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一种罕见的清代外销瓷,叫蒙泰钵。他的造型就是一个大碗,上面有一圈夸张的花口,有点像城墙的城垛子。
虽然这是外销瓷,大部分外国人也不认识这东西了,只出现在17、18世纪。它的用法我就不让您猜了,我就直接说吧。把高脚杯的脚挂在花口上,杯身放到碗里,里有冰块和水,给酒杯降温用的。
葡萄酒要低温才好喝,在没有冰箱的时代,就放在低温的酒窖里,喝的时候,再给用酒杯给酒降温。蒙泰钵的设计就是,把降温控制在杯身,杯把还是常温,喝酒时不至于冻到手。这就是上层社会那种精致的生活方式,矫情骚包,腐朽没落。
蒙泰是音译,英文名Monteith bowl。Monteith是个十六世纪的苏格兰人,苏格兰男人不是穿裙子嘛,他标新立异,穿了个花口裙子,当时记载说那裙子“如同牡蛎”。后来这种花口钵出现以后,人们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看一个早期的蒙泰钵,口径28厘米,银的,1685年一个叫丹尼尔·贝弗利(Daniel Beverley)的银匠在伦敦制造的,最后的私人收藏者J.P. Morgan,现在叫小摩。上面刻着人物,有两种说法,一说这是穿着牡蛎裙子的Monteith,第二个说法,那时欧洲刚开始流行中国风格,这是他们理解的中国人,包括后面的植物是中国竹子。但那时清代刚刚建立,满清官员的形象是不是已经传到欧洲了还可疑,所以我觉得第一种说法的可能性大一些。
这件是同时代的蒙泰钵,也银的。上面刻着赛马的画面,是当时王室主办的赛马比赛的奖品。这件是特别之处,口沿是活的,那圈花口可以拆下来,之后就成了一个潘趣碗,我们上一集讲过的。所以这是个两用的碗,可以喝热的潘趣酒,还可以喝冰镇的葡萄酒。
欧洲人把金属的蒙泰钵运到中国,让景德镇给做成瓷的。那时有很多类似的,来样加工,或者叫OEM,除了上回说的潘趣碗,还有一些欧洲人才用的器皿,比如金酒瓶、油醋瓶、理发师盆,包括马克杯也算,这些中国人不会用,甚至都不认识,看在钱的面子上都给做了,都外销了,国内基本看不到了。些东西都讲过,大家可以翻我以前的视频。
我们看一件康熙后期的青花蒙泰钵,伦敦的V&A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都有收藏,口径是32厘米,挺大的。有八瓣形的花口,口沿上了封口釉或者叫乌金釉,模仿定窑白瓷碗那种口沿包铜的效果。
背景画法是青花拔白,它平涂的青花,作为图案的花和叶子是留白,这叫“青花拔白”。其中八个开窗,又反过来的,青花画主体,背景留白。画的是一对翼虎,还有一对像羊,应该叫夔吧,中间穿插四个花鸟图。
碗的中间是博古图,各种珍稀古玩,中间是青铜觚,它下面包着的是古琴,还有鼎、钵,那两个瓶子插着筷子和勺子,叫匙箸瓶,里不是吃饭的,是烧香铺香粉的,叫打香篆。右面那个小方块,应该就是打好的香篆。
看一下这个底,双圈,里面画的花草,这叫花款。康熙早期,他不让景德镇写款,他觉得瓷器上有他的名字如果碎了不吉利。所以民窑一种不写,或者画个花、叶什么的代替,还是写“大明崇祯年制”,这么写的很多,官府知道也不管的。后来取消了这个禁令,但花款就留下了,因为古代会写字的人少,干脆就画底款。
再看这一圈足,是上好釉、烧以前,用刀仔细地修过,还用湿布打磨了,形成了光滑圆润的效果,行话叫泥鳅背,一般官窑才会这么做。所以这个蒙泰钵是个重工民窑瓷器,所谓的细路货,当时应该很昂贵的。
这个也是康熙后期的,18世纪初。尺寸更大,长度达到了55厘米,椭圆形的,用模具做的。外壁画的是五彩花卉,内壁是鱼藻纹,也是非常精细的画法,可能是受到了柿右卫门烧,日本釉上彩绘瓷的影响。最有趣的这个钵的足,龙爪还是蜥蜴爪,而且还握着蛋,这个真是没见过,大概是外国人的设计吧。
这件是英国的考利瓷厂,1785年的蒙泰钵,那时他们的技术还不行,烧出的瓷器硬度不够,所以叫软质瓷(Soft-paste porcelain)。这时他们已经发明了青花转印技术了,就是贴花,这上面的花是贴上去的,口沿的蓝色是手绘的。
这件是塞夫勒瓷,也是软质瓷。塞夫勒是法国的国立瓷厂,名字里就有“国家”两个字(Manufacture nationale de Sèvres),当初是路易十五和老婆和情妇一起建立的,这厂今天还在。塞夫勒在1770才烧成了硬质瓷,所以这件应该是之前的作品。蒙泰钵主要就是集中出现在18世纪,历史上就是惊鸿一瞥。
抄我文章者,虽远必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