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 AI 时代,好奇心不仅不会“害死猫”,反而成为我们探索未知、突破局限的强大动力。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培养多想多问的习惯呢?
图1:德林控股陈宁迪:AI 时代的好奇心不会害死猫(AI科技时代,来源:网络)
首先,要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欲。无论是听到一句古语,看到一幅画作,听到一个故事,还是在生活中遇到小事,都要主动问问自己为什么。回到开头的问题,我们探究了一半,古代的燃料资源有限且处于农耕文明,通常在早上吃热的食物,凸显早餐的重要性。那再追问一层“为什么南方山川植被繁茂,潮州仍然有‘打冷’的饮食习惯呢?”
我想,饮食习惯不仅仅受到燃料资源影响,还受到湿热气候、食物保存、渔业经济的综合因素影响。从气候角度分析,潮州高温潮湿,食物容易变质,在缺乏有效保鲜技术的古代,加热后的食物若未能及时食用,很快就会腐坏。相较之下,部分无需加热的食物,如腌制的鱼、水果等,不仅能延长保存时间,还能在炎热天气里带给人们清爽的口感。像潮州鱼生,将新鲜海鱼切成薄片,搭配独特酱料食用,既避免了加热导致的食物变质风险,又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海产资源。
其次,要善于观察细节,许多关键信息往往隐藏在细微之处。通过探究细节,我们或许能发现背后的规律与问题。例如“薪水”一词中的“水”也有人解释成“银子的成色”,似乎有道理,但需要仔细辨别。“薪水”最初并非是名词,而是动词“砍柴和打水”,随后引申为“劳动报酬”,在历代文献中均有扎实依据。而“水”表金融含义时,通常搭配具体词汇(如“银水”“汇水”),不单独与“薪”连用。从词性角度可推断这一说法并不成立。
最后,要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通过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深入探究问题本质,并将探究过程与结果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这既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又能锻炼思维逻辑与表达能力。在当下的 AI 时代,机器擅长高效处理已知问题、提供精准答案,然而,提出开创性问题才是推动知识边界拓展、激发创新进步的核心动力。
我们不必过度纠结观点的对错,毕竟世间没有绝对真理。重要的是,像文中所倡导的,紧紧拥抱好奇心,遇到小事大胆发问,随即展开调查,调查后整理思路、书写成文。如此循环往复,持续训练自身思维,逐步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与强大的提问能力,在 AI 浪潮中,以问题为利刃,划开未知的迷雾,叩击探索之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广袤的认知宇宙里开辟自己的航道,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陈宁迪简介:
陈宁迪,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经济学及统计学(荣誉)学士学位,于环球金融行业有超过25年经验,先后创立德林证券及德林家族办公室,曾是香港证监会授予之第1、4、6号牌照持牌负责人。现任德林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香港有限合伙基金协会副会长。
免责声明
本文章仅供参考, 文中所有的信息和材料,包括文本、图形、链接或其它项目来自第三方信息终端,仅供一般参考用。任何情况下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