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请各位朋友帮忙点个“关注”,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所述内容均来源于可靠渠道,详细说明会在文章中体现。
前言
熟悉的剧情再次上演!
最近,投资界的知名人物朱啸虎公开表示,正在大规模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主要原因是商业逻辑不够清晰。
本以为这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上海达闵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很快就出现了危机,不仅拖欠员工薪资,还出现了办公场所空置的情况。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关联呢?
达闼机器人
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这一年,达闼机器人在上海正式成立。创始人黄晓庆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并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是一位在通信技术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
他对人形机器人充满浓厚兴趣,并积极投身其中。达闼机器人专注于将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医疗、教育和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已经掌握了大量核心专利和技术,为人形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在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尽管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战,但凭借早期的技术积累和资本运作优势,达闼迅速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自成立以来,公司完成了六轮融资,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其中包括来自地方国资的支持,例如上海城投旗下的城鼎基金、上海国盛以及珠海国资等,这些资金为达闼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2019年,达闼成功跻身“独角兽企业”行列,这一成就充分展示了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希望。这意味着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1年,达闼宣布其机器人关节年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000万台套,这一数据彰显了其强大的生产能力。随后,公司制定了宏伟目标,计划与上百家企业合作,共同打造高端智能机器人制造基地。
同年,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达闼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人形双足机器人,这一展示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使达闼成为展会上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显著提升了其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扩展业务,达闼曾计划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上市,但最终未能如愿。
尽管上市计划受阻,达闼的市场估值却持续攀升。2023年完成C轮融资后,公司估值高达223亿元人民币,成为当时中国国内估值最高的机器人领域初创公司。
此外,达闼还积极拓展合作伙伴关系,分别与天津南区和厦门一家机器人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和框架协议,力求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突破。
此时的达闼,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光芒四射,行业内对其寄予厚望。这表明达闼希望通过合作来增强自身实力,提升在机器人行业的竞争力。
繁华背后的隐忧
然而,这份耀眼的成绩背后隐藏着一些隐患。进入2024年后,达闼的发展遭遇瓶颈,资金运转开始出现问题。公司多次被法院列为执行对象,主要原因涉及与供应商的合同纠纷以及知识产权争议。
这些情况反映出达闼在资金管理和风险应对方面存在不足。同时,公司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目前,公司面临诸多困难,包括拖欠工资、降薪以及无限期延迟发放工资等手段以缓解困境。
管理层试图通过描绘美好前景和情感纽带来安抚员工,但这些措施并未能真正解决问题,效果有限。结果,许多员工不堪重负选择离职,甚至有位创始元老也离开了团队。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达闼似乎正在走向下坡路。广州分公司已人去楼空,水电供应也被切断,完全失去了运营迹象。
上海总部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整个公司显得异常冷清。原本热闹非凡的展厅如今大门紧闭。据传,中介公司已经开始寻找租客,甚至连董事长办公室也在出租之列,这无疑表明达闼正面临严峻挑战。
知情人士透露,创始人黄晓庆仍在努力寻求融资,希望能够扭转当前局面。
不过,公司能否成功摆脱危机,实现转机,目前尚不确定,未来发展形势并不乐观。黄晓庆的融资行动被视为挽救达闼的关键举措。
由盛转衰的原因剖析
达闼机器人的快速衰退并非偶然,除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其自身的经营策略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高昂的成本让达闼难以承受。人形机器人最重要的部件是柔性关节,这部分成本占总成本的60%。
然而,达闼始终未能有效控制这部分成本。虽然创始人黄晓庆早在2019年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公司一直未能找到解决方案,导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缺乏市场竞争力。这是压垮达闼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达闼过于急功近利,一心想要尽快上市,因此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扩大规模,设立了过多分公司。同时,为了满足上市要求,公司不惜重金聘请了大量高薪人才,导致日常运营成本大幅增加。
然而,上市计划接连失败,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未能产生预期收益,反而加剧了公司的资金短缺问题。
此外,达闼的产品策略也存在问题。过分追求高品质,使得产品价格过高,消费者难以接受,销售量难以提升,导致研发投入难以回收。
更重要的是,达闼未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其研发的产品与实际需求不符,难以实际应用,无法带来可观利润。
这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使得产品难以真正融入用户生活,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达闼还面临知识产权方面的争议,这表明公司在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方面还有待加强。
这些问题可能对达闼的未来发展构成阻碍,因为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可能导致技术优势丧失和市场竞争力下降。重视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对达闼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行业之殇与未来之路
达闼的经历并非孤例,它反映了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且知识产权问题频发。
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许多产品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转化为商品进入市场。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协作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美国许多科技巨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研发,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而国内企业更多是单打独斗,缺乏有效协同,难以形成整体优势。我们需要加强产业链内部的合作,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进步。
达闼的经历给其他机器人公司敲响了警钟:发展不能只求快,还要注重稳扎稳打,避免盲目扩张或过度依赖投资。应加大研发投入,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开发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应用。
同时,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引导机器人行业健康发展,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不良企业挤垮优质企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多企业重蹈达闼覆辙,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走向成熟。
达闼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告诉我们,科技创新不能只追求远大理想,更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在资本涌入时,企业需要保持冷静,认真思考长远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达闼的兴衰是一个警示,提醒后来者谨慎前行。达闼公司将何去何从?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又将如何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结语
解答这些问题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积极探索。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答案,并最终开创机器人产业的新时代。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未来发展道路仍需不断探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信息来源:
1. 《人形机器人泡沫要破?朱啸虎看不清商业路径喊撤退,创投圈炸锅》澎湃新闻2025-04-01 06:58
2. 《达闼机器人陷入停摆危机:欠薪、裁员与资金链断裂的困境》金融界2025-03-31 13:4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