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林县东岗区青年救国会主席、漳州市人大常委
革命烽火照南疆 一生拼搏铸辉煌——王治国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共产党人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为国家的解放与发展书写了壮丽的篇章。王治国,就是这样一位在烽火岁月中成长、在时代征程中奋进的优秀代表。他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一生。
王治国,1928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林县东岗(今林州市东岗镇)罗匡村一个普通家庭。在那个战火纷飞、国家危难的年代,他怀揣着对正义的追求和对民族解放的渴望,于194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投身革命工作。从那一刻起,他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烽火岁月:从青年救国到南下先锋
1944年,年仅16岁的王治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东岗区青年救国会主席、区委宣传委员。他积极组织青年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宣传党的政策,动员群众支持抗日战争。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为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2月,王治国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军南下福建。在南下的征程中,他担任长江支队第五大队三中队区委宣传委员,肩负着组织地方宣传、动员群众支持解放战争的重要使命。他不畏艰难险阻,始终冲锋在前,为福建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建设征程:从东山到华安的奋斗岁月
1949年8月,王治国随军入闽,同年9月进入福建漳州后,他迅速投入到地方建设工作中。他先后担任东山县前何区区长、县政府民政科科长、城关区委书记等职。在这些岗位上,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积极推动地方政权建设和经济恢复工作,为东山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2月后,王治国担任东山县委沿海工作部副部长、部长,西埔公社第一书记。他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推动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渔业发展。他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东山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8月后,王治国担任东山县委副书记、县长。在这一重要岗位上,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他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带领全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东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革磨砺:坚守初心的岁月
1972年2月,王治国被任命为华安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在“文革”期间,他受到冲击,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坚信党的正确领导,从未放弃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在艰难的环境中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努力恢复和发展地方经济。
政法先锋:从公安处长到人大法制主任
1977年6月,王治国担任龙溪地区公安处处长。在这一重要岗位上,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推动地区公安工作的发展,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他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983年9月,王治国担任龙溪地委政法委书记。在这一岗位上,他积极推动地区政法工作的规范化和法治化进程,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王治国担任漳州市(地改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员会主任。他以深厚的法律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漳州市的法治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工作,为漳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离休不息:余热生辉的晚年
1991年,王治国离休,享受地专级待遇。离休后,他依然心系国家和地方的发展,积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余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一代,传承革命精神,弘扬优良传统。
2012年10月,漳州市史英萍家, 长江支队南下福建省干部王治国(左一)和郭玉守(中)两位老战友携手看望谷文昌爱人史英萍 (右一)。
2009年,年逾八旬的王治国从福建回到东岗镇探亲,并表示要多住些日子。没想到,他在林州住了整整9个月,尽情享受与家人的团聚时光。尽管村镇规划涉及他的老宅,他内心充满不舍,但作为老干部,他积极配合拆迁。村里欲另批宅基地给他,被他婉拒。听说村里编写村志资金困难,他当即从工资中捐出1000元支持。这9个月,王治国被家乡的亲情深深打动。
2015年9月19日,福建漳州,左三为王治国
王治国一生以坚定信念坚守初心,用顽强拼搏诠释忠诚担当,生动谱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壮丽篇章。他以实际行动树立的光辉典范,激励新时代奋斗者传承红色基因,为民族复兴继续奋斗。
《河南省林县南下长江支队英名录》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辉煌历程中,有一支队伍承载着非凡的使命与崇高的荣耀,它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这支队伍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太行与太岳两大革命圣地,由英勇的老红军、坚韧的老八路以及解放区内杰出的地方干部和军队与地方武装的精英骨干共同铸就,肩负着接管新解放区政权、开启新时代的重任。
在这支光荣的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英勇无畏、身先士卒的领导者。中共林县县委书记马兴元,在1949年1月便率先垂范,主动报名南下,他的英勇行为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干部的积极参与热情。林县12个行政区积极响应,几乎每区都贡献了一半的干部,总数达到了114人。这些关键人物包括:马兴元(兼任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组织部长)、蔡良承(组织部长)、郭丹(宣传部长)、杨保成(县委秘书)、郭景周(副县长)、董清晨(县委社会部部长),以及谷文昌、罗全贵、张全金、王虎、刘成水、袁万昌、王永邦等杰出干部。他们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征途,被编入南下区党委第五地委。此外,还有11位巾帼英雄,如郑惠兰、王蓉香、赵锋、李月英、栗秀琴等,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随长江支队南下的还有林县籍在汤阴工作的杨廷英、郭有藩,在淇县工作的李宋保,以及长江支队警卫连的林州籍士兵张春山、李官全等34人。同时期,还有冀南三地委委员兼河北省成磁县县委书记万达、李富华等林县籍干部,他们则从河北省南下湖南,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长江支队五大队三中队南下行军大事记,记录了他们的英勇与艰辛:
长江支队的南下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历经9个月行军,艰苦跋涉6000里,途经8个省(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65个县,穿越了千山万水,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种种困难,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福建龙溪地区。
当时的南下干部绝大多数是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大姑娘,当年风华正茂的优秀太行、太岳儿女,如今大多已离世,160多位林县籍南下队员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永远献给了福建人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作为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全国胜利决定性阶段的历史见证,其组建与南下历程,不仅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璀璨星辰,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微信公众号ID:LinzhouInfo
参考资料:
1.《回望太行》(主编 未金林、杨州毅 副主编 张国声、贾少杰等)
2.林州市新闻中心《长江支队林县籍队员追记》
3.文中照片及部分文字资料由王广福同志提供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
红旗渠视频 红旗渠传奇 百家讲坛
豫剧红旗渠 精神传承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