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七里河区B107#规划路与E110#规划路的交汇处,17.3亩土地上的钢筋丛林正以每天0.8米的速度向上生长。当中铁土门墩棚改项目一期西片区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这个蛰伏十二年的民生工程终于撕开了规划图纸与现实世界的次元壁——3栋住宅楼的混凝土基桩穿透沉积了半个世纪的煤灰层,将3800余户居民的期许浇筑在52,317.85平方米的垂直空间里。这场始于2013年的城市更新叙事,在2025年的春天获得了关键的情节推进器。
项目规划总平图
从卫星地图俯瞰,项目地块犹如嵌入城市肌理的楔形芯片:东侧紧邻兰州铁路技师学院的红色屋顶阵列,西侧是润银第一城玻璃幕墙折射的冷光,南面土门墩水暖城的金属棚顶在阳光下泛着鱼鳞般的波纹。这片被铁路线切割的三角地带,曾是计划经济时代国有厂矿家属区的遗存,如今正经历着物理空间与居住形态的双重迭代。26层高的4#楼将以78.35米的海拔改写区域天际线,其建筑密度控制在30%的规划红线内,这种垂直集约化开发模式,本质上是土地财政与居住权博弈的具象化表达。
开发主体甘肃春瑞地产的国资背景值得玩味——这个由中铁国资与兰州兰港实业合资成立的企业,在2024年12月以10,170万元竞得西区用地时,楼面价定格在3,043.49元/㎡的微妙刻度。这个数字恰好处于兰州主城区地价梯度曲线的腰部位置,既规避了核心区地块的溢价风险,又保留了未来资产增值的弹性空间。在容积率2.9的规划框架下,商业配套与住宅体量的配比呈现出典型的政策导向特征:2层商业综合体的设置与其说是市场选择,不如视为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十五分钟生活圈"要求的程式化回应。
项目大致位置示意 制图@指兰针
项目推进的时序图谱折射出中国式城市更新的典型症候。从2019年七里河区政府首次申报规划指标调整,到2023年国有土地征收公告的发布,再到2024年末的实质开工,六年时间轴上的每个决策节点都伴随着政策周期的波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4月财政部与住建部联合发布的中央财政补助政策,这项最高12亿元的资金支持计划,如同及时雨般注入了停滞多年的更新引擎。但补助资金与工程进度的动态挂钩机制,也暗含着对开发效率的刚性约束——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项目在取证后立即进入建设加速期。
在住宅产品设计层面,“全龄友好"的概念包装下藏着精密的客群定位算法。15层5#楼47.15米的层高设置,显然瞄准了首置刚需群体;而规划中的东区四代住宅与洋房产品,则试图在改善型需求市场分得一杯羹。这种“刚需+改善"的双轨策略,本质上是对七里河区人口结构变迁的镜像反应——根据兰州市统计局数据,该区45-65岁常住人口占比已达37.2%,适老化设计已成必选项而非加分项。
项目效果图(过程稿)
交通网络的编织同样充满政策计算的痕迹。项目与地铁1号线土门墩站保持的1公里临界距离,既规避了轨道噪音对房价的折损,又确保了步行可达的便利性预期。4个高速公路出口与铁路货运站的辐射半径,则暴露出决策者对物流地产潜在价值的隐秘期待。当规划中的B107#、E110#市政道路贯通后,这个微型社区将同时接入城市交通主动脉与区域毛细血管,形成独特的区位溢价生成机制。
在公共服务配套的棋盘上,800平方米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配建要求,如同政策文件中的标准答案——托儿所与托老所的并置,本质上是应对少子化与老龄化双重压力的对冲策略。但值得警惕的是,这类标配设施往往陷入“有而无用"的困境,就像某已交付棚改项目的老年活动中心,最终变成了快递驿站与棋牌室的混合体。
资金流的管道图景更值得深究。10,170万元土地出让金的支付路径,实际构成地方政府、央企与金融机构的三角债循环:春瑞地产的国资背景使其更容易获得开发贷支持,而土地出让金通过财政系统回流基建账户,最终又转化为道路管网等配套投入。这种闭环虽然确保了项目推进的确定性,却也挤压了市场化房企的生存空间——数据显示,2024年兰州本土民营开发商市场份额已萎缩至18.7%。
拆迁安置的经济账本则是另一组复杂方程式。9.708亩代征代拆用地中,5.001亩绿化用地的规划,与其说是生态补偿,不如视为平衡容积率指标的数学技巧。而被征收户的过渡安置率控制在12%以下的承诺,在现实中往往意味着货币化补偿比例的提升——这恰好与央行2024年三季度提出的“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形成微妙共振。
当我们将镜头拉远,土门墩项目的脚手架不过是兰州城市更新宏大叙事中的一个标点符号。根据《兰州市2025年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全市将启动87个类似项目,总投资规模达2,370亿元。但在这组光鲜的数据背后,仍有诸多待解的命题:被压缩的开发周期是否会影响建筑质量?标准化配套能否适配多元居住需求?政策性金融支持是否扭曲市场定价机制?
留给兰州的思考题:
当“全龄友好社区"成为规划标配,如何避免概念创新沦为形式主义?
国资主导的开发模式,是否可能削弱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活力?
此刻,土门墩工地上的塔吊仍在匀速旋转,它的钢索既吊装着预制楼板,也悬系着数千个家庭的居住梦想。当2025年的沙尘暴掠过七里河时,这些正在凝固的混凝土立方体,终将成为丈量城市进化史的立体刻度——只是不知道未来的居民穿行在楼宇间时,是否还能从地砖的缝隙里,嗅到当年棚户区槐花的余香。
来源丨甘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法律支持
声明:本公众平台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内容,转载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公众平台所刊载的内容、产品、服务均由品牌方提供。涉及版权、产品服务和质量等所有信息和一切法律责任由内容提供方负责,与本平台无关。文中全部内容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