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大学的校园,身着学士服站在镜头前,身后却空荡荡的。
没有欢呼雀跃,也没有抛帽子庆祝的画面,只有一个人静静伫立。
这不是电影里的场景,而是2024年北大古生物学专业毕业生薛逸凡的真实经历。
一张“独自一人的毕业照”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引发了无数讨论:古生物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少人关注?
一个顶尖大学的专业,怎么会如此孤单?
简单来说,古生物学就是研究远古生命的学问。
恐龙化石、寒武纪时期的奇特昆虫、远古植物的叶脉结构,这些都是古生物学家眼中的珍宝。
听起来是不是很酷?但实际情况是,这个专业在国内的发展几乎被“冻结”了。
北大古生物学专业成立于2015年,到2024年,整整9年时间,只招收了6名学生,平均每年还不到一个。
到了薛逸凡这一届,更是夸张——全系就她一人。
旷课?根本不存在,因为如果她旷课,就等于整个系都放假了。
毕业照也只能自己对着镜头微笑。
为什么会这样冷门呢?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
虽然古生物学听起来“高大上”,但它不像计算机或金融那样能够直接转化为实际收益。
四年学下来,能做什么?去博物馆整理化石?还是跑到荒山野岭挖掘骨头?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浪漫”只能听听而已,真正填志愿时可不敢轻易尝试。
此外,这门学科对基础知识要求很高,地质学、生物学和化学都要精通,同时还需要有极大的耐心,愿意与石头和骨骼打交道。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门人人都能接受的学科,而是一颗需要真正热爱才能坚持下去的“孤独星球”。
国内开设古生物学的高校寥寥无几。
除了北大之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设有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但规模都非常小,招生人数也极其有限。
例如,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学(含古生物方向)每年也就招十来个人,而像北大这样直接以古生物学命名的本科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冷门到这种程度,连招生宣传都显得有些“无力”——毕竟,有多少高中生会主动说:“我要去研究恐龙化石!”
薛逸凡是北大古生物学专业的第六位,也是去年唯一一位完成本科阶段学习的女生。
2019年高考后,她毅然决然选择了这个“无人问津”的领域。
也许是童年时期对恐龙的痴迷,也许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总之,她踏上了这条鲜有人走的道路。
四年的大学生活注定与众不同。
没有热闹非凡的社团活动,也没有成群结队的同学聚会,她的日常更多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盯着显微镜下的化石切片,或者跟随导师外出考察,顶着风吹日晒寻找几亿年前的线索。
课堂上,她常常是唯一的听众,老师讲课就像专门为她开的小灶。
听上去有点让人难过,但薛逸凡却表示:“虽然会有孤独感,但我从不后悔。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感觉真的很难用语言表达。”
她的毕业照之所以触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大概是因为那种孤独感太过真实。
照片中,她穿着学士服,站在北大的标志性建筑博雅塔前,笑容坚定却又带着一丝落寞。
没有同学相伴,没有热烈的氛围,只有她一个人,用四年的努力完成了这场“独角戏”。
网友们看到后既感慨又钦佩,有人留言道:“这才是真正的热爱,孤独且勇敢。”
古生物学之所以冷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现实”二字。
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年轻人选专业时或多或少都会考虑就业前景。
学计算机可以进入大公司,学金融可以去投行工作,学医可以成为医生,
可是学古生物学呢?就业方向狭窄得让人有些担忧。
古生物学毕业生的主要出路有以下几种:一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争取留校从事研究;
二是进入博物馆或地质勘探单位,负责化石保护或科普教育;
三是转行,投身环保、能源行业,甚至干脆做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然而,这些选择要么需要极高的学术水平,要么薪资待遇一般,还得面对长期野外工作的艰辛。
相比之下,热门专业的“钱景”显然更具吸引力。
再加上古生物学的研究需要长时间投入,成果却不一定马上显现。
比如,挖掘一块恐龙化石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拼凑出完整的科学结论。
这对追求速成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劝退”因素。
而且,国内对古生物学的资金支持和公众认知度都不够高,很多人甚至觉得“研究恐龙有什么用?”
这种误解让古生物学更加边缘化。
不过,尽管古生物学现在冷门,它的价值却一点都不小。
古生物学不仅仅是研究恐龙,它还通过化石揭示地球生命演化的秘密。
比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等热点话题,都与古生物学紧密相连。
科学家通过研究几亿年前的化石,能够预测地球未来的环境趋势,这对应对全球变暖、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化石还与能源密切相关。石油、天然气勘探通常需要古生物学家分析地层中的微体化石,判断哪里可能藏有资源。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甚至在航天领域,古生物学也有用武之地——研究火星上的潜在生命迹象,就需要古生物学家的专业知识。
随着科技进步,古生物学的前景实际上正在悄然改善。
比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化石分析变得更加高效;国际合作的增加,也让中国古生物学家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
像薛逸凡这样的年轻人,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很有可能在学术界开辟一片新天地。毕竟,在小众领域做到顶尖的人才,永远都是稀缺资源。
薛逸凡的毕业照,不仅象征着孤独,更传递出一种无声的力量。
它让我们意识到,在这个节奏飞快的社会里,还有人愿意为自己的热爱付出代价,愿意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默默耕耘。
古生物学或许冷门,但它承载着人类对生命起源的好奇心,以及对地球未来的思考。
每一块化石都是时间赠予的礼物;每一位古生物学家,都是与过去对话的使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北大再现一个人的毕业照,该专业三年后才再有毕业生 法制晚报 2016-07-04 14: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