体系的完善也是跨学科教学团队协作机制创新的重要保障,应拟定跨学科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定期开展跨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师进修项目和学科交叉实践培训,提升教师对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学校和教育机构还应建立教师跨学科教学成果的认定体系,优化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使教师在跨学科课程中的教学贡献得到合理认可,推动跨学科教学团队的长期稳定发展。跨学科教学团队的协作机制创新不仅能够提高学科整合教育的实施质量,也将从根本上重塑学校教学组织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发展趋势,并为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制度支撑。

(三)智能化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应用

智能化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应用是学科整合教育系统重构的重要支撑,旨在借助数字技术优化知识传递方式,增强学习的交互性、自适应性与个性化特征,提升跨学科学习的效率与深度。首先,智能化学习环境需依托动态知识网络,建立学科整合的知识组织体系,使不同学科间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与实践应用形成有机联结,支持学生在多学科背景下进行知识迁移与深层理解。通过数据驱动的知识图谱技术,将学科间的关键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可视化,学生能够在智能环境中探索知识的动态结构,精准定位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其次,智能化学习环境的核心在于提供多模态交互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虚拟实验、沉浸式仿真等方式,在多维度感知环境的过程中深化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在情境化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智能学习系统应具备自适应学习功能,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精准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认知偏好与学习路径,动态调整学习资源的推荐策略,实现针对性知识推送与个性化学习方案优化。最后,智能化学习环境的应用还需结合实时学习分析技术,构建学习行为数据追踪与诊断反馈机制,确保教学过程能够根据学生的进展进行优化调整,从而增强跨学科学习的有效性。在实施路径上,学校与教育机构需推动智能学习平台的建设,整合多学科教育资源,构建共享协作的智能教学空间,并通过教师与智能系统的协同支持,提升学科整合教育的教学效能。智能化学习环境不仅是学科整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更是推动教育模式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从静态学习向动态探索、从单向讲授向多维互动跃迁的重要驱动力,为培养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提供了高度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学习生态。

(四)制度创新与政策协同的实施路径

制度创新与政策协同是推动学科整合教育的关键支撑,其核心在于构建具有稳定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跨学科管理体系,并在宏观政策导向、中观治理结构和微观运行机制三个层面形成协调推进的实施路径。首先,在宏观层面,政府应优化教育政策体系,设立“学科整合实验区”“跨学科课程组建示范校”等专项机制,由省级教委统筹评审、备案与绩效考核,推动学校和研究机构在学科评估、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突破传统学科分类的限制。政策设计需涵盖学科交叉课程设置的认证机制、跨学科研究的立项标准以及跨领域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使学校依据政策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整合实施方案。其次,在中观层面,学校管理体系需从学科中心制向跨学科组织模式转型,建立跨学科课程与科研中心,例如设置跨学科“协同课程小组”“融合研究课题组”,以真实议题牵引课程共建和科研协同。整合不同院系和研究领域的资源,通过联合教研组、跨学科教学团队和共享实验室等形式,形成跨学科合作的制度化平台。同时,应进一步优化跨学科教师聘任制度,允许教师兼任多个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任务,在考核维度上引入“教学—研究—协作—贡献”多元认定模型,并在职称评定、科研评价和教学考核等方面体现学科整合的成果价值。最后,在微观层面,课程建设、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的政策机制应灵活适配学科整合需求,例如在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中,采用动态调整机制,使课程内容能够依据科技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科交叉前沿进行迭代更新,并推动学分互认、联合授课等措施,以促进跨学科学习的深度开展。政策协同还需强调跨部门合作,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教育改革机制,通过定期协商、数据共享和联合决策,使学科整合教育能够在多主体协调下形成有效运作体系,推动教育体系向更加开放、协同、适应未来需求的方向转型。

七、

结语

学科整合教育的推进,标志着知识体系的深度重构,也意味着教育不再是线性学科体系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多维交互中形成具有高度适应性与动态生长性的认知生态。随着知识生产范式的演进,人类首次获得了对认知体系进行结构性重组的能力,这不仅是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是学生思维边界的拓展。当传统学科的界限在社会复杂系统中被重新定义后,学科整合教育便成为提升认知弹性、促进知识共生的重要路径,使教育不再只是知识传递的单向过程,而是产生新认知框架的动态系统。教育形态将不再执着于扩展单一知识体系,而是以跨学科、跨系统的方式塑造新型认知结构,使学生在复杂环境中进行知识迁移和高阶思维能力养成。未来,学科整合教育将深度融合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构建动态课程体系与实时知识更新机制,打造跨界协作的开放式创新生态,以推动教育体系从线性认知模式向协同演化的知识网络跃迁,赋能学生适应未来、重构世界,并为破解复杂社会问题与塑造可持续发展范式提供智慧源泉。

参考文献

戴岭. (2025). 教育强国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政策推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32-43.

