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日本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国家,所以我想搬到这里来。”这是30岁的巴西女子阿曼达,在社交媒体上写下的最后一条动态。她的笑容仍停留在照片中,但24小时后,这位原计划从成田机场返国的游客,却在日本千叶县成田市的一场大火中被发现成一具烧焦遗体。
阿曼达拥有语言学硕士学位,是一名活跃的学术型社交媒体博主,曾在多个国家独自旅行。她对日本充满好感,不仅因为文化、食物,更因为一种被全球媒体、美化话术长年塑造出的安全印象,新干线丢包能找回,街头监控完善,人际“礼貌至上”。在她的最后一通与母亲的通话中,她甚至明确表示想定居日本。但这个愿望却在第二天,被一场离奇且尚无定论的死亡彻底终结。
然而嫌疑人并非日本公民,而是一名居住在该公寓内的斯里兰卡籍男子乌达扬加。警方称其“未能灭火而逃”,但种种线索,包括死者手机与背包的失踪、公寓疑似人为纵火的痕迹,已将案件指向谋杀抢劫方向。
“惊慌失措没能灭火”?如此荒唐的辩解恐怕连日本警方都难以接受。火灾发生前后,该男子的举动漏洞百出,而死者阿曼达生前究竟为何出现在嫌疑人所住公寓、两人是否相识、是否存在性侵犯或其他暴力行为,目前仍未有明确结论。唯一能确定的是,一条本该无恙的生命,在一座“以治安自豪”的国家,离奇凋零,背后牵出的是日本社会所不愿直面的阴影。
在无数旅游广告、社交博主、美食视频的渲染中,日本成了某种“理想社会”的化身:街道干净、治安优越、人人有礼、公共空间秩序井然。甚至在疫情之后,还有不少外籍博主以“日本最适合躲避世界混乱”为由选择长期停留或定居。
但真实的日本早已不是那张明信片。2019年,京都动画纵火案造成36人死亡;2021年,东京地铁发生模仿“小丑”的持刀纵火事件;2022年,一名女子在大阪被前男友绑架杀害并弃尸山林;2023年,日本自卫队训练营发生枪击案;而在外国人群体中,性侵、强奸、失踪案的统计数据虽然长期被“低报”或“模糊化”,但社交平台上早已有大量幸存者发声,控诉警方冷处理、语言障碍被利用、性别歧视结构性严重等问题。
而在这一切案件之后,日本社会最常见的反应并非集体检讨,而是转向沉默,或将责任归咎于“外来者”“心理疾病”甚至“受害者不够谨慎”。在日本本国媒体的报道中,阿曼达的案件被刻意淡化,甚至大量媒体更关注“斯里兰卡籍嫌犯”的移民身份,仿佛一切问题都能归结为“外人制造的例外”。日本社会对外籍女性的偏见、隐性暴力与法律保护缺位,则从未真正进入舆论主流。
而阿曼达这样信任、甚至热爱日本的“文明形象”者,不是个案。她的死亡击穿的不只是个人命运,更是一个被消费主义、文化宣传与政治外交共同建构的“日式安全叙事”。她曾是这一叙事的信徒,如今却成了牺牲品。
在日本鼓吹“吸引高端外国人才”的政策口号背后,却是对非本国公民尤其是女性的权益保障严重不足。语言障碍、法律制度复杂、报案难、取证难、司法冷漠,叠加“不要给人添麻烦”的文化压抑,让无数受害者噤声、让悲剧难以溯源。
这并不是对日本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一种伪善面具的揭示。当一个国家习惯于包装自身为“完美社会”,当外界持续将其神化为“东方式理想国”,那么,任何伤害都会被美化掩盖、被系统冷处理、被轻描淡写。而这恰恰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如今,阿曼达的尸体已经运回祖国,她的家人陷入悲恸,巴西政府出面交涉,但这一切都无法逆转一个热爱这个国家的年轻女性在异国他乡的不幸结局。她死在自己深爱的“文明神话”中,死在那个她以为“安全”的地方。我们不能对这样的悲剧沉默,如果不对“日本治安神话”做出清醒反思,不对文化滤镜背后的现实进行剥离,那么,阿曼达的悲剧就不会是最后一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