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老话说:“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惹得祸上门”,清明上坟有啥讲究

0
分享至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惹得祸上门”。

每当清明节临近,尤其是遇到闰年闰月的时候,这句话就会被人们反复提起。对于很多不了解其中缘由的人来说,这句话甚至会引起一些顾虑。那么,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从清明节上坟到底有哪些讲究呢?

大家都明白,清明节既是一个祭扫先人的日子,更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它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到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来看,清明时节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消退,天地间的能量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换时期。人们在这个时候祭拜祖先,一方面是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助这个特殊的时节,与祖先的“灵气”沟通,祈求庇佑。



那么,为什么会有“闰月清明不上坟”的说法呢?

我们都知道,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制定的,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即一个回归年)大约是365。25天。为了协调农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设置“闰月”的方法。一般来说,每隔两到三年就会出现一个闰月,闰月所在的年份也被称为闰年。

在传统的认知里,闰月被认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月份。有人认为,闰月是“多出来”的一个月,会打破原有的阴阳平衡。在一些地方的习俗中,闰月甚至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月份,不太适合进行重要的活动,比如婚嫁、搬家等等。当然,这种观念也延伸到了清明祭扫上。一些人认为,在闰月的清明节去上坟,可能会扰乱地下的安宁,或者因为时节的特殊性,祖先可能无法顺利接收到后代的祭拜,反而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惹得祸上门”。



2025年,这一年不仅是"双春年",更恰逢农历闰六月,形成了罕见的"双春闰月"。

双春年是指一年中出现两个立春节气,2025年的立春分别落在正月初六和腊月十七。一方面,双春象征生机勃发,另一方面,古人认为频繁的节气变换会扰动气场,需要谨慎应对重大的活动。

这种说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清明节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天时”,是祭祀祖先的最佳时机。但是,闰月的出现确实会对传统的节气时间产生一定的“偏差”。因此,不同的时间节点,天地间的气场和能量状态也是不同的。



清明节之所以适合祭扫,就是因为它处于一个阴阳交替、生机勃勃的时节,有利于后代与祖先的沟通。而闰月的出现,就导致了这种时节的能量场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一些人认为,在闰月的清明节,地下的阴气会比往年更重,或者能量的流动会更加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后代贸然去打扰先人的安息之地,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气场不足,反而受到负面能量的影响,从而导致一些不顺的事情发生。

当然,这里说的不上坟,并不是说不能去上坟。而是要避开清明的“正日子”。可以选择提前或者延后,这都是可以的。另外,这也是一种民间的说法,并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时节、日期以及各种祭祀活动都有着非常谨慎的态度,很多习俗都是为了求得心安理得,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庇佑。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家中有特殊的变故,比如新丧之人,那么即使是闰月清明,也应该去上坟祭拜,以表达哀思。毕竟,对于刚刚离世的亲人来说,家人的祭奠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惹得祸上门”这种说法,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种智慧,这其中既有对特殊时期的谨慎,也有对祭祀活动的重视。我们了解这些习俗,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但不必过于迷信。在现代社会,应该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传统习俗,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缅怀我们的先人,传承我们的孝道文化。这才是清明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希望通过今天的解读,大家能够对“闰月清明不上坟”这句话有更深入的了解。记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学习并传承。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苏州楼市超神了,苏州楼市待售二手房从180055套变成了182124套

