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物流发达、网购盛行,拿快递几乎成了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快递你会放在蜂巢柜还是便利店?
喜欢网购的朋友肯定对蜂巢柜不陌生,特别是在大型写字楼附近,会有很多这样的柜子存在。
可这个创造了蜂巢的老板徐育斌,却因蜂巢收费被推上风口浪尖。
更可悲的是,他拥有54家公司,却没法盈利,这到底是为什么?
草根逆袭
2003年的广州城中村,22岁的徐育斌在出租屋里抄写着第1276个客户地址。
那时的顺丰尚未上市,快递员需要手工记录每单信息,别人抱怨费时费力,徐育斌却把皱巴巴的笔记本当成宝贝,记清门牌号能少走冤枉路,客户满意了才会给好评。
这种近乎执拗的细致,让徐育斌从同行中脱颖而出。
当别人每天送50单就收工时,他能送出80单;当片区出现错件纠纷,他总能从密密麻麻的笔记中翻出原始记录。
三年后,这个高中毕业的梅州小伙,竟从快递员一路升到顺丰华东区运营主任。
2012年,韩国仁川港的自动化仓库里,徐育斌看着机械臂精准分拣包裹,内心掀起惊涛骇浪。
当时中国快递业还在用人海战术,而韩国早已实现“一人操作2000件/小时”的效率。
“要是能把快递柜搬回国,兄弟们就不用风吹日晒了。”这个念头,在徐育斌心里扎了根。
5亿豪赌:王卫为何押注“不赚钱的生意”
回国后的徐育斌带着PPT敲开了王卫办公室。
彼时的顺丰正与“四通一达”鏖战,末端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当听到徐育斌说“每组柜子成本6万”时,高管们直摇头:“让快递员多跑两趟更划算。”
2014年北京暴雨,某小区快递柜因故障集体宕机,价值百万的电子产品泡在水里。
王卫连夜飞抵现场,看着浑身湿透的维修团队,突然问徐育斌:“如果给你5个亿,能不能让快递柜比保安亭还可靠?”
不用徐育斌回答,事实很快就证明了快递柜的价值。
2015年“双11”快递量突破7亿件,快递员日均送件量从80件暴涨到200件,丰巢柜看似在“烧钱”,实则为顺丰节省了30%的末端配送成本。
更关键的是,当33万组柜子覆盖全国小区时,顺丰悄然织就了一张掌握2亿用户取件习惯的数据网。
收费风波
2020年4月,上海某写字楼白领李薇第一次发现丰巢要收超时费。
“加班到晚上十点,取个快递还要交钱?”她的吐槽帖在微博获得10万转发。
这场“五毛钱引发的战争”,揭开了快递柜行业的残酷真相:
每组柜子年运营成本超4万元,但快递员支付的寄存费仅占20%。
广告收入杯水车薪,某品牌在柜体投屏广告三个月,转化率不足0.3%。
资本耐心正在耗尽,中通、韵达等股东相继撤资转投菜鸟。
徐育斌不得不走出险棋:顶着骂声坚持收费,同时将目光投向更隐秘的战场,退换货市场。
2023年“双11”,杭州某丰巢柜单日处理退货包裹1800件,每单抽成1.2元,靠着电商平台飙升的退货率,丰巢终于实现单季度盈利。
IPO突围
2024年赴港IPO招股书显示,丰巢注册用户突破5亿,却依然面临灵魂拷问:当超时费占总营收58%,这个模式还能火多久?
徐育斌的解题思路令人意外,在快递柜卖起了小龙虾。
“晚上九点取快递时顺手买份夜宵,比外卖快还不用配送费。”深圳某试点社区,搭载冷藏功能的智能柜让小龙虾日销百份。
但这招"柜子+电商"的组合拳并不新鲜,早在2016年,顺丰优选就曾折戟生鲜电商。
某快递公司高管透露:“现在把包裹放进丰巢,等于把客户手机号送给顺丰。”
这种猜忌导致“通达系”集体倒戈菜鸟驿站。
失去盟友的丰巢,就像孤军深入的骑兵,纵然拿下69%的市场份额,仍要独自面对每年数亿元的柜体折旧费。
结语
有人问徐育斌是否后悔选择这条“重资产、慢回报”的路,他指了指窗外:“你看那些24小时亮着的柜子,像不像当年的快递员?”
或许这才是快递柜生意的本质:它从来不是炫酷的科技故事,而是用铁皮柜子一格格填平物流末端的沟壑。
当徐育斌们试图用5毛钱给柜子“续命”时,我们抱怨的不该是冰冷的收费规则,而是那个所有人都在狂奔的时代,快递员在赶时效,平台在冲销量,而收件人,连等一个送货上门的时间都没有。
徐玉斌到底能不能翻身,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对于收取件,你们更喜欢丰巢柜还是快递员来收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