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55,这条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开设的青少年咨询热线,自2006年开通以来,宛如一道亮光,为无数身陷心理、情感困扰或是生活困境的青少年送去关爱与温暖,帮他们拨开层层迷雾,扫清前行障碍,让他们重拾自信、健康与欢乐。
尽管热线两端的人素未谋面,但在电波这一端,却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真诚守护。
“你好吗?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你?”这句轻柔的问候,像一阵春风,让每一个打来电话的青少年都感受到了久违的亲切,在被关怀与信任氛围里,让对方心灵不再设防,心门豁然被打开,那些藏在心底的无数秘密和困惑,如同潺潺溪流,通过电波缓缓流淌。
2024年12月13日,在广州越秀区寺贝通津1号大院内的12355热线现场,应邀前来参访的我,看到了令人动容的一幕:上百名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正专注地低头在电话机旁忙碌着,他们脸上挂着温暖的笑意,看上去格外亲切。有的志愿者一边接着电话,一边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有的全神贯注,用心聆听着电话那头的倾诉;还有的正迅速为求助者转介相关服务。虽然正值寒冬时节,但这里却爱意满满,让人如沐春风。
热线的值守者们,全年无休,7天24小时在线。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有的是专业严谨的法律工作者,有的是工作繁忙的企业高管,有的是全心照顾家庭的全职妈妈,还有的是热心公益的退休老干部;他们年龄各异,有朝气蓬勃的青壮年,也有和蔼可亲的老年人。然而,无论男女老少,不管何种身份,当他们坐在热线前值守时,都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他们默默隐身在求助者的身后,虽然彼此看不见,却时刻待命,求助者只要一按键,即能接通,并能得到及时帮助。志愿者们所做的,绝非简单的沟通交流,而是在他人身陷困厄之时伸出援手,把人从“倒悬”之境中解救出来。
父母的不理解、朋辈的欺凌、早恋的烦恼、学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痛苦、被人误解的委屈,甚至对生活的绝望等等,这些青少年在电波中低声倾诉自己的遭遇。电话这头的成年人,听着那稚嫩声音传出的告急信息,尽管心急如焚,却只能不动声色地用心倾听,耐心解答,像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医生一样,仔细“把脉问诊”,然后开出一副副对症“处方”。
看着眼前这群甘做幕后英雄的人,我心中满是敬意,同时也充满了好奇。于是,我随机采访了几位热线的值守者,希望能听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我曾在同一天不同时间段,接到了两个站在楼顶想要轻生的青少年打来的求助电话。一个是因为无法承受高考失利的打击及父母的指责而万念俱灰,另一个则是因为遭受性侵后深陷羞耻的漩涡及周围人的非议而无法自拔。作为一名母亲,这两个孩子的遭遇让我既心痛又同情。我一边耐心劝慰他们,想尽办法平复他们的情绪,一边悄悄示意另一位志愿者拨打110电话,以防万一。幸运的是,凭借专业知识和耐心爱心,我最终解开了他们的心结,避免了悲剧的发生。”一位坚持值守热线近十年的志愿者林女士向我分享了她处理危机事件的经历与感受。她感慨地说:“只有亲身参与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
“我是一名有着十多年教龄的心理教育专家,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到这里来值守热线。目前看来,通过热线电话寻求咨询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问题比以前更加严重。紧急求助的来电越来越多,确诊心理疾病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每次接到这类电话,我都会感到难过和不安,但在沟通时,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智。面对危机,生命至上,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健康咨询是一项长期且持续的工作,需要我们真诚地投入爱和关怀。”谈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刘女士的脸上满是忧虑,“每个患病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同样需要关注的家庭。许多父母常常打着‘爱’的旗号,却在无意间伤害了孩子,这些无知的行为实在令人痛心。要真正帮到孩子,我们首先得改变父母的认知。”
心理咨询师覃女士说:“我是2019年开始接触12355热线,一晃已是五个春秋了。在12355我能为无数青少年提供帮助,为那些身陷困境、条件有限的求助者找到出路,通过链接资源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记得我服务的个案中有一个刚刚成年的孩子,父母离异,后来各自组建新家庭后,竟将刚过抚养期的他赶出了家门。在他走投无路时,是热线给予了他支持,我们协助他慢慢修复了家庭关系,还为他推荐了合适的工作,让他重拾亲情、快乐与自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帮助他们其实也是在成就未来的自己。只有青少年积极阳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国家才会发展得更好,未来我们的生活才会更舒适便捷。虽然我个人能力有限,但我们一群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就会变得强大且持久。”