苏州楼市超神了,苏州楼市待售二手房从180055套变成了182124套

有事问彭叔
2025-09-19 14:57:11
已确认:全部关闭!退出中国市场

已确认:全部关闭!退出中国市场

中吴网
2025-09-16 22:31:40
万没想到!西贝“预制菜”风波后,这6道菜火了,因为预制不了

万没想到!西贝“预制菜”风波后,这6道菜火了,因为预制不了

神牛
2025-09-19 12:55:21
金正恩访华后,朝鲜加速对中国开放,建成10年未用大桥将投入运营

金正恩访华后,朝鲜加速对中国开放,建成10年未用大桥将投入运营

沧海旅行家
2025-09-19 21:15:47
盘点上海团餐企业绿捷:日供60万份学生餐,8月中标20多所学校

盘点上海团餐企业绿捷:日供60万份学生餐,8月中标20多所学校

上游新闻
2025-09-18 18:12:10
单日票房仅20万,资方老板针对《731》:昧良心推荐一律拉黑

单日票房仅20万,资方老板针对《731》:昧良心推荐一律拉黑

光影新天地
2025-09-19 14:43:27
2025,女优行业新潮流下,谁能乘风破浪成一线宠儿

2025,女优行业新潮流下,谁能乘风破浪成一线宠儿

素然追光
2025-09-19 03:45:03
女企业竟嫁19岁体育生,一天5次性生活,8年后得知丈夫隐藏身份

女企业竟嫁19岁体育生,一天5次性生活,8年后得知丈夫隐藏身份

今天说故事
2025-09-12 18:14:21
这才是张学良将军的真实相貌,这可不是演员饰演的,而是货真价实

这才是张学良将军的真实相貌,这可不是演员饰演的,而是货真价实

以绝望挥剑
2025-05-24 21:01:41
国民党主席竞选,郝龙斌或提前胜出,傅崐萁不选,郑丽文重磅发声

国民党主席竞选,郝龙斌或提前胜出,傅崐萁不选,郑丽文重磅发声

寻途
2025-09-20 00:06:54
发朋友圈评局长免职被行拘4天,男子提起行政复议请求精神损害抚慰金1元

发朋友圈评局长免职被行拘4天,男子提起行政复议请求精神损害抚慰金1元

极目新闻
2025-09-19 18:24:12
非必要不做C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每10个儿童血癌就有1个与CT有关;每多做一次CT,都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非必要不做C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每10个儿童血癌就有1个与CT有关;每多做一次CT,都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医诺维
2025-09-19 11:55:55
陕北红军下辖4个军,为何没出一个元帅?4个军长分别是什么军衔

陕北红军下辖4个军,为何没出一个元帅?4个军长分别是什么军衔

红色先驱
2025-09-19 18:46:45
不装了,荷兰就光刻机对中国亮明态度,日本意识到“上当”了

不装了,荷兰就光刻机对中国亮明态度,日本意识到“上当”了

林子说事
2025-09-19 13:11:49
乌克兰虽远必诛,跨越6000公里炸了海参崴,对全球传递两个信号

乌克兰虽远必诛,跨越6000公里炸了海参崴,对全球传递两个信号

沧海旅行家
2025-09-18 14:42:27
俄要将战争进行到底,波兰无限期封锁与白俄罗斯接壤的边境

俄要将战争进行到底,波兰无限期封锁与白俄罗斯接壤的边境

山河路口
2025-09-18 23:38:21
分手!女博士发现男博士论文有纰漏,觉得其智力水平或将影响下一代

分手!女博士发现男博士论文有纰漏,觉得其智力水平或将影响下一代

超级数学建模
2025-09-18 22:56:38
上海学生午餐虾仁炒蛋紧急停供持续发酵,闵行区市监局介入,家长称“菜臭得吃到吐”

上海学生午餐虾仁炒蛋紧急停供持续发酵,闵行区市监局介入,家长称“菜臭得吃到吐”

极目新闻
2025-09-17 14:51:39
中超最新积分榜:提前保级球队+1,河南队上岸,6队争4个保级名额

中超最新积分榜:提前保级球队+1,河南队上岸,6队争4个保级名额

中超伪球迷
2025-09-19 22:05:48
性生活谁才是真正在受益者?

性生活谁才是真正在受益者?

诗意世界
2025-09-19 20:25:01
2025-09-20 07:51:00
小乘说 incentive-icons
小乘说
承蒙厚爱,感谢关注。
136文章数 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头条要闻

韩国前第一夫人穿拘留所病号服坐轮椅就医 戴电子脚镣

头条要闻

韩国前第一夫人穿拘留所病号服坐轮椅就医 戴电子脚镣

体育要闻

从轮椅到铜牌 他熬了7年:下个目标唱国歌!

娱乐要闻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

财经要闻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时尚
艺术
家居
教育
亲子

卡其裤+蓝衬衫,简单高级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家居要闻

公共艺术 限时体验打造

教育要闻

211大学一研究生的立法修改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采纳

亲子要闻

80后父母,被集体困在这3个育儿难题里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