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小竹楼
尝鲜餐厅 | 海源寺农贸市场
傲客自费试吃1155家 尝鲜评级通过第611家
爱逛菜市场这件事,好像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番茄的朱红、菠菜的碧绿、柑橘的橙黄,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讨价还价间的心理哲学,多种感官的同时刺激,触发人们对最原始生命力的渴望。
对于常去的菜市场的人来说,哪个小摊的菜新鲜又便宜,哪间铺子开了家新馆子,都了熟于心。
在西三环边上的海源寺菜市场,避开每周四赶集日的熙攘喧闹,晚饭时分,除了几家蔬菜摊、肉铺的暖黄色灯光,德宏小竹楼往来的食客打破了市场难得的清净。
竹篱围出的“小小庭院”,物理意义上和菜市场做了空间隔断,垂悬其上的各色油纸伞和布幔彰显着德宏风情。
如紫藤花般温柔的老板娘,总是笑盈盈、颇具仪式感地穿着民族服饰迎接每一位前来的食客,连鬓角的发髻也一丝不苟。
所以连店里帮工的阿姨也勤快麻利,最常看到她提着苕帚,待食客离开便立马上前收拾。因此在市场营业四年之久,透明桌垫和水磨石地板也没有腻乎的触感。
其实每次看食材点单,都挺令人头大的,更别说是面对德宏菜琳瑯满目的小众食材,即便有图片做参考,还是令我纠结犯难,因为每道菜看着都垂涎欲滴。
先上桌的是小竹楼的人气餐前开胃菜,柠檬撒。也是很多人的德宏入门菜,我便是受这一口清爽酸辣的启蒙,对边境美食的爱便一发不可收拾。
小火慢焙的干香牛肝、牛干巴;柠檬酸激发出生韭菜、香柳的异香,细米线轻轻在蘸水里淌过,便顺滑地舒展开来。一口下去,让味蕾应接不暇。
好吃的柠檬撒都大同小异,小竹楼倒是打消了我每次米线都吃不完的顾虑,干料里米线和莲花白丝一比一,吃起来绵软中多了清脆的口感。
蘸水里加入了不少肉沫,轻巧的韭菜和香柳碎漂浮在头上,一开始很难注意到它。直到入口后察觉到清新之外的幽幽脂香。
当青柠汁的透亮酸香仍在舌尖跳跃,铁锅爆呛的烟火气已裹挟着野性辛香扑面而来。
厚实的心管在滚油与蒜末、香柳交响中翻腾挺立,高温油呛瞬间激发出小米辣的火热,穿过心管的通道,由内而外地沾满佐料。
趁热吃,入口是脆嫩的爆破声,咀嚼时却能感受到柔韧回弹。呛辣如野火燎原般席卷口腔,太浓烈了!这道菜最妙处在于「脆与韧」「烫与香」「辣与鲜」的多重反差,一勺便偷走半碗米饭。
油呛心管的滚烫仍在舌尖震颤,一筷青翠欲滴的花椒尖炒牛肉便卷着春风而来,云南少数民族天生就擅长把自然的馈赠利用到极致。
花椒芽尖的麻意不似成熟花椒果实那般霸道,倒像匹细软绸缎轻抚舌尖,末梢还缀着露水浸润过的清甜和草木特有的香气。
牛肉也是娇嫩的,在高温下释放出美拉德反应的焦香油润,又温柔地承托住花椒尖的入侵。如此适配的两味食材,真想无限延长花椒尖的赏味期。
一碟翡翠白玉般的韭菜炒黄笋,让味蕾暂时从激荡鲜辣的江湖里抽身。在傣家人的菜单上,清淡口味的菜也大多与笋有关。
小竹楼将一根笋切分成两部分,娇嫩的笋尖和更成熟些的中后段,这个季节的笋终究是老不到哪里去,即便是中后段的笋依旧脆口,没有明显的纤维感。
所以爱笋的傣家人,与时间共谋出另一个鲜味奇迹。经过发酵后的酸笋就不是那般人人皆爱了,但爱憎分明的食物更能折射出人类口味的多样性。
酸笋奠定了杂菜汤独特的味觉基调,大量的番茄碎粒让汤的酸更明晰。酸更能衬托瓜尖、豌豆尖、粉红色苋菜等应季时蔬的鲜甜脆嫩,光是这口汤我就吭哧喝了三碗。
搭配着有浓烈炭烧气息的胡辣子蘸水,谁说鲜香肥肉不可?!
在舌尖经历了热带的“暴风骤雨”之后,一杯泡鲁达最能抚慰。大量的炼乳让其通体呈奶黄色,少甜是熟客的标准答案。我喜欢把酥脆的面包片泡到吸饱甜水,然后混着西米和新鲜的椰肉一起嘬入口中,恰如其分的甜香和凉意。
当小竹楼的食客们饱腹离去,傍晚的菜市场又归于更深的宁静,但对面的烧烤店又隆起了一盆盆炭火,白烟代替了人烟,总有热腾腾的生活气在城市的角落里隐秘交替。
德宏味道 | 虹山南路
德宏邦傣家烤鸡 | 东华新迎农贸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