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小米su7车祸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不想再描述一遍车祸本身,因为别的人说的已经够多。我只想聊一下,在现实条件下,企业应该如何把握宣传和实事求是之间的界限,不能给用户一个虚幻的影子,这样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小米车祸以后,另一个企业领导的语录又被翻了出来,如下:
近年来,多起新能源车祸的惨烈,已经证明了这些言论的荒谬。即使是这位领导的企业,车祸数量一点也不必友商少,撞击的程度也不比友商低。
传统上,企业在发布新品的时候,通常会把自己的技术说的牛b无比,类似于“智驾可以彻底取代人”之类。这种言论,在特殊的情况下,是成立的,你也不能说他完全吹牛。
比如你找个乡间无人的道路,两边放上警示牌,开个20公里的时速摆拍一下,再开个发布会吹牛b,完全没问题。
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特殊情况下呢?
比如现在新能源车的摄像头,只能对运动的目标敏感,你如果设定一个静止的目标,他就是识别很难,别说国产车,国外的特斯拉也经常出错。
如果你买的车,恰好是只有摄像头算法,没有激光雷达的“低端版”,再相信什么“智驾”,深更半夜的在高速公路飞奔,那不是玩命是啥?
这次车祸还是天气不错,如果是大风大雨,再叠加深夜,再叠加大雾什么的,你这个智驾完全就是废物,还不如一千度近视眼的驾驶员自己小心翼翼的开。(从这个角度说,本次小米车祸,驾驶员的责任得占一大部分)
但是,我说的是但是,用户并非专业人士,尤其是借了车开的新手司机,平时如果不关注新能源车这个行业,也许就会被车企的夸大宣传左右,放松了安全警惕:“某某汽车很安全,踩着油门都不会撞车”、“最低端的某某汽车,安全性都高于国外的高端座驾”。
你想想,平时这种宣传是不是很多?如果不是老司机,你能不能分清楚,哪个版本的哪个车型,具体的安全措施是啥,在紧急情况下的接管时间是多少?
根据今天小米公司公布的信息,本次车祸中,车辆智能驾驶从发出警告,到车撞上水泥护栏,仅仅经过了2秒!
两秒,如果不是全神贯注地开车,就是眨一下眼睛的功夫,120公里的车就来到水泥护栏前!
这种情况下,再说什么“撞得时候不是智能驾驶,已经是人工接管”,就显得很无耻!
驾驶员固然有责任,但厂商的夸大宣传,是不是也让三个女大学生走向地狱的脚步加快了?
你做实验的时候,135千米时速能刹停,怎么实际中96千米的时速停不住?(这就把责任推给驾驶员了,对吧,所以我说那个通报写的很无耻)
另外还有个很关键的点,网友很关心:车辆断电之后,车门到底能不能打开?(这里有个很残酷的猜想,我不敢详细写,唉)
好吧,就写这么多,希望逝者安息,也希望他们的教训不能被白白浪费,应该用于后续车辆的安全技术进步,和规则改进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