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航空航天、军事、交通、电子通信等领域对轻质且机械性能优异的保护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除了高机械性能外,这些领域还期望材料具备一些特殊功能,如自适应伪装颜色和电磁波透明性。传统的陶瓷材料(如氧化铝陶瓷)虽然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和良好的环境稳定性,但其颜色单一、密度高、韧性差,且电磁波透过性能有限,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自然界中的生物盔甲(如鲍鱼壳)不仅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还具有与周围环境相似的颜色,用于伪装。这种生物盔甲的微观结构为“砖墙-砂浆”结构,通过模仿这种结构,可以开发出具有伪装功能的多功能保护材料。
基于此,中科大俞书宏院士、高怀岭教授团队提出双氧化物界面设计策略,制备仿生珍珠层氧化铝基(NMA)复合材料,其具备多种优异性能,在多领域有应用潜力。
2025年3月31日,相关工作以 “ Mechanical Robust Nacre-Mimetic Composites with Designable Cryptic Coloration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Transparent Performance ” 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上。
该研究通过引入Co₃O₄纳米颗粒(5 wt.%)与Al₂O₃反应生成CoAl₂O₄尖晶石,实现了颜色可调(L值范围40–70,b值-20至-40);SiO₂矿桥连接Al₂O₃微片形成多孔支架(孔隙率67.2%),经PMMA填充后兼具高力学性能(弯曲强度216.8 MPa,断裂韧性12.7 MPa·m¹/²)和电磁透明性(18–26.5 GHz频段透过率>90%)。其比韧性(6.35 MPa·m¹/²·cm³/g)和比强度(108.4 MPa·cm³/g)超越多数工程材料,且环境稳定性优异。
设计思路
双氧化物界面设计策略:通过在氧化铝微片(Al₂O₃ MPs)之间引入无定形二氧化硅(SiO₂)作为矿物桥,连接单晶Al₂O₃微片,形成多孔层状陶瓷支架。同时,引入少量金属氧化物(如Co₃O₄)以赋予陶瓷支架可调节的颜色。
微观结构设计:通过调整Al₂O₃ MPs和氧化物纳米颗粒(NPs)的比例,控制颜色深浅,并通过聚合物(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浸渍陶瓷支架,形成具有“砖墙-砂浆”结构的NMA复合材料。
制备过程
原料准备:Al₂O₃ MPs。SiO₂ NPs。Co₃O₄ NPs。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BCNFs)分散液。
混合与自组装:将Al₂O₃ MPs、SiO₂ NPs和Co₃O₄ NPs按9:0.95:0.05的重量比混合,加入BCNFs分散液中,通过搅拌和超声处理使其均匀分散。将混合悬浮液倒入塑料培养皿中,在40°C加热平台上进行蒸发诱导自组装,形成宏观薄膜。
层压与烧结:将自组装形成的薄膜切割成小块,通过层压和压缩处理(10 MPa,12小时)形成层状结构。在1200°C的空气气氛下烧结1小时,形成多孔陶瓷支架。
表面处理与浸渍:将烧结后的陶瓷支架浸入Piranha溶液(H₂SO₄:H₂O₂体积比1:1)中6小时,进行表面处理。用10 vol%的KH-570溶液处理陶瓷支架表面,然后用MMA和AIBN(0.5 wt.%)浸渍陶瓷支架,通过加热聚合形成NMA复合材料。
图 文 解 析
通过双氧化物界面设计策略(SiO₂和Co₃O₄纳米颗粒协同作用),利用蒸发诱导自组装和烧结工艺,成功构建了具有“砖-泥”结构的层状多孔陶瓷支架。SEM和TEM表征显示,单晶Al₂O₃微片通过无定形SiO₂矿桥连接,形成高度取向(取向度89.6%)的层状结构,孔隙率约为67.2%。矿桥的组成通过元素映射和HRTEM分析证实为SiO₂主导,Co元素以CoAl₂O₄尖晶石形式存在,为后续颜色调控奠定基础。
图1. NMA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和微观结构。a为制备流程示意图,说明了通过双氧化物界面设计策略构建NMA复合材料的过程。b为最终制备的NMA复合材料的照片,展示了其宏观形态。c和d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揭示了材料的“砖墙-砂浆”结构和矿物桥的存在。e为二维小角X射线散射(2D SAXS)图像,表明Al₂O₃微片在复合材料中具有较高的取向度。f为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元素分布图,确认了矿物桥的主要成分是无定形SiO₂,不含钴(Co)元素。这些结果表明,通过双氧化物界面设计策略成功构建了具有优异结构的NMA复合材料。
Co₃O₄纳米颗粒在烧结过程中与Al₂O₃反应生成蓝色CoAl₂O₄尖晶石,通过调节氧化物比例(Al₂O₃与氧化物NPs的重量比从9:1至5:5),可实现从浅蓝到深蓝的连续颜色变化(L和b值下降)。XPS和UV-vis光谱证实了Co²⁺的四面体配位结构,其吸收带位于500-700 nm。此外,通过引入Fe₂O₃、Cr₂O₃等金属氧化物,还可制备红、绿、黄等多色复合材料,为迷彩装甲的集成提供了可能。
图2. NMA复合材料的颜色调节机制。a为Al₂O₃微片与Co₃O₄纳米颗粒反应后的SEM图像,显示了反应后微片表面的颗粒状结构。b为TEM元素分布图,c为高分辨率TEM(HRTEM)图像,确认了CoAl₂O₄尖晶石的存在。图2d为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表明CoAl₂O₄尖晶石对可见光的吸收特性。e和f展示了颜色参数(L*、a*、b*)和反射率随氧化物纳米颗粒含量变化的趋势,说明了通过调节Co₃O₄纳米颗粒的含量可以控制颜色的深浅。g为不同颜色的NMA复合材料照片,展示了颜色调节的实际效果。这些结果表明,NMA复合材料的颜色可以通过调节金属氧化物的含量进行精确控制,为伪装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优化后的NMA复合材料弯曲强度达216.8 MPa,断裂韧性(K_{IC})为12.7 MPa·m¹/²,是Al₂O₃陶瓷(4.7 MPa·m¹/²)的三倍。R曲线显示复合材料具备显著的裂纹扩展阻力,归因于仿珍珠层结构的多种增韧机制,包括裂纹偏转、微裂纹分支、Al₂O₃微片拔出及界面分层。Ashby图表明其比强度和比韧性优于多数工程材料,如聚合物、金属合金及传统陶瓷。
