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初开始,美国就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关税战,这引发了全球的普遍关注,也造成了全球经济的普遍震荡,美国经济和股市因此受到了巨大冲击。因此,人们开始密切关注美国关税的走势,关注美国关税的变化趋势及其出现的新情况。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把握美国关税带来的影响,掌握其变化的规律逻辑以及下一步会出现哪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关税变化的方式、出现的新情况以及相关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研究内容:第一,近期美国关税的变化情况;第二,关税变化背后涉及的深层次问题;第三,美国关税对经济带来的具体影响;第四,未来关税变化中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和潜在问题;第五,结论和建议。
一、美国关税近期的进展情况
回顾今年以来美国发起的关税措施,可以分为不同阶段。2月初至3月底是一个阶段。在此期间,美国对墨西哥、加拿大和日本加征了25%的关税,同时对中国发起了两次关税行动——第一次是2月1日加征10%,第二次是3月1日再加征10%。
进入4月份后,美国的关税政策出现了新的做法和特点。4月2日,美国股市收盘后,美国政府宣布对全球实施普遍性对等关税,具体包括两部分:一是普遍加征10%的关税,二是差别化征税。4月2日至4月9日期间,美国暂停了差别关税,仅维持普遍的10%关税。4月11日至12日,中美之间的关税对抗加剧。中国自4月4日起实施对等反制,加征34%的关税。4月12日,美国进一步将部分关税提高至84%,中国随即跟进;随后美国又将关税上调至125%,中国对等调整至125%。这一轮关税交锋在4月中旬告一段落。
然而,4月17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将中美部分商品的关税提高至245%,使关税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此次中国并未采取对等反制,而是选择不予理会。至此,美国关税政策的演变告一段落。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发动关税战后,其负面影响开始反噬自身经济。美国股市在4月4日大幅下跌,4月7日继续暴跌,期间虽有反弹,但进入4月下旬后持续走低。代表性企业如英伟达、特斯拉、苹果和微软均遭遇重挫,苹果和微软的市值从峰值时的3.7万亿美元跌至2.6万亿至2.7万亿美元。这一情况表明,在关税政策的影响下,美国经济正面临股市下跌和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局面,甚至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抗议活动。
以上即为近期美国关税政策及其影响的总体情况。
二、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问题
自美国实施关税政策以来,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全球的影响。各国对此反应不一:越南采取示弱策略,主动与美国谈判,希望将关税从46%降至28%,但双方均未满足——越南希望降至22%甚至更低,而美国则要求越南增加对美国商品的进口,以减少对美贸易顺差。日本也在积极谈判,希望美国取消25%的汽车关税,但美国要求日本开放牛肉、大米、水产品和农产品市场。然而,即便日本让步,美国仍不满足,因为其核心目标是减少日本对美贸易顺差。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国家,如意大利,但多数国家仍持观望态度。
欧盟虽采取部分反制措施,但目前整体关税局势处于停滞状态,因有三个月的过渡期。美国的策略可称为"服从性测试"——高举关税大棒,通过谈判迫使各国屈服,不服从就加征关税,服从则提出更多要求。
其次是中美关系这一关键问题。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后,中国实施对等反制。美国采取惩罚性手段,逐步将部分商品关税提高至245%,这使得相关贸易几乎无法进行。美国的意图是打压中国经济,但面对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和反制措施,其目标难以实现。中国通过小额贸易、转口贸易和供应链调整等方式应对,美国现在打压中国比较难,导致美国经济反而出现衰退迹象:美元指数下跌、黄金暴涨、股市暴跌,国内也出现商品短缺。
美国试图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但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方案。近期美国尝试重振制造业,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的牛仔裤生产,但成本高达13美元,而沃尔玛售价仅12.93美元,每件亏损0.2美分。这表明美国制造业缺乏竞争力,即便有政府补贴也难以持续。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打压中国,面对中国的反制,美国想恢复制造业,困难重重。
面对困境,特朗普于4月22日表示希望在一个月内与中国达成协议,可能降低关税。这反映出美国的关税政策难以为继——国内抗议活动频发,政界反对声高涨,特朗普支持率下降,经济出现衰退迹象,股市持续暴跌。因此,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面临调整压力,更可能难以持久。
以上即为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其最新动态。
三、美国关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特朗普制定关税政策的初衷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提高关税壁垒保护美国制造业;二是通过征收关税增加财政收入以支持国内发展;三是限制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最终目标是建立自主可控的国内供应链体系,同时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然而现实情况表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产生了反效果,导致美国股市暴跌、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国"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美国提高关税的目的很明确:增加财政收入、为国内制造业创造利润空间、打压中国经济、重建本土供应链体系,但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几个关键条件:强大的国内制造业基础、足够的打压中国的能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国际社会的配合。
目前来看,特朗普政府明显缺乏实现这些目标的必要资源。国内供应链体系不完善,制造业基础薄弱,再加上特朗普急功近利的执政风格,错误地认为仅靠贸易大棒就能迫使各国屈服。实际上,美国遭遇的反抗远超预期,国际社会的反制力度比想象中更为强烈。
这一系列因素导致美国的关税政策陷入困境,难以持续推行。当前形势表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继续实施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是美国关税政策目前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
四、关税未来走向及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前美国的关税政策已经出现收缩和后退的迹象,特朗普开始调整策略。很多人认为特朗普反复无常,”特不靠谱”,缺乏政治家的稳定性,更像是一个企业家的商业策略——通过漫天要价来争取谈判筹码。但在美国整体实力下降的背景下,这种依靠军事威胁和经济施压的做法已经很难奏效。特朗普想通过关税实现经济目标和政治目的(如提升支持率)都面临很大困难。
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即便特朗普难以完全实现其目标,这场关税贸易战已经在重塑世界格局和中美关系。即便未来中美通过谈判降低关税,也很难回到过去的水平。更关键的是,美国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它正在动员盟国对中国进行围堵,这使得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日趋严峻。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心存侥幸,必须采取坚决的反制措施:一方面要发展壮大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构建不依赖美国的新供应链体系。最近的一些事态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比如澳大利亚达尔文港项目,中国投资50多亿美元将吞吐量从65万吨提升至3000万吨,现在澳政府出于政治考虑想要收回,但因面临200亿美元的违约赔偿而难以实施。这背后明显有美国操纵的影子,反映出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企图。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正在改善,同时我们也在拓展多元化的贸易渠道,比如从澳大利亚、加拿大进口天然气和矿石等。这些情况提醒我们,未来国际贸易形势依然严峻,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这是我们对当前贸易形势的基本判断。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当前关税贸易战的分析,我们得出两个主要结论:
第一,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很难达到其预期目的,至少目前来看难以实现既定目标;
第二,尽管美国难以完全实现其目标,但其打压中国的行为确实给中国贸易带来了实质性影响,包括对美出口减少、利润空间压缩等问题。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首先,对内要加快建立自主可控的稳健发展机制,对外要坚持对等反制原则,在国际贸易领域坚定维护中国利益,全力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这既是当前的应对之策,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
其次,国内贸易企业要统筹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预估美国关税战带来的颠覆性影响,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国际市场。同时要密切关注中美贸易关系的最新动态,把握可能出现的贸易战缓和机遇,在关税可能下调、美国重启采购的窗口期,灵活开展短期贸易合作。通过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才能在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