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身心修养及治事接物之方法的书籍,全世界各国怕没有比中国更多的了。就中国所有书籍论,也是这类书最多,内中宋、元、明理学家的著述几乎全部都属这类。这部分学问始终是必要而且有益的,所以我们总要想方法吸收他的精华资助我的养料。据我个人的实感,则现代一般青年所应该特别注意者如下:
一、我们生在这种混浊社会中,外界的诱惑和压迫如此其厉害,怎么样才能保持我的人格,不与流俗同化?
二、人生总不免有忧患痛苦的时候,这种境遇轮到头上,怎么样才能得精神上的安慰,不致颓丧?
三、我们要做成一种事业或学问,中间一定经过许多曲折困难,怎么样才能令神志清明、精力继续?
这三项我认为修养最要关头,必须通过做个人才竖得起。这种修养,要靠实际上遇事磨练,自无待言。但平日没有一点豫备工夫,事到临头,又从那里应用起?平日工夫不外两种:一是良师益友的提撕督责,二是前言往行的鞭辟浸淫。良师益友,可遇而不可求;前言往行,存在书册上,俯拾即是。读书之对于修养上最大功用、最大利便就在此。
这类书全在各人特别领会,有时极平常的人说一句极平常的话,拿起来可以终身受用不尽,所以很难说那几部书、那几段话最好。若勉强要我说,我请把我自己生平最爱读的几部书说来:
《孟子》
《宋元学案》内的《象山学案》
《明儒学案》内的《姚江学案》《泰州学案》(《泰州》专读心斋、东崖)
王阳明的《传习录》(内中言性理的一部分可不读)
顾亭林的《日知录》(内提倡气节各条)
王船山的《俟解》
戴子高编的《颜氏学记》(记颜习斋、李刚主一派学说)
以上所举,不过我一个人私好,自然不免偏颇或窒漏。但《红楼梦》里头贾宝玉说得好:“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何必贪多,一两句格言,便够终身受用。这一瓢,那一瓢,无所不可,只要饮得透。
如何才算饮得透?看见一段话,觉得“犂然有当于吾心”,或切中自己的毛病,便把那段话在心中口中念到极熟,体验到极真切,务使他在我的“下意识”里头浓熏深印。那么,临起事来,不假勉强,自然会应用。应用过几回,所印所熏,越加浓深牢固,便成了一种“人格力”。而不然者,什么好话,只当作口头禅,在“口耳四寸之间”溜过,临到实际,依然一毫得不着用处。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又说:“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修养无他谬巧,只争熟不熟。熟便“得”,得便“安”了。
“只取一瓢饮”,是守约工夫。一面守约,一面仍不妨博涉以为辅,所谓“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也。认定了几件大节目做修养中坚,凡与这些节目引申发明的话,多记一句,自然所印所熏加深一度。要记的既多,最好备一个随身小册子,将自己心赏的话钞出,常常浏览。意识将近麻睡,便给他一番刺激,令他惊醒,这便是“熟之”的妙法。
专记格言,也会干燥生厌。还有最好的修养资料,是多读名人传记和信札。我记得很小的时候,读了一部《曾文正公家训》(给他儿子的信),不知受多大激刺。稍为长大一点,读了全谢山做的黄梨洲、顾亭林两篇墓碑,又不知受多大激刺。直到今日,曾、黄、顾这些人的面影,永远蟠踞住我的“下意识”。孟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激扬志气的方法,再没有好得过“尚友古人”了。
二十四史,列传占了什之七八。以现代历史观念而论,可以说内中所记载,有一大半不应入历史范围。但中国无论何种著述,总以教人学做人为第一目的。各史列传,大半为这个目的而存在。与其认为社会史迹的资料,不如认为个人修养的资料。我常想,亟应该把历史上名人——大学者、大文学家、大美术家、大政治家、大军人,以及气节峻拔的人,挑选百来个,重新替他们各做一篇有趣味的传,以此教导青年,比什么都有益。现在既没有这样书,将就一点,把正史中现有的传挑出一二百篇来浏览,也是必要。读这些传时,且不必当作历史读,专当作修养书读。看他们怎样的做人,怎样的做事,怎样的做学问。设想我处着他的境遇,我便如何?碰着这类事情,我便怎么办法?常用这种工夫,不独可以磨练德性,更可以濬发才智。先辈论读史益处,大抵最注重此点。
读名人传记,其人愈近愈好,因为观感更切;其传愈详愈好,因为激发更多。近代详传,多用年谱体裁行之。试推荐几部(以著者年代为次):
孙奇逢自著的《孙夏峰年谱》(门人补注)
李塨著的《颜习斋年谱》
冯辰著的《李刚主年谱》
王懋竑著的《朱子年谱》
顾栋高著的《司马温公年谱》《王荆公年谱》
段玉裁著的《戴东原年谱》
焦廷琥著的《焦里堂年谱》
丁晏著的《郑康成年谱》
黄炳垕著的《黄梨洲年谱》
张穆著的《顾亭林年谱》《阎百诗年谱》
李鸿章著的《曾文正公年谱》
刘毓崧著的《王船山年谱》
梁启超著的《朱舜水年谱》
胡适著的《章实斋年谱》
这些书读了都令人闻风兴起,裨益青年不少。可惜还有许多伟大人物没有人替他作谱。又各谱体例,我们也未尽满意。名人信札,和他并时的朋友论事论学,读之最可益人神智。我也推荐几部:
张江陵的《张太岳文集》
顾亭林的《亭林文集》
戴东原的《东原集》
焦里堂的《雕菇楼集》
曾涤生的《曾文正公全集》
胡润之的《胡文忠公遗书》
郭筠仙的《养知书屋集》
在这些集中专取信札一门读之,极有益而且有趣。以上所举各书及其读法,皆以帮助身心修养及治事之应用为目的。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读这类书,专以自己直接得着益处为主。把自己这个人训练好了,才配说有益于社会。若以为这是迂腐之谈,则我不敢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