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 15 岁的欣欣(化名),已经辍学长达一年半之久。在这段时光里,她的生活作息完全紊乱,每天都要熬到凌晨时分才缓缓入睡,然后一直睡到下午才慵懒地起床。她将自己沉浸在刷短视频的虚拟世界中,甚至通过自残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痛苦,更有甚者,她还曾产生过轻生的可怕念头。
她的父母原本以为,孩子不学习就没有了压力,自然会过得开心快乐,却未曾料到,自己的孩子早已深陷抑郁的无尽深渊,无法自拔。一直到有一天,欣欣走进了浙江医院的“厌学门诊”,才终于向父母吐露了那句让他们瞬间泪崩的话语:“我想回学校。”
对此,专家的看法可谓一针见血:“厌学绝不是所谓的叛逆行为,而是孩子在向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在孩子坚决拒绝上学之前,他们的内心其实早已历经了无数次的挣扎与煎熬。”
厌学,在逃避的背后,是孩子的心理在“流血”。难道你真的以为孩子只是单纯地贪玩吗?浙江医院精神科主任吴万振明确指出:“厌学实际上是焦虑、恐惧、抑郁等多种负面情绪的‘综合体’!”
孩子们选择逃避负面情绪,以至于一到学校就会出现胸闷、手抖、冒冷汗等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症状;他们抗拒社交带来的压力,内心充满了对同学嘲笑和老师批评的恐惧;家庭关系的失衡,频繁的争吵、冷漠的氛围,让孩子只能用“躺平”的方式来对抗孤独;而沉迷于虚拟世界所带来的快感,游戏、短视频等,已然成为了他们应对痛苦现实的“止痛药”。正如有人所说:“手机不是原罪,冷漠才是毒药;游戏不是敌人,孤独才是牢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例子。比如,有个孩子因为在学校遭受了同学的霸凌,回家后又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不断累积,最终导致他对学校产生了极度的抗拒。还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争吵不休的家庭环境中,感受不到温暖和关爱,从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安慰,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要解决厌学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学校应当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社会也应当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重新找回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
专家郑重警告:倘若孩子持续 1 个月拒绝上学,那么请务必立刻带其就医!因为拖延的时间越久,孩子所遭受的心理创伤就越难以愈合,甚至可能会留下终身难以磨灭的阴影。
破局之道在于两步拯救“厌学少年”。第一步是逼出家门,果断斩断“颓废链”。要知道,孩子长时间躺平在家,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会导致肥胖、网瘾的形成以及社交能力的退化!哪怕只是让孩子去公园散散步、到便利店打打工,都能够促使他们接触到现实世界,重新点燃对生活的热情。就像曾经有个案例,一个孩子长期宅在家中,几乎与外界隔绝,后来在家长的强制要求下,每天去公园晨跑,渐渐地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心态也变得积极向上起来。
第二步是从小事做起,激活“生命力”。洗碗、浇花、喂宠物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际上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能够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我能行”的成就感。正如教育家[学者姓名]所说:“动力不是靠吼叫就能产生的,而是通过实际的行动‘做’出来的!”
“所有拒学的案例,其实都能够从家庭中找到裂痕。”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将成绩至上奉为唯一准则,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在与孩子沟通时充满暴力,指责远远多于倾听,习惯于用命令来代替理解;还有过度保护的情况,替孩子解决一切问题,无情地剥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试错权。“家本应不是充满硝烟的战场,而是为孩子补充能量的充电站;爱也不该是强硬的控制,而是坚实的托底。”
“要治疗孩子,首先要治疗家长!父母的觉醒,才是孩子走向康复的起点。”厌学并非是无法治愈的绝症,而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我们应当少一句指责,多一份倾听;少一点控制,多一寸空间。
例如,有一对父母,在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再一味地追求成绩,而是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最终帮助孩子重新找回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只有我们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才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重新绽放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