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起步于“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弄堂的本土小厂,到如今服务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超200家大型集团客户的智能科技物流领军者,长宁企业西井科技近10年的成长历程,印证了上海这座城市开放基因与本土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今天上午,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黎敏作为唯一一家民营企业代表发言,介绍了这家民企在上海孕育发展的故事……
长宁区利西路,弄堂里不少建筑依旧保留着老上海的韵味。2016年,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这里租下了一层不到500平米的办公室,墙上贴着“西井科技”的招牌。谁也没想到,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弄堂,竟会孕育出一家让全球物流行业为之震动的科技企业。
“弄堂创业”第一步:用AI撬动物流行业的“神经末梢”
2016年,AI行业正被“人脸识别”概念炒得火热,但西井科技却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了物流行业的一个“痛点”——港口集装箱的理货难题。当时,全球港口仍依赖人工记录箱号,效率低下且错误率高。西井团队仅用四个月时间,开发出一套边缘计算与AI识别算法的组合拳,让集装箱的箱号数据实现自动识别和结构化管理。
“就像给港口装上了一双‘智能眼睛’,每个集装箱都成了可追踪的‘智能像素’。”谭黎敏形容道。这套系统一经推出,便在港口引发轰动,很快就在我国东部沿海数十个港口得到推广应用。
从“造车”到“造生态”:无人驾驶卡车的全球征途
如果说AI智慧理货系统是西井科技的“敲门砖”,那么无人驾驶卡车Q-Truck则是他们打开全球市场的“金钥匙”。2018年,西井团队决定从零开始正向研发一款专为封闭场景设计的无人驾驶卡车,从底盘、电气架构到自动驾驶算法等都是一体设计开发,而不是简单的叠加自动驾驶系统+传统汽车。经过无数次测试,这款“无驾驶室”的自动驾驶新物种Q-Truck终于在2018年问世,并不断根据客户需求迭代产品,2023年还研发出换电版Q-Truck。
如今,Q-Truck已在中国、泰国、阿联酋、英国、墨西哥多个国家和地区常态化运营,如在阿联酋哈利法港Q-Truck与当地港口合作打造了中东首个无人驾驶港口,在英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落地了当地最大单体规模的“无驾驶室”自动驾驶订单。
“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造车,而是用AI重构物流效率。”谭黎敏解释道。西井科技的无人驾驶卡车不仅是一辆车,更是一个智能物流节点。西井通过叠加网联平台构建了智能化、绿色化和全球化的大物流链路,通过智能化和绿色化升级各个节点或枢纽,并利用网络平台将海、陆、空、铁、工厂等链路进行打通,形成高效协同的物流网络,彻底颠覆了传统生产行业的运营模式。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用技术讲述中国故事
2024年,秘鲁钱凯港开港,西井科技的新能源智能重卡E-Truck在码头和堆场穿梭。作为中秘“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卡车不仅帮助钱凯港顺利开港运营,还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类似的场景还在多个国家、地区上演。西井科技正不断以AI和自动驾驶的先进技术来打造更高效、更绿色的集装箱物流解决方案,特别是在新能源初期投资成本较高的情况下,通过智能化降低运营成本。如在马来西亚的一个项目中,为推动用户采用电动和智能化车辆,西井科技为其设计了一套结合光伏储能的新能源方案,并提供了无人驾驶集卡和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这套方案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让港口的碳排放大大减少。
“每个国际认证都是一场硬仗,但正是这种高标准,逼着我们把技术做到极致。”谭黎敏说。如今,西井科技的产品已获得ISO、欧盟CE等多项国际认证,成为中国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
“创新社区”的魔法:让年轻人创造奇迹
如今,在西井科技位于武夷路的新象限园区,你可能会看到这样一幕:一群年轻人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在白板上画着无人驾驶卡车的改进方案;隔壁的会议室里,几名工程师正在调试智能调度算法;而在楼上的共享空间,一场调香沙龙正在热闹进行。
“给年轻人舞台,他们能创造奇迹。”谭黎敏坚信,创新的原动力来自对人才的尊重。西井科技推行海内外人才轮岗机制,让年轻员工有机会参与全球项目。公司里最年轻的副总裁,就是从一名普通项目经理一路晋升上来的。
为了让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西井科技把办公空间打造成了一个“创新社区”。从公益科普活动到普拉提课程,从技术分享会到创意市集,这里的一切都在激发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员工不仅是技术的开发者,更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谭黎敏笑着说道。
市、区政策扶持:为初创企业注入发展动力
西井科技的起步,离不开上海市政府和长宁区的大力支持。2016年,上海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长宁区也积极响应,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创业初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导,到后续的知识产权布局培训,长宁区各部门主动上门服务,为企业提供了坚实保障。“那时候我们团队只有不到10个人,挤在一间小办公室里,连会议室都没有。”西井科技董事长谭黎敏笑着回忆起创业初期的场景,“但江苏路街道、长宁区各委办局的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来,帮我们协调场地、讲解政策,甚至连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材料都手把手教我们准备。”正是长宁这种“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环境,让这群年轻人得以心无旁骛地埋头苦干。
与此同时,得益于“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西井科技还从多家沪上金融机构获得了一系列科技供应链金融整体解决方案,为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和业务版图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上海的政策支持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坚持下去。”谭黎敏感慨地说。
站在“入海口”的上海:让民营企业扬帆出海
“不出海就出局”,这是近几年不少企业的心声。然而“出海”并不容易, “但是,上海的国际化都市底蕴,给了我们无与伦比的优势。” 谭黎敏说。
谭黎敏建议,上海可以打造企业出海的“语料库知识库”,通过经验分享平台,把先行出海的标杆企业案例打造成“出海大模型”。同时,借助上海集聚的国际顶尖财务、法务及人才服务机构,搭建一站式、数字化的中国企业出海服务平台。
“上海的‘入海口’吸纳力和‘出海口’辐射力正在呈指数级增长。”谭黎敏充满信心地说,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上海民企,西井科技将继续以“智·能战略”为核心,从“上海硅巷”,到“一带一路”的世界舞台,用AI技术和新能源的结合,为全球物流行业注入“中国智慧”。
图片来源于西井科技及西井用户
撰稿:甘力心
编辑:陈 莎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