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阻击战”,顾名思义,自然就是阻止敌军袭击的战斗,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敌军占据优势,敌人正在追击,而我军处于不利态势,为了避免“全军覆没”,才需要“阻击”敌人。因此,历来阻击战都是相当惨烈的,其中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原阻击战,绝对算得上其中“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场硬仗。那么,这场战斗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是否达成战役目的,我军伤亡如何,结果如何?
铁原阻击战发生在1951年的第5次战役期间,这场战役对于中美双方都非常重要,谁赢了,谁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而经过前4次战役的交手,美国也开始熟悉中国军队。新上任的联合国军总指挥是美国的李奇微将军,与他的前任麦克阿瑟相比,李奇微将军其实更加“阴险毒辣”,是一名非常难缠的智将,他的名声或许不如麦克阿瑟,但从军事指挥能力上来看,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奇微通过对当时前4场战役的复盘,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志愿军的攻势或者反击,最多只能持续7天,发现这个规律之后,李奇微将其命名为“礼拜攻势”,也即志愿军只能连续进攻7天,不能再多了。应该说,这的确是志愿军的一个致命的弱点,而造成这个弱点的根本原因,其实并非是志愿军不够英勇,而是当时的志愿军补给水平,只能维持7天的连续作战,7天之后就必须停下来休息,接受补充。
如果当时志愿军的补给能力能够达到哪怕美军的1/2,也早就将美军赶下海了,根本不可能给联合国军“喘息之机”。在发现志愿军的这个弱点之后,李奇微开始了自己的布置,他让联合国军在志愿军进攻的时候,不要与我军进行坚决的战斗,而是且战且退,以空间换时间,等到志愿军7天攻势到了,李奇微立马将预备的机动部队全都投上去,在大量战机狂轰滥炸的支援下,对志愿军发起了疯狂的反扑。
大家想想,此时的志愿军前锋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已经是非常疲惫了,不仅弹药需要补充,军粮也需要补给,身体也需要休息,在这个时候突然遭到美军的疯狂反扑,这不是以劳待逸吗?所以短期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量部队开始往后撤,似乎开始重演朝鲜军队被美军分割包围的绝境。在这个时候,彭总下令,要求杨得志率领的19兵团坚守铁原至少15到20天,于是铁原阻击战就此打响。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19兵团也非常的疲惫,面临物资匮乏和大量的战斗减员,但杨得志知道,若丢失了铁原,后方部队根本跑不过机械化的美军,志愿军将付出参战以来最惨重的代价,所以只能“死守到底”。
这一战美军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重武器,现场到处都是炮弹,简直没有立足之地,战后2个负责阻敌的师撤下了时,仅仅只剩下700人,而被击毙的美军也高达1.5万人,可以说,这是场“两败俱伤”的阻击战。然而即便如此,19兵团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成功阻击了铁原的美军,达成了预定的战役目的,所以,最终还是志愿军获胜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