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7世纪后半叶,荷兰政府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就曾多次派出使团来到中国,试图劝说清政府开放贸易,在第二次来华的使团中,就有一个叫纽霍夫的成员,利用画笔,记录下了行程中的所见所闻,这本游记于1665年在荷兰出版,让欧洲人首次了解,在遥远的中国,有一个名叫“芜湖”的地方。在纽霍夫笔下,当时的芜湖是这样的:它建于江心的一座小岛上,江水绕道而行,分作两支,两支支流在南京附近汇合,水势愈发雄浑浩渺,城郊居民,建筑和商铺数量超过了许多大城市。进入十九世纪后,来中国的西方人,就开始用一种明显带有“现代/传统”,或者说“先进/落后”的两分法眼光,来审视这片古老的土地,同时赞叹它的优美,又蔑视它的贫穷。比如,1862年,一位名叫布莱基斯顿的英国军人与博物学家,乘船来到了芜湖附近,在他笔下,这里的景色非常美丽:这一段有美妙的山脊线,远离江岸而展开,其间点缀着低平的岛屿……远远的宝塔,表明一座城镇的存在,渔夫操控着精巧的渔网,一些苦力走在堤坝上面,他们的同伴在下面远处的水田里干活。
1876年,随着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芜湖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后来,我在美国大学网站,又找到了一张外国旅行者拍摄的芜湖照片,时间被定为1885年。根据档案显示,拍摄它的摄影师,是一位美国传教士,这张照片记录的,是青弋江汇入长江的河口,在远处就是交汇处的地标性建筑,建于明清之际的中江塔。凭借我的记忆,我意识到,如果这位摄影师的镜头再往左偏一点,那么我从小成长的老街区,就会被纳入到镜头之内。
这座古老的中江塔,登高远眺的时候,才发现眼前豁然开朗,突然拐弯的长江,与汇合的青弋江,形成一个Y字形。虽然在照片中,江面上清冷静谧,但大时代冲击造成的烙印已经清晰可见:在中江塔左右,是巍然耸立的西式建筑,以及经过精心整饬的草坡,这标志着,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来自欧洲的商人和居民,乃至近代的西式建筑规划,已经来到了古老的芜湖:比如迄今存在屹立,与中江塔遥遥相望,由英国人建立的芜湖江海关旧址。那是一座由红砖搭建而成,风格优美的欧洲乔治式建筑。今天,这座曾经突兀的建筑,既是芜湖城市风格演化的见证,也是芜湖居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城市地标。
曾经找到过一册《中华民国二年芜湖关贸易册》,里面详细地列举了这里输入和输出的众多商品,出口的麻袋、小麦、扇子、粗布、药材、面粉,进口的如纺织品五金、煤油、檀香、食糖、玻璃等等。虽然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工业国,但曾经输入的这些舶来商品,依旧顽强存留在芜湖人的语言里,变成了文化与记忆的一部分:比如水泥,就按照英文cement的发音,称为水门汀,弹簧锁也依照英文发音,称为“斯比灵锁”,而在芜湖方言中,如果要想称赞一个人或者一件东西优秀,时髦,讲究,就会称赞说“洋货”。
依托长江水道贸易,芜湖逐渐繁荣,生长,所以与贸易运输密切相关的码头,也成了城市的核心区域。很小的时候,我父亲经常带着我去江边散步,他因为长期往来于宜昌、芜湖和武汉之间的缘故,对相关信息如数家珍。从沿江一带的八号码头,也就是芜湖客运码头,往南走,就可以一路沿着防洪墙,经过各个编号码头入口,一直到一号码头。这一段路,也是芜湖市民饭后休闲散步的去处。当时,芜湖已经是长江沿岸五大港口之一,在这个长条形的沿江地带,长江港务管理局芜湖分局几乎成了一座独立的小型城市,不仅拥有码头、货栈、仓库、工厂,也带来了许多惠及普通市民的服务设施,比如电影院、澡堂和冷饮店。江面上传来的轮船汽笛声,以及江海关大楼上定点敲响的钟声,构成了芜湖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背景音,给了人们一种生活中的确定感。
除了照片,旧日芜湖的影像,应该还可以从历代画家的山水作品中去追寻,比如生活在16到17世纪的本地画家萧云丛,在他流传至今的作品中,有一组版画,叫《太平山水诗画》,在收录的43幅作品中,以芜湖地方景色为主题的就占14幅。当然,即便是当地人,画当地的山水,今天看来依旧有一种陌生感,毕竟,中国古代文人画,讲求的是意境,画作中展现的自然景观,被理想化了,表达的是画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秩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这些版画的作用,除了描写风景,也包括类似今天公园游览图的效果,目的是给想去实地体验的观看者一个详尽的指南,为了简单明了,其实已经对所描绘的景色进行了大规模的简化,体现的是大尺度地理范围中,山水景色所处的格局。所以,在观看的时候,今天的人也会产生一种陌生感,和那些外国游览者拍摄的照片一样。
在照片等视觉资料之外,历代流传下来的文字,也为我们描绘着这座古老城市生态的另一个侧面,比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的大背景舞台,就是包括南京、扬州、芜湖在内的长江沿岸城市:不幸的儒生牛布衣刚刚从北方来到芜湖,就因病去世,而居住在附近的无赖少年牛浦郎,却偷走了牛布衣遗留的诗稿,摇身一变成为少年才子,从此跻身贪慕虚荣的芜湖士林。这座小山,连同这个古老的景点,都是幸运的,有《儒林外史》这样一部闻名遐迩的古典文学作品,为它提供了真切可感的心理坐标。书中有一段,是杜少卿和朋友在识舟亭里饮酒聚会,坐看长江上的景致变换。我深刻相信,这正是吴敬梓当年自己目睹过的壮美景象,书中是这样写的:
三人吃酒,直吃到下午,看着江里的船,在楼窗外过去,船上的定风旗渐渐转动。韦四太爷道:好了!风云转了!大家靠着窗子看那江里,看了一回,太阳落了下去,返照照着几千根桅杆半截通红。
实际上,在1736年,也就是乾隆元年,吴敬梓为了去安庆应试,溯江而上,来回芜湖两次。在途中,他写下了一首优美的《减字木兰花》,诗中描写的场景,与小说中的情节,相互映衬:
卸帆窗下。一带江城浑似画。
羽客凭阑。指点行舟沓霭间。
故人白首。解赠青铜沽浊酒。
话别悤悤。万里连樯返照红。
虽然在这些纷杂的样本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完整的和精确的画面,但恰恰是这样,才体现了一座城市,或者一片自然地域的多样性。一种是体现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城市图景,动荡而奔波的长江带来了繁荣与财富;但另一边:却是疲乏的游子安顿了身心,在故人陪伴下向着江上回过头去,诗情无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