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颇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传统织锦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些织锦制品形式多样,涵盖了筒裙、挂包、包头、护腿、腰带以及毯子等诸多品类,每一件都承载着景颇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在众多景颇族织品里,景颇族妇女的筒裙以工艺的复杂程度、用料的精挑细选以及图案内容的丰富多彩,在众多织锦作品中脱颖而出,堪称织锦中的极品。
景颇族筒裙依据织法的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排自序图案筒裙,景颇语称之为“安默”;另一类则是手工挑花筒裙,叫做“课洞默”。若按照图案的内容、形式、色彩以及用途来细分,筒裙又可分为三种。“可东默”(彩裙),色彩斑斓,图案精美;“默并”(素裙),风格质朴;还有专门用于祭祀的垫毯,其中有名为“拍刚”的,因其黑红相间的条纹而得名;“章喷”则是因其独特的上部图案而闻名。这两种祭祀垫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阴阳配对。其中,“安默”的图纹是通过机排形成的,图案相对固定,种类较为有限。而“课洞默”则是手工精心挑花制作而成,工艺更为复杂精细。其花纹图案丰富多样,能够根据织者的创意灵活变化,是景颇族传统织锦中图案内容最为丰富、做工最为精致的一种。它不仅蕴含着古朴、神秘的气息,更保留着原始的艺术韵味,一条筒裙上的图案数量竟多达 300 到 400 个,令人惊叹不已。
此外,“拍刚”和“章喷”这两种祭祀专用的垫毯,由于在制作过程中,出于对鬼神的极度崇敬,人们极其忌讳在这段时间内有人离世。所以,制作时会争分夺秒,力求尽快完工。也正因如此,这类祭毯显得尤为珍贵,通常只有家境富裕的家庭才拥有,而且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花纹图案,仅在特定的祭祀文化场景中才会出现。
“课东默”属于彩裙,相较于质朴的“默并”,它就如同参加盛大活动的精美礼服,只有在出嫁、盛大的节日、走亲访友、赶集等重要的社交场合才会亮相。“默并”则是日常穿着的便装筒裙,在老年人服装中较为常见,其图案简单朴素。
景颇族筒裙在不同年龄段还有着细致的区分,有中老年裙、青年裙和儿童裙。成年人的裙子一般由三块横幅拼接而成,而儿童裙则由两块横幅拼接而成。中老年所穿的“默并”,其左右两头约一尺五的长度为红色,上面装饰着左右相互对称的花纹图案。中间部分则是纯粹的黑色,没有花纹图案,而且这种裙子不分上下,可随意倒转围系。整体颜色较深,穿着后显得成熟、稳重又深沉。
青年裙则展现出别样的青春活力。裙子围腰部的第一块区域为纯黑色,左右两端各一尺五的长度,部分呈现出红色,上面绣有左右对称的图案。往下两幅则全是红色底布,织就了各式各样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着明确的上下之分,不可颠倒围系。一般而言,一条青年筒裙上的图案数量在一百到四百多个之间。图案造型奇特怪异,色彩浓烈奔放,花纹不受拘束,充满了神秘浪漫的气息。展开后的筒裙呈长方形,长 1.5 米,宽 1 米,色彩斑斓,十分醒目,仿佛在诉说着青春的故事。
儿童裙的款式与青年裙有相似之处,但在图案设计上更为简单易懂,色彩也更加鲜艳明快,图案格外醒目,充满了孩童的纯真与活泼。
还有“旁”,这是景颇族妇女在特殊时期穿着的内裙,其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卫生裤或卫生巾。它通常由两块横幅拼接而成,长约 1 米 5,底色为白色,上面有红色的线格条。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这种织物在织作时往往较为隐蔽,尤其是一些年轻姑娘,一般会趁着没人注意,跑到野外偷偷织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