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军世】苏德战场是二战中伤亡最大的战场之一,根据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的《战时日记》记载,在开战的前5个月中,苏军损失的坦克高达2.4万辆,损失飞机1.6万架,损失的人员有700万之多,其中被俘就有300多万,虽然德军的数据稍稍显着多了些,不过1941年面对德军的猛攻,准备不足的苏军确实损失巨大,仅基辅战役一役,伤亡就超过19万,被俘超过65万人,到1942年下半年时,情况才逐渐对苏军有利了起来。
1942年的苏军机枪排:4挺12.7毫米重机枪,火力超凶猛
1941年冬天时,苏军在各战线发起了攻势,试图击败入侵者,虽然莫斯科战役将德军击退了200-300公里,这是德军在二战中首次遭到重大失利,不过,其他战线不仅损失惨重,结果也并不理想,到1942年5月的哈尔科夫战役时,仍未能击败德军,不过在整体的1942年中,苏军吸取了战争初期的教训,在兵力上的损失,不再像1941年那样难看,尽量的保全了大量有生作战力量。
1942年4月时的苏军机枪排,排部为1名指挥员,下辖有4个机枪班组,每个机枪班有1名士官和6名士兵,共7人,装备有2支手枪、5支步枪和1挺重机枪,全排共有9支手枪(排长也是手枪)、20支步枪,以及4挺12.7毫米重机枪,火力非常强大。
其中步枪为知名度非常高的莫辛纳甘步枪,手枪为托卡列夫TT-1930托卡列夫7.62毫米半自动手枪,属于著名的M1911手枪的“精简版”,该枪在1930年时被苏军采用,成为制式手枪,在1933年时进行了部分改良后,TT-1930/33改称TT-1933,该枪长196毫米,重854克(空枪,满弹匣中940克),发射7.62x25毫米子弹,也就是毛瑟弹(盒子炮的子弹),弹容量为8发。
苏军机枪排的主要火力输出为4挺DShK机枪,最早在1929年时就开始由捷格加廖夫设计,当时属于是DP-27轻机枪的放大版,名为DK重机枪(捷格加廖夫大口径机枪的缩写),不过射速低且重量过大,作战效果并不好,到1938年时斯帕金设计的转鼓形弹链供弹机构应用到该枪上,其射速得到很大提高,此时该枪被苏军正是采用,并命名为“DShK-38”,简称DShK,是“捷格加廖夫-斯帕金大口径机枪”的缩写,该枪一般被我们称呼为“德什卡”。
DShK机枪外观上最为明显的标志便是其两轮枪架和厚重的护盾,DShK机枪的枪全长1.625米,枪管长1.07米,枪身重量高达33.5公斤,加上轮式枪架即便不包含护盾也有102公斤的重量,是妥妥的“重机枪”,其有效射程为3.5公里,最大射程为5.4公里,对空射击的最大射高为2.5公里。
DShK机枪发射的是12.7x108毫米弹药,理论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600发,不过实际只有每分钟125发,但是该枪的大口径赋予了其巨大的威力,发射穿甲弹时,在5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15毫米的装甲防护,二战初期的许多轻型坦克由于装甲较薄,实际都难以抵御该机枪的攻击,如二战时日本的“豆战车”,对于轻型装甲目标、低空飞行的飞机以及掩体内的不同,都有很大的威胁。
在二战开始之前,DShK机枪已经生产了2000挺,到1944年初,苏军共有8440挺,在二战结束时,DShK机枪在供弹机构上又进行了一些改进,改进后的该机枪被称为DShK-38/46,或者是DShKM,其中字母“M”的意思,便是“改进”,DShK机枪不仅是步兵的重要火力,在苏军的坦装甲车等单位上,该机器也都是重要的主/副武器。
来自俊赫君的胡说:百万人对百万人的苏德战场
到1942年末,斯大林格勒战场上,苏军已经掌握了主动权,通过发动钳形攻势包围了大量德军,到1943年2月全部歼灭处于包围中的德军及附属军队,整个战役中,一般认为苏军伤亡在100-120万人,德军伤亡为85-100万人左右,这一战大量歼灭了德军的精锐作战力量,被认为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1942年时的苏军,由于前期大量兵员的损失,新补充兵员的训练不足,这一时期的苏军质量大幅下滑,不过在战术战术上得到改善的苏军,在兵员的损失上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得益于人口优势,苏军总兵力在1943年初时仍有600万人;相比较而言,德军在兵力储备要弱很多,1942年末,得到7个师的增援后,东线德军总计有192个师,到1943年初总兵力为290万,加上仆从国的兵力总计有400万左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