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贵州有125.8万座山头
但人们追问这些山峰大多数的归属时
答案总是能在地图上来回浮动
最后指向一个地方。
而群山之中总有高大巍峨者
奇形怪异者
风景秀丽者
群山之间的谷地、山腰、山巅
又孕育出20.02W座的村落。
山川成线,村落聚点,
将自然造化与人文烟火
编织成一首磅礴的山水长诗。
苗岭区位图
中国西南苗岭山区土地利用功能权衡
与协同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苗岭横卧在贵州东南部的版图之上,天然划分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流域疆界。
山区高山延绵而多高山深谷,众多大小河流从河谷腹地穿过,依山傍水的绝佳地理位置,成为了不少村庄的选址地。
而这样依山傍水的答案,这就这里。
苗岭 袁佳利/摄
01
苗岭东段
万家灯火造就千与千寻的世界
而在苗岭东段,这样村庄围绕着雷公山世世代代生活在此地。
晨曦初露,远山还浸在乳白色的云雾里,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已次第亮起微光。苗家阿妹升起的袅袅炊烟,如轻纱般漫过黛瓦木墙,与千年古树的苍翠枝桠缠绵交织。
西江千户苗寨 袁佳利/摄
站在观景台俯瞰,千万座吊脚楼错落成诗,这人间烟火与自然山色共绘的盛景,恰似苗寨递出的第一封请柬,而真正的盛宴,还藏着更浓郁的风情与滋味。
嘿!嘿!嘿!
苗族姑娘头上的银饰随着芦笙曲调,高低跳动,发出叮咚属于自由的响动。寨门前,十二道拦门酒依次排开,人们需要品尝12道佳酿之后才能进入苗寨,而这碗中的米酒便是当地人口中的"biang dang jiu"—— 意为 "风见倒" 的佳酿。
浅尝一口,温润的口感在舌尖化开,不知不觉间,便醉倒在苗寨的热情与温柔之中。
十二道拦门酒 袁佳利/摄
若说美酒是西江的热情邀约,那酸汤鱼便是苗家最暖心的款待。特制的红酸汤翻滚着诱人的色泽,鲜嫩的黄腊丁在汤中沉浮,酸辣交织的香气瞬间唤醒味蕾。
苗家高山流水 袁佳利/摄
而在传统的烹饪智慧里,主角原是稻田中生长的稻花鱼。每年插秧时节,鱼苗被放入水田,待到秋收时分,肥美的稻花鱼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村民先捉的稻花鱼 袁佳利/摄
新鲜捕捞的鱼儿要在家中养3-4天之后,再进行烹饪,烹煮的时候无需刮鳞剖肚,直接投入酸汤之中,最大限度保留鱼肉的本真之味,每一口都饱含着苗岭大地的质朴与纯粹。这一酒一食,恰似两把钥匙,轻轻开启了西江千户苗寨最动人的风情密码。
02
苗岭东段
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是苗族先民的古集
群山造就大地的轮廓,
水流便篆刻大地之上篆刻出的千万道岁月的纹路。
白水河自苗岭腹地蜿蜒而来,串起五座承载着图腾记忆与祈福密语的风雨桥——这些伫立河畔的木质长廊,既是遮风避雨的交通要道,更是苗民镌刻信仰的立体史诗。
朗德上寨 袁佳利/摄
正如余秋雨笔下"西江用美丽回答一切",而毗邻的朗德苗寨,则以独特的文化印记,成为奥运圣火在苗疆大地上留下的唯一足迹。
比起西江的恢弘、壮丽、张扬的美丽,朗德更像一个i人,内敛却不失韵味,而韵味的表现来自随着铜鼓敲击的芦笙,翩翩起舞的盛装苗舞以及苗族的爷爷奶奶组成的队伍高声唱起的苗歌,游客们不再是旁观者——铜鼓广场化作全民共舞的舞台,陌生人的手在旋转中相握,陌生的语言在欢笑声中消融。
苗寨表演 袁佳利/摄
朗德上寨的独特在于走在寨子之中,能切身体会这是一座极具生活气息的寨子,路边有苗家奶奶绣着绣片,勾勒出内心别样风采。
苗族嬢嬢在绣花 袁佳利/摄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这里便是:山间的苗寨人们每天都安静闲适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每一秒都是隐世山寨的正式写照。
朗德上寨 袁佳利/摄
走到苗寨的最高处,看向对面的护寨山,层层叠叠,延绵不绝。在黔东南这样的苗寨还有很多,藏在雷公山半坡的控拜苗寨是中国银匠第一村;雷山县的新桥苗寨有着宋代水上粮仓;还有雷公山上的最美苗寨乌东苗寨……
雷公山 袁佳利/摄
这些散落在雷公山里的村落,共同构成了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认证的"生态文化净地",让苗岭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分水岭,更成为人类文明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03
