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头好痛......”凌晨两点,5岁的朵朵蜷缩在被子里,小脸烧得通红。
体温显示38.5℃,母亲手忙脚乱翻出药箱,抓起一盒去年剩下的退烧药。
正要撕开包装时,手机突然震动,一条闺蜜的留言跳了出来:“千万别给孩子吃阿司匹林!”我的手猛地缩了回来。
半小时后,儿童医院的急诊室里,医生听完我的描述后倒吸一口冷气:“您说的那盒药是不是白色药片,上面有‘APC’字样?那是复方阿司匹林,孩子用了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死亡率高达30%!”
母亲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紧紧搂住昏睡的朵朵,后怕得几乎站不稳。
很多家长不知道,儿童用药和成人完全不同,用不好会有健康甚至生命危险。
为什么儿童不建议服用复方阿司匹林降体温?
儿童不建议用复方阿司匹林退烧,主要是因为阿司匹林可能诱发“雷氏综合征”。
这病听着吓人,实际也确实凶险——孩子得了流感、水痘这些病毒感染时,如果吃了含阿司匹林的药,可能突然出现脑水肿和肝衰竭。
我见过报道里说,死亡率能到两三成,救回来的也可能留下癫痫、智力损伤。
国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发现这问题,现在全球指南都白纸黑字写着:18岁以下发烧别碰阿司匹林,复方药更要警惕。
有些家长以为“复方”就是加强版退烧药,其实像APC片这类老药,成分里藏着阿司匹林和咖啡因,孩子吃了容易亢奋失眠,反而耽误恢复。
现在给孩子退烧,医院都首推对乙酰氨基酚(比如泰诺林)和布洛芬(比如美林)。这两种药单独用安全性高得多,3个月以上就能按体重精确给药。
注意别买复方感冒药来退烧,有些中成药写着“清热散风”,成分表里却掺了阿司匹林衍生物。
前阵子还有家长拿“安乃近”给孩子吃,结果搞出粒细胞缺乏,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记住孩子发烧超过39℃或持续3天,别自己换着药试,赶紧去医院最靠谱,硬扛着乱用药反而容易出大事。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药物是孩子的禁区?
第一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导致“软骨杀手”
(代表药物: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喹诺酮类抗生素(比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在儿童群体属于“用药禁区”,主要原因出在它可能毁掉孩子的骨骼发育。
上世纪80年代动物实验就发现,这类药会让幼犬的关节软骨出现糜烂,甚至直接“溶解”。虽然人类儿童的临床案例不多,但当年有个轰动事件——日本医生给骨髓炎患儿用环丙沙星后,孩子膝盖肿得像馒头,X光片显示软骨严重损伤。说白了,这类药可能毁了孩子的运动能力,所以各国药监局干脆一刀切:18岁以下除非生死关头,否则绝对禁用。
另一个隐患是这类药容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它们杀菌时敌我不分,可能诱发肌腱炎甚至肌腱断裂,尤其是青春期男孩剧烈运动后风险更高。
我见过有家长把大人的诺氟沙星胶囊掰开喂娃治拉肚子,结果孩子脚踝肿得穿不进鞋。
但话说回来,儿童感染其实有更安全的选择,像肺炎用阿莫西林,尿路感染用头孢克肟,既有效又不会祸害骨头。
真遇到耐药菌非用不可时,医生也会反复做关节B超盯着,毕竟谁也不敢拿孩子后半辈子冒险。
第二类:四环素类抗生素——让牙齿变成“锈铁”
(代表药物:四环素、多西环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比如土霉素、多西环素)在儿童用药里算是“黑历史专业户”,最要命的是它专坑孩子的牙齿。
上世纪60年代就发现,8岁以下娃用了这药,乳牙和恒牙会变成黄褐色甚至发灰,像刷不掉的茶渍。
这可不是简单的颜色问题——四环素会跟牙齿里的钙质永久结合,让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变得坑洼脆弱。
曾经在杂志看到一个案例,农村老人带孙子用土霉素治拉肚子,结果孩子换牙时长出来的牙跟玉米粒似的全是豁口,啃苹果都费劲,这种伤害根本没法逆转。
除了毁牙,四环素还会拖累骨骼发育。
它像水泥似的沉积在长骨的生长板里,直接影响钙磷代谢,搞不好会让娃长不高。以前有家长拿四环素治儿童痤疮,结果孩子膝盖痛得走不了路,拍片一看骨垢线提前闭合。现在这类药早被更安全的替代品取代了,比如治支原体肺炎用阿奇霉素,治尿路感染用头孢克洛,哪个都比四环素靠谱。
第四类:中枢性强效镇咳药——呼吸暂停的致命陷阱
(代表药物:可待因、右美沙芬)
中枢性强效镇咳药(比如可待因、右美沙芬)在儿童身上属于“越治越要命”的坑娃神器。
这类药直接掐断咳嗽反射,听着省事,实则可能让娃直接断气——2016年美国FDA就通报过,2岁幼儿用可待因糖浆后呼吸暂停死亡的案例。
婴幼儿的气道本来就窄,痰液堵着咳不出来,再用药把咳嗽神经摁住,等于把排痰通道彻底焊死。
之前有家长给3个月宝宝喂右美沙芬治夜咳,结果痰液堵住支气管引发肺炎,送急诊差点插管,这种操作简直是给病毒助攻。 更阴险的是这类药会“偷家”。
可待因在体内会转化成吗啡,别说儿童代谢能力差容易成瘾,光是呼吸抑制就能要命。
2018年国内禁了儿童用可待因感冒药,但有些复方止咳糖浆还偷摸加右美沙芬,青春期孩子滥用可能引发幻觉。
其实儿童咳嗽多数是痰多刺激,这时候应该用氨溴索这类祛痰药帮着排痰,而不是暴力镇压咳嗽。真遇到百日咳那种剧咳,医生宁愿上雾化也不碰中枢镇咳药——毕竟呼吸机一响,黄金万两,哪个家长扛得住这风险?
三、三个救命原则的注意事项,希望注意。
原则1:年龄不是唯一红线,体重才是关键
医生在我的病历本上画了个表格:“同样是布洛芬,6岁但体重30公斤的孩子,和10岁却只有20公斤的孩子,用量完全不同。家长要准备电子秤,每月记录孩子体重。”
原则2:警惕“隐形禁区”药物
“比如地塞米松滴眼液,有些家长觉得外用药安全,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青光眼;再比如呋喃妥因,治疗尿路感染效果好,但可能诱发溶血性贫血......”
原则3:说明书要读三遍
他忽然提高嗓音:“‘儿童酌减’四个字最害人!某中成药说明书这样标注,结果家长按成人1/3剂量给3岁孩子服用,导致肝衰竭。没有明确标注儿童用量的药,一律视为禁用!”
孩子的肝脏代谢能力只有成人的20%-40%,每一次用药都是一场精密手术。记住这四个用药禁区,不是束缚,而是守护生命最柔软的铠甲。
当您放下焦虑,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时,就已经为孩子筑起了最牢固的健康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