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36 开的第 744 张病历单
全单约 2147 字,读完大概需要 5 分钟
「长大了想做太空人」
这句曾风靡全国的果冻广告词
点燃了不少小朋友的太空梦
而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
这个童年梦想
正逐渐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但当我们在憧憬星辰大海时
人体这个精密的「生物仪器」
似乎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开始太空旅行前
咱们不妨来个「人体小课堂」
先来浅浅了解一下「脊柱」
(别问为什么,看到后面就知道了)
我们的脊柱
就像一串「糖葫芦」
通常由 33 块脊椎骨组成
每两块「糖葫芦」之间
还垫着软软的「年糕」
——椎间盘
由玻璃样的软骨盘、纤维环
和髓核构成结缔的椎间盘构成
起到保护和缓冲的作用
防止咱们突然「闪了腰」
在地球上
重力就像个无痛版「紧箍咒」
会对人体施加持续的压力
压缩着我们的脊椎
但一旦离开地球的引力场
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太空微重力环境就像一个
大号「人体信号扰乱器」
从骨骼、肌肉、心脏
到血液循环、免疫系统……
几乎所有系统
都要重新适应这个
全新的「游戏规则」
所以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们
身体会经历
一连串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比如本 36 之前就写过
在微重力环境里
脊椎中的椎间盘
能够吸收更多的液体并扩展
从而导致脊椎伸长
所以去过太空的航天员们
身高都会暂时增加
但这只是「小惊喜」
真正的「大麻烦」还在后面
就在上个月
PLOS One 上的一篇论文里
研究人员用直观的方式
揭示了太空旅行的潜在代价
——去过太空以后
你的腿骨可能会「入乡随俗」
变得「太空」
(难道这就是长高的代价?)
科学家早就发现
在国际空间站做过打工人的宇航员
会出现骨骼和肌肉流失的情况
数据听起来也很吓人:
在太空进行两周的工作任务
就可能导致
约 20% 的肌肉质量流失
同时,宇航员平均每个月
还会损失约 1% 的骨密度
速度是地球上
正常骨质流失的 10 倍!
好家伙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仿佛在此刻具象化了
emmmmmmm
为什么航行太空
会让骨头太空?
是哪里的黑洞吸走了我们的骨密度
科学家们也挠头啊
2014 年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
启动了一个名叫
「啮齿动物研究-1」
(Rodent Research-1)的实验
(后面陆续还有2、3、7、18等实验)
一群勇敢的英雄小鼠
坐着 SpaceX 的商业航天器
抵达了国际空间站
并在那里连续生活了 37 天
不过在这里
鼠鼠宇航员们并不能随意探索
创作「鼠鼠历险记」
它们需要生活在一种特制的
「鼠鼠公寓」
aka
「啮齿动物栖息舱」
(Rodent Habitat,RH)
并且研究人员也远程
实时监控着它们的生活状态
而为了避免返回地球过程中
重力变化影响实验结果
在离开空间站前
鼠鼠们接受了安乐死
并被就地解剖
(R.I.P. 鼠鼠)
虽然在太空的一个多月里
鼠鼠们看起来还挺 chill 的
和在地球上好像没什么分别
但是
当骨骼样本回到地球
科学家们一顿分析后才发现
鼠鼠们的身体内部
其实发生着剧烈变化
远远不如在视频里看上去那样
peace&love
小鼠的股骨(相当于我们的大腿骨)两端
发生了严重骨质疏松
就像被虫蛀了一般
出现蜂窝状空洞
骨髓腔也变大
而本该更脆弱的中间部分
却完好无损
这个反直觉的现象
排除了宇宙辐射的嫌疑
将矛头直指失重环境本身
说直白点就是
没有重力提供的机械负荷
骨骼受到的刺激减少
就会开启「低电量模式」
觉得「没必要」
维持那么高的密度了
太空环境仿佛践行着
一个普适真理
「用进废退」是骨骼的铁律
而太空对骨头的影响
并不只有这么点儿
鼠鼠的骨骼
还出现了「早衰」迹象:
这些只有 16 到 21 周
正值「青春期」的小鼠
都出现了骨质变薄的情况
(正常龄期要 8 个月才会这样)
这就像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骨密度却已经像中年人一样开始下降
而且,它们的骨头
还开启了「早熟模式」
研究人员还观察到
「继发性软骨内骨化」现象
(Secondary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SEO)
这意味着「微重力」
或许在对鼠鼠的骨骼进行催熟
影响了正常的生长与发育
更惨的是
并不像长高一样
这些伤害都「不可逆」
emmmmmmm
去太空这么可怕
那本 36 还是不去太空旅行了(
前面提到
检测咱们骨头质量的
一个重要指标
就是「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BMD)
它不仅可以反映骨质疏松程度
还是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当我们的骨密度水平较低的时候
就很容易发展为
「骨质疏松」
平时好像总听到
「骨质疏松」这个概念
但「常见」并不代表
应该「被轻视」哦
除了年龄增长、性别
还有身体部位的差异以外
生活习惯也会
对咱们的骨密度有一定影响
现在就有很多
「骨质疏松年轻化」的案例
比如像咱们
长期久坐的上班族
还有四体不勤的脆皮学生党
平时疏于保养锻炼身体
骨骼健康可能亮起红灯
在关键时刻
它可能就没那么好用
运动时
受伤风险也会随之提高
而说到骨骼健康
很多人会想到「补钙」
36 娘在这里还要多说一句
就像「海狗丸」里面没有海狗
「老婆饼」里面没有老婆
喝骨头汤
也并不能「补骨头」哦
真的想要补钙的话
喝骨头汤不如喝牛奶
(不过觉得好喝这事儿另说)
在平时
我们可以靠运动
(尤其是负重训练)
和摄入充足的钙、维生素 D
来维持或提升骨密度
说了这么多
可能有同学会好奇
咱们的「骨密度」
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除了年龄增长、性别
还有身体部位的差异以外
其实,遗传还对咱们的骨量
起到决定性作用
骨密度的遗传度为 50%-85%
快来康康你的「骨质疏松」报告叭!
btw
在这个人人抗衰的年代
当我们在关注骨密度时
科学家们也已经开发出
更系统的评估工具——
「衰老时钟」
作为一种生物学工具
可以用来评估个体的生物学年龄
虽然结果可能
比身份证上的数字更扎心…
但通过量化身体的衰老速度
还能预测与年龄相关的健康风险和寿命
感兴趣的同学点点赞
36 就会在未来病历单里
来一顿大讲特讲啦
今日封面
病理青年
蹲坑时候看的人体百科全书
给 36 加鸡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