苗岭中西段
贵州雾凇、冰瀑、登山的绝佳地
一路从东向西,
苗岭的奇妙从来不止苗疆的绝世传奇,
中段的云雾山、斗篷山两山,
高度超1500米,
绝佳的高度造就这里,
云雾山的雾凇 贵州远行户外/摄
冬季总是能够绝美的雾凇与冰瀑,
同时也是贵阳周边的绝妙登山地。
云雾山的雾凇 贵州远行户外/摄
山顶高低起伏的山脊
让每一个妄想尝试挑战它们的人,
心服口服。
04
苗岭中西段
贵州版武功山是破解夜郎文化的关键
若说中段的山脉让人欲罢不能,那藏在苗岭西段的老王山更是让人高不可攀。一些户外爱好者将这里称为天路,能上达天听,获得神灵的号召。
老王山属于六盘水六枝特区,与牂牁江一起组成了绝佳的山河胜境。人们可能会疑惑,六盘水市不是被乌蒙山脉所盘踞,什么时候又和苗岭有关。
老王山 贵州远行户外/摄
按照之前的地理划分,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以西划分为乌蒙山的东南分支,六枝特区以东属于苗岭,但是群山的构造遭遇了数以万年的变化,并不是简单的区位划分能决定的,从老王山的山体构造来看,它不属于乌蒙山脉。
抛开地理疆界的纷扰,老王山自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算上山的道路布满荆棘,难走泥泞,但是上天会告诉你,贵州版的武功山的名号,从来不是随口一提,站在山巅极目远眺,云雾苍茫似海,江景壮美如画,世间所有关于美好的想象,都在此刻具象化。
牂牁江 贵州远行户外/摄
05
苗岭中西段
贵州酱食文化之根藏在这里
茅台酒看到它,得喊一句:“祖先大人”
翻开《安顺府志》泛黄的书页,"夜郎之名,源于郎山"的记载,将老王山与千年古国的渊源娓娓道来。
这座承载着文明密码的山脉,不仅是夜郎国号的命名之地,其主峰东侧的月亮洞更藏着惊世之谜——据传,这里沉睡着夜郎国王与王妃的棺椁,洞壁上斑驳的印记,似在诉说着昔日王朝的兴衰。
牂牁江沿岸风景 贵州远行户外/摄
然而,比神秘传说更令人神往的,是山脚下的郎岱古镇。这座始建于明朝的边陲重镇,曾是连接云南、泰国、缅甸的古驿道咽喉,马蹄声与驼铃的回响虽已远去,青石板路上却仍镌刻着昔日的繁华。
若想探寻这座古城的灵魂,不妨从舌尖开始。一瓶小小的郎岱酱,看似普通,却是打开郎岱美食世界的金钥匙。从家常小炒到特色佳肴,它是每道美食的点睛之笔。
追根溯源,这小小的酱料竟是2000多年前枸酱的延续,
堪称贵州酱食文化的根脉。
郎岱酱制作 清风古镇迎祥郎岱/摄
正是这独特的酱料,曾让夜郎的美食声名远扬,甚至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夜郎自大"的典故结下不解之缘。岁月流转,郎岱酱依然保持着古老的酿造工艺,将千年的味道,浓缩在这一方小小的瓶罐之中,等待着人们去品味、去发现。
苗族建筑物 袁佳利/摄
苗岭自西向东,将故事写在雷公山晨雾氤氲的吊脚楼群里,刻在云雾山冰瀑倒挂的崖壁间,藏在老王山云海翻涌的褶皱中,更流淌在 20.02 万个村寨生生不息的烟火里。128 个万人空巷的节日,是这片土地跳动的脉搏 —— 芦笙震天的四月八,银饰琳琅的姊妹节,火光映天的吃新节,每一场庆典都凝聚着苗岭儿女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贵州少数民族走秀 袁佳利/摄
当盛装的姑娘们踏着铜鼓节奏起舞,当寨老们用古歌传唱创世神话,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赋予的 "生态文化保护圈" 称号,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这片土地上,山水与人文早已血脉相融。蜿蜒的白水河串联起风雨桥的传说,千年枸酱发酵着时光的醇厚,银匠村的灯火点亮了传统技艺的传承。
老王山山顶 贵州远行户外/摄
苗岭既承载着 "夜郎自大" 的古老传奇,又生长着生生不息的现代活力。它以 125.8 万座山头为脊梁,用万千溪流作脉络,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智慧创造,酿成一坛愈久弥香的文化陈酿。
本文由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两微一网“综合整理
图源网络仅供分享如侵删
一审:袁佳利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