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28
李子雄、雅琦夫妇2018年在拉萨国际绿色电影周合影
3月22日,香港知名影星、人称TVB“第一反派”的李子雄的妻子雅琦在其社交账号上透露,他们6岁的儿子糖豆两年前确诊了抽动症,并分享了儿子的治疗过程和经验。
糖豆的抽动症状在4岁左右出现,控制不住地眨眼、耸鼻子,作为妈妈,她第一时间察觉到了不对劲,在多次检查后,才确定孩子患上了抽动症。
雅琦的分享,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而她治疗儿子抽动症的方法更是受到了家长们的关注,雅琦本人也专门做了回应,表示不同孩子的情况不一样,她的方法也不一定通用。
抽动症与自闭症同属于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类型,在表现上也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即以重复性运动行为。研究显示,自闭症和抽动症的并发率超过3%,最高可达20%。
单纯的抽动症,和抽动症合并自闭症(反之亦然),采用的治疗和干预手段完全不一样,而且存在自闭症被诊断为抽动症被耽误的情况。
整理|秧子
编辑|Jarvis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知名影星儿子得怪病,竟是食物过敏所致?
李子雄是香港知名影视男演员,他参演了多部知名电视剧和电影,并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因出演的大多是阴险狠辣的坏蛋,被称为香港TVB“御用反派”。
雅琦是李子雄的第二任妻子,两人于 2010 年步入婚姻殿堂,尽管两人相差 23 岁且面临外界质疑,仍克服阻碍修成正果。2018 年,59 岁的李子雄迎来与雅琦的儿子Kyle(糖豆),老来得子的喜悦促使雅琦逐渐淡出演艺圈,专注家庭和孩子。
李子雄一家三口
雅琦在分享的视频里提到,2022 年,糖豆 4 岁时,首次出现频繁眨眼症状,随后发展为耸鼻、挑眉等不自主动作,家人初期误以为是眼部干涩或鼻炎。直到症状加重后就医,最终被确诊为抽动症。
他们四处求医,最终糖豆确诊为抽动症。 但医生表示,糖豆是过敏体质,需要进一步观察,严重的话,就需要用药物控制。
她在网上找了很多资料,发现原来有很多孩子都在经受抽动症困扰。在网友分享的经验中,有一条引起了她的注意——“检测孩子的食物不耐受”。
抱着试试的心态,她带着孩子去专业的实验室做了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显示,糖豆对小麦、牛奶、鸡蛋、鳕鱼都有中度到重度的不耐受。她才回忆起,糖豆好像每次吃完面食,大概20分钟后,他的抽动症状都会加重,“我想想都后怕”。
之后,她调整了糖豆的饮食机构,忌口不耐受的食物,还给孩子补充了益生菌,配合健脾的手法按摩,每天记录他的饮食情况和身体变化。 她是北方人习惯吃面食,糖豆也是个“面食控”,但在糖豆确诊后,她就开始研究各种无麸质饮食,做面食的时候,也把小麦粉换成米粉。 有时路过蛋糕店,糖豆会盯着一块蛋糕看很久,但最后还是会懂事地说“妈妈,我们走吧。 ”
令人惊喜的是,一个月后,糖豆的抽动症状消失了,而且在之后的两年,他的抽动症也没有复发,就连以前困扰他的过敏性鼻炎和结膜炎也都有明显的好转。
如今,一家人的生活已经回到正轨。她呼吁家长们,抽动症不稀奇,也不可怕,怕的是忽视和耽误,“孩子是我们最敏感的雷达,要关注和重视他们身上发出的信号,早察觉、配合科学干预,远比等等看更安心。”
什么是抽动症?