心理咨询师杨女士感慨道:“从事热线服务这么多年,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留有遗憾的个案,总觉得自己当时处理得不够完善。事后总会忍不住想:要是当时换一种方式,可能会对他更有帮助,也更有效。还有那些高危个案,比如面对马上要实施自杀的来电,伴随着外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印象也最深刻。对于这一类高危个案,我们事后会进行更多的复盘和督导工作,因为只有一次次这样去面对、去反思学习,才能在今后遇到更复杂的危急情况时,从容应对,给予当事人更有效的帮助。”她接着补充说,“心理咨询工作中,每一个个案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管求助者来电的目的是什么,哪怕是同一类型的来电,其中也各有各的原因,就像人们常说的: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求助者。但通过电波找我们的,都是正在承受痛苦的人。每次在咨询快结束的时候,我都能明显感觉到对方的情绪变得轻松缓和了许多。只要通过我们的及时帮助,求助者能够变得好一些,我就特别高兴,觉得所做的事情非常有价值,心里有一种安慰和满足感。除了接听热线,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也会对求助情况进行分析。近几年,涉及婚姻恋爱、亲子关系、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两性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居多,这也是困扰他们的压力源。我们会不定期将有关情况进行汇总,并呈报给相关部门进行分析研究,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确实如此,我们必须深入探寻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根本缘由。青少年所处的生态系统,主要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家庭作为首要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际上,不少伤害恰恰源于原生家庭以及青少年身边最亲近的人。家长学校理应充分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为人父母者真正明白如何正确履行家长的职责。”高校社工系教授张先生,神情忧虑地接过心理专家的话,急切地呼吁道,“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尊重、认同、欣赏与接纳。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依旧采用传统的家长式、打压式、溺爱式、攀比式教育模式,这种扭曲人性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他们既缺乏辨别能力,也难以进行反抗,不产生抑郁情绪才怪。明智的父母会运用优势视角去看待自己的孩子,注重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同样,学校也不应在孩子心中过度灌输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过度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样的教育模式根本培养不出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
据《2023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发布的权威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已增至近亿人,其中在校学生占半数,18岁以下青少年占比超过三成。该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患者年龄层呈现低龄化趋势,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的发病率更高,现状堪忧。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社会各方必须高度重视。要为青少年的成长构建起健康和谐的生态系统,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通过家庭、学校、社区、民政、公安、医院、媒体等多方面紧密联动,形成行之有效的防护网络,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期望涌现出更多像12355热线这样的服务平台,有一群满怀热忱的“守护天使”日夜坚守,从不打烊,持续发出正能量的声音,他们从心出发,义无反顾……
作者简介
崔 云(真实姓名:崔云香):湖北钟祥人,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社会工作师。有着近10年的文化从业经历及20余年的社团工作经历,先后创办了两家社会组织,现任珠海市关爱协会会长。
从事文学创作近40载,在各级报刊发表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数百篇,有多篇散文及报告文学作品获奖及被收藏。主编过多部报告文学集,出版有《亲亲宝贝》《云儿飘飘》《陌上花开》《云淡风清》《云水禅心》《重逢》《青灯集》七部散文、随笔集。散文集《重逢》曾荣获珠海市第四届“苏曼殊文学奖”。散文作品《绽放》在中国散文学会公众号2024年第一季度网络排行榜中,荣获“十佳作品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