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
中国臭氧发生器技术还受制于人
如今
“福州智造”的臭氧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打破国外垄断到实现技术超越
福建龙净新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龙净新陆”)
副总工程师张元晖
用14年的坚守
书写了一段“福州制造”的逆袭故事
初入行:
下决心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01
臭氧发生器是用于制取臭氧气体的装置。从饮用水深度处理,污水治理到食品加工,再到空气净化,都离不开它的身影。
2011年,张元晖加入龙净新陆(原福建新大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时,恰逢公司正布局研发臭氧发生器,他成为开发团队的结构设计工程师。
“14年前
国内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很少
国外进口产品价格又太高”
张元晖回忆道
当时国内臭氧发生器行业,正面临核心技术缺失的困境。张元晖毅然投身臭氧发生器的研发工作,立志要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
打破困境:
创新蜂窝模块化结构设计
01
臭氧发生器内部布满电极管。其中,电极管的焊接组装工艺至关重要,如若精度达不到要求,会影响设备的放电特性,从而降低臭氧的生产效率。
传统臭氧发生器的电极管需要在管板上逐个钻孔焊接,对于大型设备来说不仅费时费力,精度也难以保证。
张元晖和团队成员不断探索
一起创新性地提出
蜂窝模块化结构设计方案——
先把电极管焊接成一个个蜂窝状模块
然后再进行整体组装
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加工难题
还使设备体积更小、能耗更低
此款结构设计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沿用于公司所有的产品设计。
2012年,他们研发的中国首套国产化130公斤臭氧发生器正式面世,主要技术指标,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突破瓶颈:
实现高频电源技术突破
01
随着技术的突破,臭氧发生器迎来普及高潮,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推进。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有别于传统的工频放电或低频放电,为了有效提高臭氧生成效率,龙净新陆的产品采用的是高频放电模式。
然而,在传统技术水平下,适配高频放电模式的电源体积庞大,给设备的整体布局、安装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2018年,张元晖主导臭氧发生器的电源开发。他与团队成员彻夜研究,区别于传统技术中的电力电子控制元件采用的是可控硅,该元件无法做到高频稳定输出。
经过反复试验,他们最终通过采用IGBT功率模块结合高速DSP控制技术,开发出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PWM功率控制模式,既实现臭氧电源的高频稳定可控输出,又大幅降低了电源的体积减少占地,并且实现核心部件全面国产化。
如今,龙净新陆的臭氧发生器产品的额定臭氧浓度可达150-180g/Nm³,每生产1公斤臭氧消耗6.5度电,电源体积仅原来的40%,主要技术指标均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14年来,张元晖始终坚守在研发一线
和团队一起不断突破技术难关
他主导研发或参与研发的项目先后荣获
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环境技术进步二等奖等重要奖项
“技术没有终点
但匠心永不过时”
张元晖表示
将不忘初心,不断创新
让“福州智造”走在世界前列!
记者 马丽清 文/摄
通讯员 丁林怡/
新媒体编辑 陈翔茹
监制 管慧 王臻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