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分厂的车间里,裁剪班组的操作工小王正伏案工作。他的眼前是一块0.06㎡大小的伞衣裁片,手中的铅笔在布料上反复描画,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这是稳定伞伞衣生产中的工序:手工划线定位。每片伞衣需精准标注18条定位线,稍有偏差便会导致伞绳缝制错位,整片报废,而在缝制车间,班组长张师傅正盯着操作工小婷盖印。油墨深浅不一、号码模糊的伞衣堆在一旁,小婷眉头紧锁:“盖了三次,还是不合格……。”
这样的场景,曾是稳定伞生产中的常态,手工划线、盖印工序耗时耗力,不合格率居高不下。2024年初,工艺主管吴师傅带领的“锐进”青年突击队接下重任:用一项“小改进”撬动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大变革”。
一具伞衣 两重难关
“不是大家不认真,是这活太‘吃’眼神了。”小王揉着发酸的眼睛,看着巴掌大的伞衣裁片苦笑。这些由四块三角形叶片组成的裁片,激光裁剪后仅靠中心连接,每次划线都要反复整理对齐,稍不留神就会因扎眼错位画偏。更棘手的是缝制后的手工盖印,操作工小琴需要在0.06㎡的伞衣背面精准盖下28个绳号,油墨浓度、按压力度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号码模糊。
“我们缺的不是熟练度,是更‘稳’的办法。”工艺员小魏召集突击队开第一次讨论会时,墙上的生产流程图被红笔圈出两个重点:划线工序的“人工对齐”和盖印工序的“经验依赖”。这个由工艺员、操作工、班组长组成的团队,决定从最基础的问题开始:怎么让裁片在划线时站得住?
三次改进 破茧成蝶
面对困局,吴师傅带着“锐进”团队开启了破冰之旅。首次改进中,他们在定位线上增设三等分扎眼点,虽提升了划线精度,但手工效率瓶颈问题仍未解决。关键时刻,工艺员小魏提出“以连代断”的巧思——在激光裁切时保留8处的连接点,既维持裁片平整,又能在后续缝制中自然分离。
真正的考验接踵而至:油墨调配比例不对、清洗不彻底、力度不均匀……,操作工小婷列出手工盖印的“痛点清单”。工艺员小李的提议点燃了新思路——引入丝网印刷技术:定制化模板、高精度喷头、耐环境油墨,一次成型印刷所有标记。
当第一片采用丝网印刷的伞衣通过质检时,质检员惊喜的说:“这比手工盖印清晰三倍!”更让人振奋的是质量跃升,次品率更是从13%降至3%。现在裁片像带着“坐标尺”出厂,印刷时模板一压就是完美印记。小王摸着伞衣上清晰的箭头,眼中透着自豪。更巧妙的是工艺前置设计,将绳号印刷从缝制后提前到裁剪阶段,如同给伞衣植入“数字身份证”,彻底解决了盖印被缝线遮挡的难题。
涓滴创新,汇聚星河
“以前觉得创新是大事,现在明白,生产线上的小改进也能创造价值。”工艺员小李说道。最新一批稳定伞随弹射座椅完成试验时,伞衣上的箭头和绳号在阳光下清晰如新。当工艺员的图纸、操作工的手感与集体的智慧相遇,那些曾被视为“只能手工”的工序,终将蜕变成可复制的标准。这支“锐进”青年突击队,用一项工艺革新诠释了“大事作于细”的精神。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如伞衣上那枚精准的箭头印记——看似微小,却为国之重器的安全可靠增添了一份坚实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