雅琦所说的“抽动症”的全称是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眨眼、清嗓子、大喘气、歪嘴、耸肩等。
上周在深圳举行的“首届华南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筛查、诊断和干预规范化培训班”上,中山三院邹小兵主任医师曾介绍,根据临床特点和病程长短,抽动症可分为暂时性抽动障碍、慢性(持续性)抽动障碍和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
暂时性抽动障碍是最多见的一种类型,病情最轻,表现为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病程在1年之内。慢性抽动障碍是指仅表现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二者不兼有),病程在1年以上。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病情相对较重的一型,既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又兼有发声性抽动,但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病程在1年以上。
常见的抽动表现形式 图源:tourette.org
从雅琦在社交媒体上的描述看,糖豆的表现更符合暂时性抽动障碍的表现。
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抽动症会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前会完全缓解;另有30%儿童虽然会延续,但是抽动症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缓解,这些症状通常不会对孩子的社会功能产生严重影响,长大后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迁延或因共患病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出现了刻板重复的一些行为和发声,除了是抽动症,也不排除是自闭症的可能。 因为这些重复刻板的动作和行为,也有可能是自闭症导致的。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对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调整饮食结构能改善抽动症状?
虽然雅琦在视频中提到,调整了糖豆的饮食结构后,他的抽动症状有了明显改善,但目前为止,食物不耐受与抽动症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研究显示,食物不耐受不会直接导致抽动症,但两者间可能存在一定的间接联系。
在特定情况下,食物不耐受可能间接影响抽动症。 例如,有些孩子不耐受鸡蛋和牛奶。 某些食物,如含咖啡因或高糖分,可能会使神经系统更加兴奋,从而暂时加重抽动症状。 此外,食物过敏可能引发免疫反应,这种反应有时也可能影响到神经系统,进而对抽动症状产生影响。 但这些影响并非必然,且因人而异。
因此,对于抽动症患者,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注意饮食,避免可能引发不适的食物。同时,如果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像糖豆这种暂时性抽动,且只有简单的运动性抽动行为的,一般不需要治疗,只需要观察等待。有些在压力下或“紧张”的暂时性抽搐,不到一年就会自行消失。
家长应该尽量避免一些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被人提醒(过度关注,或者总去制止的负性强化)等。当然,如果存在过敏症状,也应该避免接触过敏源。
而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和保持良好睡眠、体育运动等通常可以减轻抽动。
如果是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重度抽动症,或者抽动症让孩子感觉很痛苦、自卑,或者抽动症会造成孩子的疼痛、肢体损伤,就需要加用药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的选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症状确定。
同时,药物治疗结合行为干预,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自闭症共患抽动症怎么办?
抽动障碍通常共患多种精神和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行为/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睡眠障碍等。
根据 2016 年的一项研究,大约 9-12% 的自闭症患者可能会出现抽动症状。但不同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果,目前认为自闭症合并抽动障碍的最高比例可达30%。
抽动症可能共患多种障碍 图源:tourette.org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严重的重复刻板行为可能和抽动症混淆,二是部分自闭症的自我刺激行为,也被称为“自闭症抽动”。
自闭症抽动,是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进行的重复性运动、声音或行为。自闭症抽动的常见表现是运动抽动症,例如:来回摇晃,舔嘴唇,双手拍打,眨眼。也有部分表现为声音抽动,比如:咕噜声,重复单词或短语或者大喊大叫。
这些类似的行为特征,会增加区别自闭症和抽动症的难度。同时,自闭症抽动的发生机制,和普通的抽动障碍可能也存在差异。
一般说来,由于自闭症的刻板行为通常比抽动症状出现得更早,刻板行为通常在孩子三岁之前出现,抽动大多在孩子六岁左右出现。
如果孩子出现抽动症状之前,没有明显的刻板行为和社交障碍,基本上不用担心孩子共患自闭症。
美国图雷特病协会《图雷特综合症和抽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而如果已经确诊为自闭症的孩子出现了明显的抽动症状,则需要针对出现的抽动行为,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进行对症的治疗和干预支持。
通过适当的干预和支持,许多自闭症患者的抽动严重程度都可以减轻。
1.
2.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儿科杂志, 2013,51(1) : 72-75. DOI: 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3.01.015
4.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
5.《中国抽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解读》,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1年5月第36 卷第9期
6.卢静梅, 徐之良. 食物不耐受与抽动症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8, 26(5): 537-539.
文末互动
你觉得饮食结构和抽动症有关 ?
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