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长期是乐观的。”
刚在手机上刷到一个老视频,是谢国忠先生接受一家电视台专访,时间是2013年6月,主题是
|“中国总体经济会好吗?”
开篇主持人问,我们都知道要改变现在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然后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带动消费的增长,但是似乎又一直推不动,你觉得主要卡是卡在哪?
谢国忠答,因为货币都通过各种形式流向了政府。
年轻的朋友可能没听过谢国忠先生。
他是那个年代的大V,当年知名的经济学家,1960年出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路桥系,198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硕士,199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
1990年加入世界银行,1995年,他加入新加坡的Macquarie Bank,1997年加入摩根士丹利,任亚太区经济学家,正值香港股市楼市一片大好之时,他却大胆预测香港楼价将因泡沫暴跌五成,结果被他“不幸言中”。
2004年,中国推出土地“招拍挂”制度时,谢国忠明确指出中国房价是泡沫,一定会破裂。
2012年,他进一步预测中国房价每年将下跌7%,20年后跌掉80%,并建议有空房子的人赶紧卖掉。
他最大的争议点,也是当时耸人听闻的观点,即中国房地产存在巨大的泡沫。
如今看确实言之过早。当时很多人吐槽这些言辞附和了海外鼓吹的中国经济崩溃论。
他当时也没有预料到,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我们出台了“四万亿”政策,地方也打开了“加杠杆”的魔盒。
这些年间,房价不仅没有跌去80%,高者甚至上涨了数倍。当年轻信而未买房者,唯有望房兴叹。
于是有人揶揄他,一边说地产是泡沫,一边又买了好几套房。而后他出镜也渐少,慢慢淡出了公众视野。
回过头来看他在专访中的那些观点,不乏“先见之明”,只是他的预测没有料到后来的诸多变量,比如政府加杠杆尺度,比如大众的耐受程度,导致悲观过早。
时至今日,他当年“杞人忧天”的预判,终于有了些许现实意义。
十二年过去了,问题还是老问题,答案可能也不需要新解。
我的书架上还有一本谢国忠著述的《再危机:泡沫破灭时,我会通知你》,出版于2010年7月,是当年订阅《财新》的赠书,书页早已发黄。
在书中,谢认为,将房地产开发转为工厂模式,是房价降温的关键。
看到这,大家或许会心一笑。后来的恒大、碧桂园等不就是“工厂模式”的范例。
房企的“高周转”模式暗合谢国忠先生对“工厂模式”的描绘,如今戛然而止也侧证他“考虑不周”,显然低估了地方对地价稳涨的渴望,低估了“影子银行”对房企的融资的助力。
前些年政企“协同”,金融助力,虽 供应增加,价格长期向上,反而催化泡沫膨胀。
毫无疑问,谢先生看出了病症,却开错了药方。
当下诸多问题,发端于“四万亿”。此后,地方慢慢学会,以房地产为手段,用土地作载体,为城市化集资。
很难说地方与房企,谁是债务风险的始作俑者,谁是地产“泡沫”真正的鼓吹者。
按业务实质穿透下去,地方大部分的基础设施投资,仍是以土地、房地产税作为发债还本付息的来源及担保。
如果房地产无法回暖,不仅房企自身难保,很多地方的发展模式也将难以为继。
这就是“泡沫”必须足够坚硬的理由。
谢先生当时说,
|“优势是老百姓吃苦耐劳省吃俭用,政府的优势是集中资源做大事,可以把基础设施搞好,另一边是投机、腐败,这两个平衡之间,看哪个占上风,就知道中国经济朝哪里走。”
|“中国的繁荣取决于限制地方政府花钱,限制国有企业投资。”
|“如果这些规模不封顶的话,中国再怎么刺激经济都没有用,再改革都会失败的,因为这个货币出来之后,都是转移到效益最低的地方去的。”
此处皆为金玉良言,但现实的演进却非谢先生所期。
即使像房地产,过去一个最为市场化的行业,如今“活着”的头部房企,几已为国资企业。与其说“国进民退”,不如说是国资接盘。
尤其在当前“关税大战”的情形下,HOLD住基本盘已是“斗争”所需。
各类刺激政策纷至沓来,这时市场也需足够清醒, 理性地分析形势,当下远未到“不惜一切代价”的阶段。 前些时间不乏“国师”,已在探讨几个十万亿的天量刺激方案,引发诸多遐想。
各方应该从“四万亿”的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警惕发力过猛的后遗症,把太多太多的风险递延到未来(这句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如果继续利用“泡沫”营造财富幻景,那 谢先生所期望的“重新找回平衡”将更为遥不可及。
之前老斯基谈救万科时说过,有些应急政策或是饮鸩止渴,
“上一次危机四万亿未解决的问题,未来四十万亿也未必能缓解”。
管理层的目标其实很明确,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眼下所有的举措,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暂时兜底地方的信用。
如果是过去的年代,最后的终极解决方案,可能还得靠大家。
这点优势在我,无人能及。毕竟,
|“中国人就是吃苦耐劳,省吃俭用。”
—04—
|“房地产泡沫的破掉,是中国经济重新找回平衡的必要前提”
这话放在谢国忠先生当年的语境里,并不令人惊诧。只是放在当下,则更多是惊悚。
假如房地产的“盛况”是一个“泡沫”,那它已包裹着地方庞大的债务风险,包裹着经济转型的最后希望,包裹着一些人的幻梦和贪婪,也包裹着一些人的怯懦和隐忍,确实已经大到“大而不能破”。
我希望它不是泡沫,谁也无法想象“泡沫”破掉的状况将会如何。
不管未来如何,只需自求多福,尽量保持足够长的乐观,去享受当下的每一刻,直到此生的尽头。
*引用文字均为原述,不代表笔者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