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打捞文化记忆
“一盏宫灯,半部华夏史。”为深化两岸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4级汉语言文学第五团支部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社联合发起“闽台文韵汇,两岸墨香凝”团立项活动。这场以“宫灯为媒、文化为魂”的创新尝试,既是对传统手工艺的致敬,更是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化对话。活动分为线上征集与线下制作两大板块,线上写作吸引了数百名同学参与,线下也有很多同学参与宫灯的制作,共创校园里动人的文化风景。
️线上篇:笔墨为舟,载动闽台万象
“一字一句,皆成文化基因”
活动启动后,线上平台化身“闽台文化记忆库”,同学们以文字为舟,载着对两岸风土人情的深情。短短几天,收到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种题材数十篇。有同学描绘两岸海岛风情,有同学书写长达数十年的跨越海峡的爱情,作品中字字句句都流淌着两岸同根同源的羁绊。
线下篇:灯火明心,宫灯寄相思
“裁宣纸、写丹青、系流苏”——宫灯制作全记录
步骤一:巧手裁灯骨
以环保矿泉水瓶替代传统竹篾,裁剪成宫灯形状。塑料瓶也能变古风,环保又有趣!
步骤二:墨香染素笺
宣纸铺开,笔毫蘸墨。有人誊写入选作品;有人即兴创作,擅长绘画的同学在灯面勾勒高山云海、澎湖渔船,水墨丹青与诗词相映成趣。
步骤三:流苏缀情丝
用打孔器在灯骨穿孔,穿入细绳,再在底部缀以流苏。每一针都要对齐,就像两岸文化需要细心缝合。
最后,点亮每一盏小灯,灯身上的作品有了温度,那些动人的两岸故事,或者悠久的文化渊源,都随着灯光投向现实。就像出海的船只需要灯塔的指引,我们希望这些浸泡了闽台故事的暖灯,能牵引台湾往回归祖国的方向前进一步。我们也呼吁所有青年,就是这样的一步一步,终将促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以灯为媒,共筑精神家园
宫灯制作技艺起源于东汉,承载着“张灯结彩、祈福纳祥”的千年传统。而闽台两地,自古以妈祖信仰、南音戏曲为纽带,文化同根同源。本次活动将传统技艺与地域文化结合,生动诠释“两岸一家亲” 。夜行者会被打更人的油灯照亮,游子远望家中的灯火也会泪流满面,灯火总能指引人们迷途知返,让我们点亮心灯,运墨写情,共盼闽台美好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