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信息来源已赘述在文章结尾。
稻米居然能造出血清白蛋白?
2025年4月4日。
央视新闻的一则消息让全球为之震惊。
武汉一家生物公司成功研发出利用稻米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技术。
只需50斤稻米就可生成相当于5升血浆的人血清白蛋白。
这项技术已经进入新药审批流程。
它对人类医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到相关新闻后,肯定有人会心存疑惑。
稻米是植物,而血清属于动物特有的物质。
两者之间如何能够实现转化呢?
古代有莲藕造身的哪吒,如今有科学家用稻米造血清。
难道神话故事真的要变成现实了吗?
稻米造血清,基因编辑助力水稻变身“药厂”
若想深入了解这项技术的意义。
首先得明确其基本原理。
所谓的稻米造血,并非直接将米转化为血浆。
而是借助基因编辑技术,让水稻具备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能力。
普通稻米生长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蛋白质。
这种蛋白质是稻米的主要营养成分。
而人血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血清白蛋白。
既然都是蛋白质,成分相似,科学家便萌生一个大胆设想。
即将人血清白蛋白的基因植入水稻DNA中。
如此一来,水稻在制造自身蛋白质的同时也能生产人血清白蛋白。
等到水稻成熟后,运用特定技术提取血清白蛋白。
便可直接用于临床应用。
于是,水稻摇身一变成为“绿色药厂”。
阳光、水和土壤成为它的“生产线”,稻米则成了储存药物的“仓库”。
血清白蛋白可以随时取用,无需担心保质期与来源问题。
只要保证这种转基因稻米的持续生产。
理论上讲,血清白蛋白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
要知道,人血清白蛋白可是医学领域常见的药物。
它如同血管里的“海绵”,能牢牢吸附水分。
当人体遭遇大出血、严重烧伤或感染导致休克时。
输液补充白蛋白,可以迅速将水分拉回血管内,恢复血压,防止器官因缺血而衰竭。
对于严重创伤、大型手术后或癌症晚期患者而言。
身体就像“漏勺”一样快速消耗蛋白质。
白蛋白可以直接填补营养缺口,促进伤口愈合,帮助度过危险期。
不仅如此,血清白蛋白还是血液中的“运输小能手”。
它可以携带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在血液中流动。
例如一些激素、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药物等。
以药物为例。
很多药物需要与血清蛋白结合,才能被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发挥效果。
而且结合之后还能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更好地发挥作用。
此外,肝硬化患者由于无法生成足够的白蛋白,会出现腹部鼓胀、腿脚水肿的症状。
定期输入白蛋白能够缓解这些症状,就如同给瘪掉的气球充气,使身体组织恢复弹性。
除此之外,血清白蛋白中的免疫球蛋白犹如身体的“防御士兵”。
它们可以识别并结合外来病原体,协助清除有害物质。
因为用途广泛,人血清白蛋白被誉为“生命载体”。
然而过去这种蛋白的来源十分有限。
几乎只能从人体血液中提取。
而且提取率极低。
目前我国的血液来源主要依靠自愿献血。
这些血液供给病人治疗都显得捉襟见肘。
可用于提取人血清白蛋白的血液量更是少之又少。
物以稀为贵。
由于用途广泛、提取困难、供不应求。
过去人血清白蛋白的价格极其昂贵。
许多病人明知这是好药却无力承担费用。
7年的研究,从实验室迈向临床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现状。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杨代常自2006年起开始研究用稻米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技术。
经过近7年的努力。
这项技术于2023年6月取得突破性进展。
由杨教授主导的产业化基地在武汉落成。
至2025年4月,这项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提取出来的人血清白蛋白纯度高达99.99%以上。
完全符合临床使用标准。
并且已经完成了三期临床试验。
第一个参与试药的人类正是杨代常教授本人。
这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为无数血液病、肝病、烧伤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国家也在积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目前杨教授的团队已经建立了一条年产百万支注射液的智能生产线。
同时在新疆等地承包农田,大规模种植这种转基因水稻。
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3.5万亩。
只需等待新药许可证的颁发,即可投入批量生产。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在医院见到由稻米提取的“血清白蛋白”了。