图3. 准静态力学性能与增韧机制。a为弯曲强度和杨氏模量随氧化物纳米颗粒含量的变化,表明随着氧化物纳米颗粒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模量增加,但弯曲强度略有下降。b为线性收缩率的对比,c为弯曲应力-应变曲线,进一步说明了材料的力学行为。d为断裂韧性对比,显示NMA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KJc)约为12.7 MPa·m^(1/2),是商业Al₂O₃陶瓷的三倍多。e为R曲线,表明NMA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裂纹扩展能力。f为Ashby图,将NMA复合材料的比强度和比韧性与其他工程材料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其优异的综合性能。g-i为SEM图像,展示了断裂过程中的各种增韧机制,如裂纹偏转、颗粒拔出、裂纹桥接等。这些结果表明,NMA复合材料在机械性能上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断裂韧性和抗冲击性方面。
NMA复合材料的峰值冲击力(734 N)接近Al₂O₃陶瓷(679 N),但吸能能力(185 mJ)远超后者(44 mJ)。高速摄像显示,Al₂O₃陶瓷在冲击下碎裂,而NMA复合材料保持完整并反弹锤头。此外,经500小时氙灯老化后,其弯曲强度保持稳定(PMMA下降至77%),且颜色在极端温度(100°C至液氮)下未发生改变,展现了优异的环境耐受性。
图4. 态抗冲击性能与环境耐受性。a为落锤冲击测试装置的示意图,说明了测试的基本设置。b为力-位移曲线,显示了NMA复合材料在冲击过程中的力学响应。c为吸收能量对比,表明NMA复合材料的吸收能量约为185 mJ,远高于Al₂O₃陶瓷(44 mJ)和PMMA(155 mJ),显示出优异的抗冲击性能。d和e为高速相机拍摄的冲击过程照片,直观地展示了NMA复合材料在冲击下的完整性保持能力,而Al₂O₃陶瓷则在冲击下破裂。这些结果表明,NMA复合材料在抗冲击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抵御高能量冲击。
NMA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ε' <4)和损耗正切(tanδ <0.01)在18–26.5 GHz频段显著低于Al₂O₃陶瓷(ε' >9),且电磁波透过率超过90%(厚度≥1 mm)。其优异性能源于多孔层状结构(平均孔径1.7 μm)和无定形SiO₂矿桥,减少了晶界反射。有序排列的Al₂O₃微片进一步降低tanδ,Ashby图显示其综合性能(强度与ε')优于多孔陶瓷和聚合物。
图5. 电磁波透明性能与优化机制。a和b分别为介电常数(ɛ′)和介电损耗(tan)的对比,表明NMA复合材料在18-26.5 GHz频段内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接近PMMA聚合物。c为Ashby图,将NMA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与介电常数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其在保持高强度的同时具备优异的电磁波透明性能。d-f为三维透过率光谱,g-i为二维透过率光谱的俯视图,直观地展示了NMA复合材料在18-26.5 GHz频段内的电磁波透过率超过90%,且高透过率厚度范围超过1 mm,远优于Al₂O₃陶瓷。这些结果表明,NMA复合材料在电磁波透明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满足雷达和通信设备等对电磁波透明性能的高要求。
综上,本研究通过仿生策略成功开发了一种多功能NMA复合材料,其核心创新点在于双氧化物界面设计:SiO₂矿桥增强力学性能,Co₃O₄实现颜色调控,多孔层状结构优化电磁透明性。该材料兼具高断裂韧性(12.7 MPa·m¹/²)、抗冲击性(吸能185 mJ)和宽频电磁波透过率(>90%),同时通过金属氧化物调控可扩展至多色迷彩。其环境稳定性(耐老化、耐温变)和轻量化特性(密度≈2.0 g/cm³)为军事隐身装甲、雷达罩及5G通信设备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其他金属氧化物(如TiO₂、ZnO)的色彩扩展与功能集成,优化矿桥分布以提升力学-电磁性能协同效应。此外,开发大规模制备工艺、降低烧结温度(当前1200°C)将推动其工业化应用。在应用层面,可结合智能响应材料(如光致变色涂层)实现动态伪装,或通过多层结构设计拓宽电磁透明频段,满足复杂环境下的多功能需求。
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416535
相关进展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可能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联系邮箱: chem@chemshow.cn
微信号 : Chem-MSE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生物医学工程等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m@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