戴岭, & 祝智庭. (2024).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与道德风险治理:问题廓清与精准施策. 中国教育学刊(12), 31-37.

黄斌, 李波, & 方超. (2023). 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独特作用:理论应然与经验实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12-26.

新华社. (2025-1-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杨超. (2023).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逻辑及实践路径. 研究生教育研究(4), 56-63.

杨韵莹, 罗泽兰, & 董艳. (2022). 未来教师的工作创新、跨界与重塑. 开放教育研究(1), 43-50.

臧玲玲. (2020). 构建新的学习生态系统——OECD学习框架2030述评与反思. 比较教育研究(1), 11-18, 32.

祝智庭, & 戴岭. (2024). 融合创新:数智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新质发展. 开放教育研究(3), 4-14.

祝智庭, 戴岭, & 胡姣. (2023). 高意识生成式学习:AIGC技术赋能的学习范式创新. 电化教育研究(6), 5-14.

祝智庭, 戴岭, 赵晓伟, & 沈书生. (2024a). 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 电化教育研究(1), 52-60.

祝智庭, 赵晓伟, & 沈书生. (2024b). 融创教育:数智技术赋能新质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中国远程教育(5), 3-14.

Allcoat, D., Hatchard, T., Azmat, F., Stansfield, K., Watson, D., & von Mühlenen, A. (2021).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Learning experience in virtual and mixed realit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59(5), 795-816.

Binney, R. J., & Ramsey, R. (2020). Social semantics: The role of conceptual knowledge and cognitive control in a neurobiological model of the social brain.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112(3), 28-38.

Drake, S. M., & Reid, J. L. (2018). Integrated curriculum as an effective way to teach 21st century capabilitie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1), 31-50.

Goldberg, H. (2022). Growing brains, nurturing minds-neuroscience as an educational tool to support students’ development as life-long learners. Brain Sciences, 12(12), 1622.

Ivanitskaya, L., Clark, D., Montgomery, G., & Primeau, R. (2002).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Process and outcomes.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27(2), 95-111.

Weng, X., Ye, H., Dai, Y., & Ng, O. (2024). Integra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62(6), 1640-1670.

Integrated Disciplinary Education: An Endogenous New Driving Force for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Zhu Zhiting, Dai Ling, Jiang Haozhe

Abstract: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education serves as a strategic response to the paradigm shift in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versatile, innovative talents, exerting profou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ve effects in the pursuit of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t emerges as an intrinsic driving force for enhancing the adaptability, innovation, and accessibility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uperstructure Triad” theoretical framework centered on “Object-Relation-Meaning”, accompanied by the “Five New” concepts: firstly, a new framework grounded in knowledge ecology, complex learning theories, and cognitive science, establishing a dynamic disciplinary cluster governance model, and optimizing discipline structure to facilitate systematic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econdly, a new discourse reconstructing theoretical expression and conceptual system through structured knowledge fusion models, leverag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to dynamically reorganize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increase educational openness and adaptability; thirdly, new thinking integrating holistic, systematic, and creative thought processes, creating interdisciplinary cognitive development systems and multimod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to enhance knowledge transfer and complex problemsolving competencies; fourthly, new value defining the structural roles of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education in knowledge producti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equity, thu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with an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lastly, a new ecology optimizing education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hrough enhanc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a, collaborative teaching teams,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dynamic evaluation-feedback systems, thereby strengthening knowledge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facilitating educational paradigm evolution mechanism.

Keywords:integrated disciplinary education;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cross-disciplinary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empowerment

作者简介

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授(上海 200062)。

戴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perfectdaring@outlook.com 上海 20006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研究助理(新加坡 639798)。

姜浩哲,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杭州 31005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8年度重大项目“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的研究”(项目编号:18ZDA335)

责任编辑:刘莉

期刊简介

《中国远程教育》创刊于1981年,是教育部主管、国家开放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 核心期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 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关注重大教育理论与政策,推动科技赋能教育,反映国际学术前沿,聚焦本土教育改革,注重学术研究规范,提倡教育原创研究。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75号

邮编

电话

010-68182514

电邮

zzs@ouchn.edu.cn

网址

cjde.ouchn.edu.cn

来源丨中国远程教育微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英媒:中国测试DUV光刻机?黄仁勋破防表示失望,美国做了最坏打算