最令人振奋的是。
这个实验的成功意味着。
未来医学上的各种蛋白都可以通过类似方式获得。
从植物中提取蛋白的方式既环保又清洁。
还能彻底杜绝传染病和细菌病毒的传播。
这对整个医学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杨教授及其团队在此方面的贡献可谓功德无量。
莲藕造骨、空气造淀粉,中国科技屡次震撼世界
稻米提取人血清白蛋白并非中国科研团队首次震撼世界。
如今我们不仅能用稻米造血,还能用莲藕造骨、用空气造淀粉。
2025年3月。
武汉轻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成功用“莲藕”造出了人体骨骼。
这直接将《哪吒》的神话变为现实。
众所周知,莲藕具有“藕断丝连”的特性。
这是因为莲藕具有多孔结构,富含天然纤维。
巧合的是,人体骨组织的微环境同样呈多孔状。
放大后发现与藕纤维的契合度超过90%。
于是武汉的科研团队尝试将藕纤维与藕淀粉、水混合。
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骨支架,替代骨科手术常用的金属、陶瓷支架。
用藕纤维制成的支架内部有针孔大小的孔隙。
既能支撑骨折部位,又能为骨细胞生长提供空间。
就像为骨折处搭建了一个“细胞公寓”。
骨细胞可以沿着支架的孔隙攀附生长。
新生血管也能顺着通道长入,加速骨组织重建。
在动物实验中,植入藕纤维支架的骨折部位,8周内愈合率达到95%,且新生骨骼强度与原骨相当。
最重要的是,这种支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定制。
且打印过程仅需几分钟。
同时,由于莲藕中的淀粉、纤维素和多酚等成分可被人体降解。
植入人体后甚至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有效减少感染、排斥风险。
堪称“绿色医疗”的典范。
提到空气造淀粉技术,其实早已不是新鲜事。
早在2021年,国内科研团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提取技术。
初中的生物课本上就曾提及。
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就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淀粉等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也就是说,理论上只要能通过化学实验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分子变化。
就能脱离植物载体,直接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说做就做,从2015年开始。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着手研究这一猜想的可行性。
经过六年的实验与调控。
2021年,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的一篇论文引起了全球关注。
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发出用二氧化碳转化淀粉的方法。
仅需11个步骤就能轻松造出与天然淀粉完全相同的合成淀粉。
效率比植物的60个步骤提升了数倍。
最厉害的是,整个过程完全可以由机器自动化完成。
实验证明,1立方米反应器的年产量相当于5亩玉米地的淀粉产量。
一旦这项技术得以推广。
那么理论上沙漠、太空等极端环境也能“种”淀粉。
“喝西北风”也真的能“吃饱肚子”了。
如果真到了“流浪地球”的那一天。
人们即使在太空和地下城也能吃上馒头、面条。
电影中的蚯蚓干、老鼠干,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再见了。
最关键的是。
淀粉不仅是面粉、米饭等食品的主要成分,也是工业原料。
乙醇、塑料等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淀粉。
如果这项技术真能大规模推广,人类或许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除了显而易见的好处。
二氧化碳淀粉技术对缓解温室效应也将起到巨大作用。
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碳。
而这项技术每生产1吨淀粉可消耗1.8吨二氧化碳。
直接变废为宝,从源头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除了这些,目前我国还在研究的新技术还有很多。
比如用藻类合成超声造影剂,用桑蚕丝造血管。
中国的科研团队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宣告“未来已来”!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藻类造影+稻米造血 武汉生物制造开启未来产业新图景.央视新闻.2025-04-05
现实版“哪吒重生”:莲藕变成骨骼修复材料.文摘报. 2025-04-07
人工合成淀粉,技术造物新突破.光明网.2024-08-0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