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辉:出生于1966年,吉林人。陶瓷艺术家,国家一级画家,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河北东方学院教授。
李金辉的独特性,看过他作品的人都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水墨画功底深厚。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水墨有很多可能。
比如薄胎瓷与青花泼墨的碰撞,他追求的是“以胎为纸,水墨淋漓”的舒展和痛快。
青花薄胎瓷
薄胎瓷,又称“蛋壳瓷”,顾名思义,薄如蛋壳。最显著特征:厚度不足1毫米,亮如玻璃、轻如浮云。
薄胎瓷未绘制前
薄胎瓷成型难,属“高风险作业”,一百个里面可能做成三四个,要在上面绘制更是难上加难,极其考验创作者的技艺和修为。
即使以上两项都成功了,但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窑中烧制出来也有烧坏的可能。
明知风险系数高,成品率低,李金辉偏要挑战“不可能”。一直以来,他在艺术创作上都是不走寻常路。
“薄胎+青花泼墨”,环环相扣,步步惊心。稍有差池,前功尽弃。这种碰撞,就像行走在钢丝上,紧张又刺激。
青花料颗粒大,在泥胎上很难流动,要做出水墨效果很难,在薄胎上呈现就更难,特别是从厚到薄,从淡到无的层次变化。一笔下去,不能有任何杂念。
他常常画10块瓷板,碎掉一半,烧制后又烧坏一半,成品率仅达30%。“10件中有2件满意就知足了。”
在数次的探索和实验中,李金辉的技艺已经炉火纯青。作品常常出人意表。
《云水禅心》
李金辉作品
温润如玉的薄胎瓷上被他赋予了一个水墨的灵魂,每一幅都是流动的山水画。由简见深,盈尺之间见大千世界。
山石耸立,江水悠悠,云雾蒸腾,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自然美。意境深远,如梦似幻。
夜晚,在灯光的映射下,山水与陶瓷的清透、轻薄、晶莹、细润的肌理之美相得益彰,让人一见倾心。
李金辉作品
他用陶瓷艺术语言,沿袭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哲学内涵,在山与水、虚与实之间,思考着人的精神同自然的关联。
有一种浪漫,叫做中国色。比如天青、月白、朱红、藤赤、黛蓝...每一种颜色,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当“赤、黄、黑、白、青”融入瓷器,会碰撞什么样的火花?
最近,李金辉又“入坑”颜色釉,欲罢不能。他着迷于它的出窑万彩,更着迷于它的“不可控”。
李金辉作品
李金辉作品
李金辉作品
一个月内,他画了20余件色釉瓷。“来了感觉,就想一口气画完,这种情感的释放很爽。”
李金辉的色釉瓷画,以花鸟山水为主,追求的是颜色上的惊艳。“很多人看了都觉得不可思议,颜色怎么会这样。”
《松鹤延年》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他经常要去寻找好的窑口。“窑口不一样,烧制出来的颜色也不一样。窑口的大小、温度、瓷器摆放的位置等等都很重要。”
窑口与窑口之间“内卷”也很严重,各有各的亮点,但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不断去试验,失败多了,就有经验了。”
作品中,他将中国画的笔墨意蕴和颜色釉的窑变效果叠加融合。“以中国画的审美状态切入到颜色釉的表现中。烧制前很多期待,烧制后给我很多惊喜。”
“水墨+色釉”, 经过李金辉的手,自然的融为一体,生长在一起,形成新的样式、新的感受。“之前从未涉猎过,给我很多好奇心,值得我去努力。”
《嘉澍》
从艺40余年,虽吸收很多外来营养,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水墨永远是他的创作主轴。就像名字,跟着他一辈子。
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有了根,才能开枝散叶,才有更多自己的表达。“陶瓷还有很多玩法,可以一直玩下去。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哪里有空白,他就去开拓。陶瓷的路,他越走越宽阔。
本期主笔:万思、徐培珊、赵欣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