英媒:中国测试DUV光刻机?黄仁勋破防表示失望,美国做了最坏打算

今墨缘
2025-09-19 11:59:00
全是预制菜的萨莉亚,为什么没人骂?网友:不敢骂,骂倒闭了、

全是预制菜的萨莉亚,为什么没人骂?网友:不敢骂,骂倒闭了、

狐狸先森讲升学规划
2025-09-17 21:25:02
普京不怕北约宣战了,14亿人口大国派兵俄罗斯,锆石击毁沿海目标

普京不怕北约宣战了,14亿人口大国派兵俄罗斯,锆石击毁沿海目标

健身狂人
2025-09-19 11:19:38
《731》全球上映仅1天,网上差评不断,央视发文力挺,句句戳心

《731》全球上映仅1天,网上差评不断,央视发文力挺,句句戳心

白面书誏
2025-09-19 13:07:48
浙江人注意!西湖知名景点将于9月20日起关闭,计划年底前重新迎客

浙江人注意!西湖知名景点将于9月20日起关闭,计划年底前重新迎客

FM93浙江交通之声
2025-09-19 11:51:01
女护士处理男患者隐私部位,会感觉难为情吗?美女护士说出大实话

女护士处理男患者隐私部位,会感觉难为情吗?美女护士说出大实话

第7情感
2025-09-17 12:12:15
德国蔡司:DUV光刻机比EUV光刻机重要,美国的错误制裁,让中国成为了芯片市场的最大赢家

德国蔡司:DUV光刻机比EUV光刻机重要,美国的错误制裁,让中国成为了芯片市场的最大赢家

逍遥漠
2025-09-18 19:13:29
拉夫罗夫:俄愿意有条件妥协

拉夫罗夫:俄愿意有条件妥协

参考消息
2025-09-19 17:40:05
田径世锦赛19日金牌榜及赛程:中国第19,中国奥运亚军冲亚洲首金

田径世锦赛19日金牌榜及赛程:中国第19,中国奥运亚军冲亚洲首金

求球不落谛
2025-09-19 07:49:44
排队道歉!拉什福德爆发,3负1胜巴萨成唯一尊严,1将令对手惊呼

排队道歉!拉什福德爆发,3负1胜巴萨成唯一尊严,1将令对手惊呼

话体坛
2025-09-19 06:06:00
詹姆斯宣布破产!亲自承认:现在退役还不是时候

詹姆斯宣布破产!亲自承认:现在退役还不是时候

陈意小可爱
2025-09-19 12:16:33
郭凯敏二婚妻子现身,颜值爆表身份厉害,儿子是谁你知道吗?

郭凯敏二婚妻子现身,颜值爆表身份厉害,儿子是谁你知道吗?

橙星文娱
2025-09-19 15:10:21
越闹越大!汤家凤开喷于东来:买你东西,不代表认可你的价值观!

越闹越大!汤家凤开喷于东来:买你东西,不代表认可你的价值观!

通鉴史智
2025-09-19 07:54:18
特朗普耐心耗尽,普京不接电话,美方不许中国援俄,王毅斩钉截铁

特朗普耐心耗尽,普京不接电话,美方不许中国援俄,王毅斩钉截铁

通文知史
2025-09-18 16:45:05
紧急寻人启事!上海701万元大奖无人认领

紧急寻人启事!上海701万元大奖无人认领

新民晚报
2025-09-19 16:06:03
医生对你暗示过什么?网友:我两次做阴超都是遇到男医生

医生对你暗示过什么?网友:我两次做阴超都是遇到男医生

解读热点事件
2025-09-14 00:15:04
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原副总经理王辉扬被开除党籍

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原副总经理王辉扬被开除党籍

界面新闻
2025-09-19 10:01:45
俄罗斯和哈马斯都玩脱了

俄罗斯和哈马斯都玩脱了

海子侃生活
2025-09-17 10:10:09
越扒越劲爆!释永信在少林寺的奢靡生活,你想都不敢想!

越扒越劲爆!释永信在少林寺的奢靡生活,你想都不敢想!

混沌录
2025-09-17 23:25:04
被排挤打压,郑丽文若败选将另择新枝!

被排挤打压,郑丽文若败选将另择新枝!

放开他让wo来
2025-09-19 14:55:39
2025-09-19 18:16:49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incentive-icons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6204文章数 197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26研考预报名时间基本确定!

头条要闻

翟欣欣与前夫聊天记录披露 前夫跳楼前被骂"不得好死"

头条要闻

翟欣欣与前夫聊天记录披露 前夫跳楼前被骂"不得好死"

体育要闻

从轮椅到铜牌 他熬了7年:下个目标唱国歌!

娱乐要闻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

财经要闻

"矿霸"填埋万吨危废 当地政府成立调查组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时尚
本地
房产
数码
艺术

今日热点:电影《震耳欲聋》定档1004;《惊天魔盗团3》发布新预告……

本地新闻

大学生军训哪家强,广西申请“出战”!

房产要闻

好猛!海南楼市,一批王炸楼盘杀出!

数码要闻

酷睿Ultra 5高端型号价格也跳水,装机配置赶快安排上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