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
俄狄浦斯情节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到特罗布里恩群岛上,与现代世界全然不同的“父子”关系。
由于在这群蛮野人的观念中,所谓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实质上是孩子与“母亲的丈夫”的关系,其表现出的结果是,这种关系甚至比文明人之间的父子关系更加和睦、更加深情。
那么我们分析它的原因认为是:
因为这种关系里没有掺杂父权的影响(父亲没有对孩子的管教权),所以也就完全没有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
这里就提到了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它的核心要义是恋母和弑父。
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是底层原因,而弑父是其结果。
俄狄浦斯情结会在潜意识里影响人的行为,例如男孩会将父亲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向父权发起挑战;
女孩则会表现出对父亲的性欲和对母亲的矛盾情感,长大后更倾向于寻找与父亲相似的伴侣。
但通过特罗布里恩群岛的案例,我认为弗洛伊德的分析大概是有些问题的。
引导男孩向父权发起挑战的动力,是父权本身。
特罗布里恩群岛上的人有母,因此有恋母情结;
但他们无父,天生未受到父权的压制,因此没有发展出俄狄浦斯情结的事实,即证明了这一点。
男孩只会对父亲发起挑战,却不会对母亲的丈夫发起挑战。
02/
成人自我状态
对上述现象之原理的解释,我认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里的理论解释更为充分。
作者罗伯特将人的心理状态分为3大类,分别是:
1、儿童自我状态
2、父母自我状态
3、成人自我状态
1、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呢?
就是一个人的本能的一些心理状态,其中既包括天生而来的情感,如喜悦、愤怒等;
也包括为适应外界而产生的情感,如顺从、讨好等。
其中后者的行为模式看似是自己的,其实是被他人(主要是父母)所影响产生的,因此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人是还没有形成独立人格的。
父权对孩子的压制,主要就来自这个阶段。
在故事里,蛤蟆先生深陷抑郁的最根本原因,便来自于从小被父亲严厉地管教,导致其对生活毫无掌控感。
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成人后,甚至父亲死后都未能改变。
2、什么是父母自我状态呢?
父母作为成人,他们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价值观,影响着他们自身的行为模式。
孩子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学习父母的行为模式,比如父亲对母亲温柔,孩子可能就会学习温柔对待女性的方式。
但你要记住,这种行为模式依然不是出于自己的认知而自发产生的,它只是源自对父母行为的模仿。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内化与认同。
即孩子通过认同同性父母内化社会规范(如模仿父亲的行为),将性欲转向社会化活动(如学习、交友等)中。
然而依照自我状态理论,其实这仅走到了父母自我状态,仍旧不算形成独立人格。
3、什么是成人自我状态呢?
那就是他摆脱了父母对自己的影响,自己的人生由自己决定,真正做到灵魂的自由,同时也能够承担选择的后果。
只有处于成人自我状态的人,才真正拥有独立人格。
他的行为模式,是出自他真实意愿的选择与表达,不会受到他人(主要是父母)看法的影响。
而要进入到承认自我状态,方法唯有斩断与前两种状态之间的联系,完成精神上的“弑父”。
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人格。
以上,就是罗伯特的自我状态理论。
03/
老白说
理解了自我状态理论后你会发现:
对于 特罗布里恩群岛上的人来说,他们天生没收到父权的干扰,因此从根子上就不会产生俄狄浦斯情结。
这就是我说弗洛伊德的解释似乎并不完美的原因。
一个人大概是有恋母情结的,但未必会有弑父情结,因为:
没有“父亲”,便不会弑父;
没有“父权”,便无需弑父。
全文完,欢迎 关注、点赞、在看 ,谢谢您!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参考资料:
伯特兰·罗素,《婚姻与爱情(杜素娟伴读)》
罗伯特·戴博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您可能还想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