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墙经典 品书香西苑
杨宪金编著红墙经典12部新著文化启示录
《泰山胜迹图》创作谈
钟 捷
置身泰山之巅,顿时就会心生感慨!此时此地,谁不如此?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概括,恰如其分!
泰山有“五岳独尊”、“孔子小天下处”等诸多石刻,表达了不同时代仁人志士的心声。譬如,“果然”,果然如此啊!
古代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仁人志士也登临其间,抒发豪情。岱庙、秦刻石、张迁碑、天贶殿壁画等诸多文物古迹、古树名木,构成泰山文化的整体,驰名中外。如今,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十多年前,原西苑出版社社长,中国水墨画院杨宪金院长提到想出一本以泰山文化为主题内容、用中国画采用长卷形式表现泰山的作品,连同颂扬泰山的书法作品结集出版。这是一次挑战,既是设想与计划的挑战,也是实践与创作的挑战。
我在高校从事美术专业中国画教学与创作至今,记得当时杨院长前后几次同我交流,谈想法,定规划,说构想,看图稿,还专门组织召开有泰安市相关专业同仁座谈的论证会、研讨会,听取各方面建议,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操心安排细心实施令人感动。他既有长者和蔼态度,又具统领气质,以及理解实践艰辛与多元创作的风度。相信各位参与此项工作的同仁,都会有同感。所以,感谢杨院长的信任、理解和包容,得以顺利完成此项艰巨的工作,祝贺杨院长心想事成、吉祥如意!
回首当年,经杨院长悉心安排,2012年4月24日至26日,我带着七名研究生,从泰山中路红门出发,过一天门、万仙楼、斗母宫、三官庙,转向经石峪,品味岩刻《金刚经》,然后再经柏洞、壶天阁至中天门。斩云剑、望人松、朝阳洞,来到十八盘,遥望南天门。特别是在升仙坊,仰望南天门,近在咫尺,却是几步一休息,好在顺利行至南天门、青未了,漫步在天街,感受“天通地拔”的气势状态。至此时,日落霞光满天,至今记忆犹新。第二日观日出,场景奇观壮美。走天街、孔子庙,在万代瞻仰前观看民间祈福、社戏活动,经过西神门,碧霞祠,东神门、青帝宫、大观峰、瞻鲁台、拱北石,从“五岳独尊”石至玉皇顶。在岱顶眺望四周,的确“一览众山小”。此时顿觉人生历程犹如爬山,一步一景,历尽艰辛磨炼意志,修身养性铸就品质,曾经的千溪万山,俨然都是创作的根底。
然后,由玉皇顶北去后山,经北天门、姊妹松、元君庙至天烛峰,再步行回到桃花源、彩石溪,顺小路斜插至竹林寺、黑龙潭,来到天外村,回到泰安市内。登山途中,诸多景点不一而论。两天行程辛苦可想而知。一路实地考察,走走停停,写生、拍照与记录、标注,泰山“雄、奇、险、秀、幽、奥”的特点似有领悟,巍峨峻秀“雄峙天东”的自然景观与浑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人文景观的建筑,与 “置身霄汉”“壁立万仞”“天地同攸”“弥高”“青壁丹崖”“五岳独尊”“昂头天外”“星辰可摘”“仰观俯察”“登高壮观天地间”“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至哉坤元” “天通地拔”“凌云气”“中流砥柱”“独立大夫”“虫二”“若登天然”等这些摩崖题刻,想必任何人看到这些,心中都会涌起波澜。
加之经石峪的典籍《金刚经》石刻的部分文字和大观峰的《纪泰山铭》的摩崖文字等,以及与泰山相关故事传说,沿途所看所感,的确令人慨叹。泰山有别于其它山脉的方面,可能也在于此。
之后不久,我随杨院长去肥城及周边地区,考察大汶口文化遗迹和汶河古石桥和陶山。特别是在站在桥上,瞬时内心告诉我,此处风光可以作为长卷的起手部分,尽管名称还未确定,但是可以将此之前在岱庙所见白鹭,由此地起飞,如此开篇让源于远古文明的寓意,由此展开,继而引发后续创作进程。
第一:五岳之中,泰山以文化胜,这是共识。按照一般长卷形式进行山水固有样式构图,难以体现泰山的文化内涵。倘若将泰山具有文化特色的场景片段放大作为刻画重点,在展示丰厚历史和人文内涵的同时,兼顾自然风光的刻画,把历史人文与实地景观串联、局部特写与前后场景组合,构成一幅画面左右平展、场景跌宕起伏,人物、文化和自然景观远近变换,达到突破固定视角束缚,又能前后照应、左右巧妙相联系的创作方法,既不因袭他人面貌样式,又有个性独创的表现,采用借景生情、写景抒情的构图思路和造型表达,才能近于创作初衷与实现梦想。一句话,具有创造性的作品,才能被称为艺术作品。
与之相反,以刻画登览景观形迹而且偏于概念化、符号化的描绘,难免成为导览示意图。因此,对于绘画来说,似是而非生搬硬套容易,别开生面匠心独运繁难。文化的共识,特别是审美取向的认同,取决于诸多文化知识交融。新颖的作品只能来自于具有新意的创造,文化品位、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决定作品价值。所以,表现泰山这样雄伟壮阔和包含深厚文化底蕴的特定品牌,采用一般山水画样式进行刻画,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此长卷在设计之初,全图人物形象依托运用意象塑造方法,其中主要部分、重点局部,注重参照即景写生手稿和实地所见印象结合、参考历史文献记载和拓展想象生发并举。倘若需要强调展示效果的局部人物组合,没有喜怒哀乐的表情与生动活泼的动态,人文特色必然被弱化而成为风景图示中的点景装饰。另外,植物、景观、岩刻等环境刻画,取材于现实自然现场所见,制作过程中在强调造型的同时突出笔墨韵味表现,体现中国画的笔墨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此长卷较好的选择,是将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诸多技法优势集于一体,构成一幅独具匠心的篇章。
第三:关于长卷全图的意境营造方面,作者将触景生情进而转化为移情入境,通过林木泉石、涧溪山峦与石刻烟云,以及人物组合和场景布局,融入近景、中景和远景于一体,包含局部特写和整体统筹、历史与现实交替变换的设计,以此抒发胸中意气,表现思路情怀,在力求创造出情景祥和、意境隽永,作者性灵与水光山色相融的同时,使得该长卷恰当地表现出作品主题和思想内容,切实达到超越一般山水画的构思摹写样式。王勃在《入蜀纪行诗序》中说:“嗟乎,山川之感召多矣,余能无情哉?”文征明在《玉女潭山居寄》里说:“呜呼,!地以人重,人亦以地重……。”谢赫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正是“山川之感召”“人亦以地重”,此图实得“江山之助”矣!
自然风景与绘画作品各有时运。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发现美与表现美,都离不开人的情感和才能。王羲之《兰亭集序》,范仲淹《岳阳楼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徐扬《姑苏繁华图》等诸多作品,正是骚人墨客游览其间、记录其实、表现其情,以逸才之思融飞扬之气,携惊人构图达意外效果,令后世称赞不已。因此,只有理趣自然又姿态横生的作品,正如苏轼所言“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的审美认知与性情表达,才能获得生机勃勃和难能可贵的气韵!
时光荏苒!留在宣纸上的是笔墨和形式,承载的却是审美和文化。
以此为记。
钟捷,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2025年1月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 文瑞
编审 韩家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