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吴大爷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长
知识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学习思考,寻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满肚子鸡汤的吴大爷,一个天天在键盘上敲打心灵,喜欢给人讲知识讲故事的男人。
卢梭是个神人,也是个凡人。
他写《忏悔录》时的状态,大概类似于我们今天朋友圈里的“真性情博主”。
带点愤青,带点自恋,带点不服,还带点“你们都不懂我”的委屈。
他是18世纪最有热血的人文斗士,同时也是最爱计较“你欠我一份情”的老实人。
1765年的巴黎沙龙里,卢梭看着贵族们争相订购他的半身像,仿佛目睹了一场启蒙时代的“打榜应援”。
他在《忏悔录》中写道:“收藏我雕像的人,必定通读了我的著作,与我心灵相通”。
他想象中,如果一个人愿意在书房里摆他的半身像,那这个人一定读透了他的著作,灵魂与他共振,并已默默宣誓忠诚。
但是2025年的我们看着这段描述,脑子里可能冒出的是:“啊这……好像饭圈铁粉的逻辑?”谁说喜欢你的人,一定读懂你?
就算读了,也不代表他不会转头捅你一刀。
这种认知偏差堪称最早的“偶像滤镜”,与当代粉丝买偶像专辑却不拆封的行为如出一辙。
当现代人将手办视为精神图腾时,本质是人们需要的不是思想共鸣,而是社交货币的铸造权。
“我劝你别犯傻,你却欠我一个人情?”
卢梭的自我认知有时候非常“现代病”。
他在书中描述,有一次他劝阻了朋友去做一件蠢事,事后觉得这个朋友“欠了他点什么”。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帮助别人是美德”,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在帮助之后,往往会有一种心理补偿的期待:你应该感恩我。你得记着我。
但朋友不是债务人,帮了就帮了,怎么还能“标个价”?
卢梭没说出口,但他的文字里分明写着:“你若不回报我,就是忘恩负义。”
是不是很像我们在职场上、关系里、乃至家庭中都遇到过的局面?
有些人帮了你就要管你一辈子,不听他的他就骂你“不知好歹”。
帮,是美德;盼,是人性。但混在一起,就变了味儿。
卢梭荒诞的道德绑架术。
这种将善意转化为情感债务的操作,比PUA话术早两个世纪发明。
正如他在《社会契约论》手稿批注中透露的:“每个忠告都是无形的契约,接受者自动成为思想的债务人”。
“长得好看,就不会是奸细吗?”
卢梭写道,他曾极度信任一个名叫索特恩的人,因为那人“衣着整洁”“谈吐高雅”“性情温和”。这是一套今天仍在社交平台通行的滤镜包,换在现在,就是“人设在线”、“精致boy”、“有教养”。
他甚至笃信:“这样的人不可能背叛我。”
然后呢?索特恩确实就是个奸细。
卢梭崩溃,但我们不意外。我们太熟悉这种“被表象欺骗”的剧本了。职场里,穿Polo衫谈笑风生的VP,最后可能把团队全炒了;
情场中,温文尔雅的文艺青年,悄咪咪脚踏N条船。人设,是门技术活。而卢梭,完全不懂技术。
他的情绪全在脸上,情绪一来,立场站得比谁都快。
你只要说他朋友坏话,他能当场起飞,为朋友挡子弹,恨不能当众决斗。但等他反应过来,那个朋友早已把刀捅到了他后背。
正如现代网红翻车事件证明的:颜值经济本质是认知贴现,人们愿意为美貌支付理性溢价。
“我怀疑你有罪,你得自证清白”
这可能是卢梭最令人抓狂的双标现象。
他认定一个叫凡尔纳的人写了黑他的小作文,于是开始各种上纲上线,威胁要跟他断交,要他登报道歉。
但问题是:他根本没证据,全靠感觉。
是不是有点熟?
就像现在的网络空间——有时候一句“我觉得你不对劲”,就足以引爆一场舆论的猎巫。
卢梭写得情真意切,仿佛对方真有罪,但如果你抽离出情绪,会发现他的行为恰恰是不理性、不正义、缺乏证据的“网络断案”。
在21世纪我们早有“疑罪从无”的法律精神,但在卢梭的年代,更多的是“我说你有,你就是有”。
这让他有时候像个抱怨型受害者,有时又像个道德法官,一秒钟完成角色切换。
“你们要说我双标?那我就双给你看!”
卢梭并不避讳自相矛盾。
他甚至会主动承认:“是的,我就是前后不一,咋地?”
他既说自己痛恨虚伪,又在书中加了很多主观修饰;
既说自己坦率直言,又在对人评判上缺乏审慎。
他像极了一个“被社会毒打过却仍旧相信真诚”的老男孩。
到了晚年,对爱人泰雷兹依旧用心,对朋友的背叛依旧愤怒,对名誉的纠缠依旧在乎。
有人说他敏感脆弱,有人说他好为人师,有人说他自我中心,但恰恰因为这些缺陷,他才如此真实。
人性不变,理想难寻,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善良
看完《忏悔录》,你可能不会觉得卢梭多伟大,反而会想:“这不就是一个情绪化、偏执又热血的普通人吗?”
没错。
但正因如此,才让人感到亲切。
他不是圣人,只是一个始终不愿向这个世界低头的人。
他嘴笨、社恐、敏感,还总想维护所谓的“公正”,有点像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洪流中偶尔站出来发声的那一瞬。
虽然声音小,虽然常常无力,但仍然执着。
他让我明白:理性很重要,但坦诚有时更可贵。即便做不到完美,也要坚持做一个真实的人。
结语
别靠脸识人:精致的外表并不等于良善的内心,学会通过行动和细节去识人,而不是滤镜和标签。
帮就帮了,别要回报:人情不是投资,不要帮别人一把,就默默记账一笔。否则你会活得很累。
合理怀疑,但不妄下定论:当你觉得一个人“不对劲”,那只是直觉,不等于真相。凡事讲证据,别做道德法官。
保持热血,但懂得克制:你可以愤怒,但别让愤怒遮住判断。你可以执着,但别让执着变成偏执。
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资源的人:无论是长相、能力、沟通力,都尽量去提升。
社会并不绝对公平,但资源优势的确会为你打开更多门。
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偏差”——自己的错误是环境使然,他人的过失是本性暴露。
正如他一面批判社会虚伪,一面享受贵族吹捧;
一面主张自然教育,一面将五个孩子送进孤儿院。
但正是这种撕裂成就了《忏悔录》的永恒魅力。
这种将弱点转化为人格魅力的能力,比现代人设运营更高级——正如他墓碑所刻:“这里安息着自然之子,他的矛盾恰是时代的伤口”。
欢迎点赞、转发、评论。
我是吴大爷,夜风同学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长!
完结撒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