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继续深化与大湾区互联互通,港人北上消费热未减、输入人才计划超额完成、内地企业通过香港走向国际均体现两地协同发展,共鸣共振,适逢《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6周年,本报记者特别报道北上南下的消费流动,看看在融合下的变化。
去年港人北上消费较2023年超出200亿
首先看看港人北上消费方面,港人自疫情后,北上的人次明显多于内地旅客来港消费。本港消费市道经历巨变,疲情时零售及餐饮爆发结业潮。而自全面通关以来,每逢周末及节庆,香港各个口岸总挤满人群,港车北上的落实、莲塘/香园围口岸的开通,加上越趋便利的跨境电子支付及银行服务,进一步完善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让香港市民更容易到大湾区消费,亦方便大湾区居民访港。访港旅客消费模式变化、港人北上消费成风,彻底改变香港消费市场。
根据政府资料显示,自2023年2月,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港人北上消费的热潮有增无减,2024年港人北上人次高达8,191万,较2023年增近53%;按每人每趟平均开支680元来计算,估计去年港人北上消费总额高达557亿元,比2023年超出近200亿元。
又按香港入境处资料显示,在2023年,港人总外游人次约7,222万;撇除当中经机场、港珠澳大桥、启德邮轮码头及港澳客轮码头出境人次,当中5,358万人次经高铁、港深连线口岸或中港码头北上,占总数74%。在2024年,出游港人人次破亿,达到1.047亿人次,比2023年增加45%;其中北上人次占78%或8,191万人次,按年上升近53%。
2024年每月港人北上至少在500万人次以上,当中3月、8月、10至12月属高峰期,各有超出700万人次,而12月为北上月份之冠,有799万人次。
北上南下差距越来越大
翻查2023年至2024年的本港居民北上、内地居民南下的出入境数字,只见两者差距越来越大。2024年入境旅客总计有4,450万人次,按年增加1,050万或30.9%。当中内地旅客占3,402万人次,按年增加728万人次或27.2%,最多为8月有365.8万人次,其次是2月的324.4万人次,7月与10月相若,而12月仅稍多于300万人次。
为何北上多南下的少呢?这是两地的消费不同,香港消费高,而内地消费低,若按两者消费能力比对,据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统计,去年港人在深圳的非现金消费总额达逾86亿人民币,总消费宗数逾3500万,同比分别增长约70.5%及220.5%,反映北上的港人具有一定消费力。深圳统计局今年1月发表数据,当地在全国整体物价下跌的情况下,仍按年上升0.8%,其中消费品零售总额录得1.05万亿元人民币,按年增7.8%,“港人北上”被视为其中重要原因。
另外,比对去年上半年,内地旅客在香港的人均消费2962元,较疫情前(2018年)下跌30%,呈现“消费降级”。在此消却未彼长下,内地旅客并未填补北上港人的缺口,令本港零售及饮食业雪上加霜。
再加上北上养老、看病、工作的需求日渐热烈。在湾区交通日渐便利,人口流动亦体现于北上养老、就医及工作,有团体近月举办多个内地院舍考察团,并接获1000多个有关内地就业查询,反映需求甚殷。
据社联的研究报告,熟悉湾区城市是长者移居内地的先决条件,亦有长者担忧内地医疗水平。去年有8.9万名65岁以上港人长者居内地,护老业界预期未来更多港人北上养老,建议兴建针对港人住得舒适的需求,能提供独立洗手间及康乐阅读室,并引入港式管理的院舍。
