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有这样一个思想:“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意思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一定会顺应四季变化来调节冷暖、情绪以达到身体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的状态。
可见,健康的大智慧就藏在生活的小习惯里。
尤其是以下10个“黄金等式”,简单易行,在家也能做!看完别忘了分享给家人朋友,一起养好身体,幸福无忧!
1、拍手=强心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写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主宰着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同时也关乎着人的精神状态。
长期久坐、熬夜会使心脏负荷大,引起心悸、气短等不适。
拍手则能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畅通地滋养心脏,从而增强心脏功能。
拍手时,十指相对,稍稍用力拍击,可以刺激劳宫穴,为身体注入能量。
2、叩齿=固肾
清代《杂病源流犀烛·齿衄》中记载:“肾主骨,齿为骨之余。”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而牙齿是骨骼的外在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衰退,最明显饿表现就是牙齿松动、腰膝酸。
《抱朴子》告诉我们:“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
现代医学也认为,叩齿能改善牙周血液循环,增强牙齿稳固性。
每天早晚坚持上下牙轻叩36次,再咬合磨牙36次,分三次吞津(唾液分三口咽下)。
如此一来,就能为牙齿和肾脏注入生机与活力,以便我们补肾益气,让身体的根基更加稳固。
3、转眼 = 明目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有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五脏六腑的精气都向上输注于眼部,使目能视万物。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眼睛的健康与五脏六腑的精气充足密切相关。
生活中,手机电脑看多了会导致眼睛干涩、视力模糊。
长此以往,容易耗伤肝血。
闲暇时,我们可以将眼球顺时针、逆时针各转动10圈,这样能活动眼部筋肉,促进眼部血液循环,使气血上注于目,从而有效缓解眼疲劳。
结束后别忘了搓热双手敷敷眼,能帮助我们保持眼睛的明亮与清晰。
4、揉腰 = 暖肾
《素问》中有这样一句话:“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意思是说,腰部是肾的关键,腰部的气血运行是否顺畅,直接反映着肾脏的健康状况。按揉时,先搓热双手,使用掌根按揉腰眼穴,位于第四腰椎旁开3寸,约4横指处,吸气时按压,呼气时放松。
如此就像是在为肾脏营造一个温暖的环境。
能够温补肾阳,促进腰部气血的流通,有效缓解腰酸背痛等症状,让我们的腰部和肾脏都能得到悉心的呵护。
5、按脸 = 美容
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面部是人体气血汇聚之处,经络密布。
通过用指腹轻按面部穴位,能够疏通面部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面部的气色。
这不仅会让人看起来容光焕发,还能从内在调理身体,使气血充盈,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展现出由内而外的健康之美。
6、梳头 = 安神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句话:“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
头部是人体诸阳经汇聚的地方,拥有众多的穴位。
现代人容易压力大、思绪多,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用桃木梳从发际线梳到颈后,这样就能覆盖百会和风池穴。
梳头时手法要轻,梳理100下,就如同一场轻柔的按摩,刺激着头部的穴位。
这样就能够放松神经,缓解头部疲劳,使身心得到舒缓,达到助眠安神的效果。
7、细嚼 = 健胃
《老老恒言》强调“细嚼慢咽”,指出吃饭若咀嚼不足,就需要依赖煮烂食物来减轻胃伤。
可见,饮食狼吞虎咽容易易使脾胃气机壅滞,导致腹胀、嗳气等不适。
而细嚼慢咽则能调和脾胃之气,使食物更顺畅地转化为气血,滋养全身。
现代医学也证实,咀嚼时间延长可刺激迷走神经,增强胃肠蠕动,提高消化效率。
所以细嚼慢咽看似是简单的习惯,却是养胃的关键所在。
每口饭尝试咀嚼30次以上,尤其是主食。避免过烫、过硬的食物直接刺激胃黏膜,减少胃炎、胃溃疡的风险。
饭前还可先喝半碗热汤暖胃,以清淡汤品为宜,为胃的后续工作铺平道路。
长期坚持这一习惯,脾胃功能可以逐渐增强,气血充盈之下,整个人也会精神焕发。
8、握拳 = 活络
《素问·痿论》中说:“筋者,所以束骨而利机关也。”
手部有许多经络和穴位纵横交错,与全身经络相连。
而气血不通,则很容易引起手指僵硬等不适。
《遵生八笺》中也写了:“手三阴三阳经皆会于掌。”
当你用力握拳3秒再放开,如此重复50次时,可以有效缓解手部酸痛,使手部的肌肉和关节得到充分的锻炼,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
同时也能疏通经络,增强经络的通畅性,使气血在经络中顺畅运行,达到活络的效果,能让我们的双手更加灵活有力。
9、拉筋 = 柔体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是这样说的:“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保持筋骨的柔韧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每天花3分钟进行适当的拉伸,能够舒展筋骨。
这样一来,骨骼关节就会保持良好的位置和状态,来促进气血的流动,增强筋骨的柔韧性,预防关节僵硬和疼痛。
如此舒缓便利的保养,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的灵活矫健。
10、静坐 = 养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医典故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身心常常处于疲惫和紧张之中。
《道德经》则说:“致虚极,守静笃。”
静能生慧,亦能养气。
闭目静坐5分钟,让自己沉浸在宁静的状态中,气息就会平稳而深沉。
可以采用金刚坐也就是跪坐的姿势,静下来时用心感受呼吸。先吸气4秒,再屏息2秒,最后呼气6秒,以此来帮助我们气沉丹田,引导身心进入一种和谐的状态。初学时,可适当缩短时长,循序渐进。
当气在体内自然地运行时,就有助于调节身心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