工联会大湾区社会服务社今年起多次举办内地院舍考察团,该社总干事曾志文指,逾500名参加的长者中,有3分1称愿意入住内地院舍。曾亦指,去年首10个月接获近1400宗北上就业及经商查询,期望了解湾区创业环境及工作机会,当中不乏年轻人。
港府近年鼓励青年北上工作,针对大学生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去年恒常化后,接获718份入职通知,参加者可到港资企业的内地公司进行18个月在职培训,并获1.8万元起的月薪。香港青年协会业务总监邓良顺指,北上就业有助年轻人早点认识内地,并可累积人脉和经验,是难得的履历。
就医方面,近年口岸附近的医疗服务扩展很快,而且迎合港人高质医疗服务,吸引大批港人就医。有医疗集团负责人表示公司,扩展口岸的牙科服务,又聘请退休香港牙医驻诊提供高质医疗服务,吸引很多香港居民前往就医。
大湾区医疗专业发展协会创会会长萧英杰指,港人光顾的口岸医疗服务,主要是洗牙及剥牙等口腔治疗及体检服务。港人一般认为内地医疗服务“平、靓、正”,但萧英杰指出,宜先了解口碑,特别是留意内地体检机构是否获本港医生认证,以免回港后要另行检验。他亦盼未来“港澳药械通”扩展至疫苗,更便利湾区港人。
他继续说,现时有近50万港人在湾区生活,据广东省衞健委数据,去年港澳居民于当地住院逾3万人次,有内地医疗集团乘势扩展口岸医疗服务,开设新的综合医院及口腔医院,更针对内地人对港式医疗服务有信心,聘用本港退休西医驻诊,吸纳内地中产客。
深圳商场较缤纷比香港的有吸引力
港人北上消费亦对香港产生一些问题,例如本港今年头两个月结业潮依旧,包括连锁食店、超市、电影院及各区街城小店等近40个品牌相继离场,反映市道仍然低迷。恒生大学商学院创业管理理学硕士课程主任邝家麒指,未来若能留住这批北上港人在港消费,提高他们的消费信心,绝对有利本港市道复甦。然而市面吉铺连连,经济低迷气氛浓烈。他更强调,目前香港普罗市民日常消费更见审慎,而网上串流平台大热,市民习惯在家“煲剧”,在量入为出原则下,物价较低,又提供性价比较高的饮食购物体验的深圳,成了不少港人假日的度假首选。
城市智库研究员潘俊恩亦指,不少抗压力弱的中小企,于租金高、价格高及成本高的“三高”夹攻下结业,当中不乏地道特色食店,值得忧虑。对近年本港力推数字人民币,他指支付方式大跃进确实方便交易,但更重要是市民的消费意欲。他续称,复活节临近,深圳有商场推出奇招招徕,相比本港商场近年的复活节布置渐见失色,完全被比下去。
北店南下作探路式经营
湾区联通的消费流动,不止体现在港人北上现象,值得留意的是,同样见诸在疫后出现的“北店南下”现象。根据记者整理资料,由去年1月至上月,至少有63个内地人气品牌来港开设179店,平均每月开7新店,成为低迷市道下的奇景。63个品牌中,有15个品牌是茶饮、3个咖啡品牌、1个酒馆品牌,食肆品牌达37个,当中近20个为中菜,另有7个品牌为服饰、美容和杂货。在63个品牌中,除4个已铩羽而归,其余29个品牌(46%)在港拥有1间分店,15个品牌(23.8%)有2至3间分店,4个品牌(6.3%)有4至5间分店,6个品牌(9.5%)有6至9间分店,另有5个品牌(7.9%)在港开设了10间分店或以上。当中64店(35.8%)在4大核心区,另115店(64.2%)在非核心区,热门地点为沙田和荃湾,另有部分品牌在启德开店。
对内地品牌纷纷南下,恒生大学商学院创业管理理学硕士课程主任邝家麒指,能为消费者提供多一个选择,同时支撑了本港物业市道,反映内地企业视本港为拓展业务的据点,来港观摩及吸收经验,以备日后拓展至外地。
智库共同创办人及经济研究总监徐家健说,开3间分店以下的“探路式”经营手法占近70%,显示并非所有内地品牌均进取。他指,品牌来港恐不易立足,牵涉高昂成本,开店未必有实利,宣传的象征意义更大,但从民生角度,则有助基层市民保住饭碗。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主笔 何洁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