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8日,耐克的股价跌至两年来的最低点,市值一日蒸发120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是805亿元。
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资本市场的震荡,更是一家全球巨头因傲慢与误判付出的惨痛代价。
从中国市场的“救世主”到被消费者抛弃的“白眼狼”,耐克用五年时间上演了一场商业世界的荒诞剧。
它也曾辉煌过
2019年,可以说是耐克最辉煌也是最疯狂的一年,当时耐克在中国的门店里挤满了排队抢购的年轻人。
曾经一双限量版球鞋被炒到上万元,社交媒体上“晒鞋”成为潮流,甚至催生了专业的盗版鞋贩子产业链。
当时的耐克,是运动品牌中的“顶流”,大中华区连续6年逆势增长,年营收逼近百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就贡献了全球近20%的利润。
耐克的成功秘诀简单粗暴,用美国文化包装产品,再用中国工厂降低成本。
巅峰时期,中国代工厂生产了耐克近一半的鞋类产品,低廉的人工和成熟的供应链让耐克赚得盆满钵满。
时任CEO马克·帕克曾得意地宣称:“中国是耐克未来二十年的增长引擎。”
然而,危险早已潜伏在光环之下。
致命误判
2021年3月,瑞典快时尚品牌H&M因抵制新疆棉花被中国消费者集体声讨。
很快,网友扒出一份耐克2020年发布的声明,要求供应商“自查是否使用新疆棉”,并强调“绝不允许新疆棉进入生产线”。
这份充满偏见的声明,如同一颗炸弹引爆了舆论,耐克可能从未想过,自己会栽在一朵棉花上。
新疆棉花占中国总产量的87%,长绒棉质量全球顶尖,机械化采摘率超过70%,工人月薪过万。但在西方媒体的扭曲叙事中,这片土地被描绘成“强迫劳动”的代名词。
耐克选择站队西方政治势力,却忘了自己的命脉握在中国消费者手中。
事件发酵后,王一博、谭松韵等数十位中国艺人连夜宣布与耐克解约,电商平台下架耐克商品,社交媒体的热搜榜被“抵制耐克”屠版。
一位网友的评论被点赞百万次:“你可以不做中国的生意,但别想又吃中国的饭,又砸中国的锅。”
从“神坛”跌落谷底
抵制潮来得又快又猛,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耐克大中华区营收暴跌20%,此后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
2022年,其在中国市场的营收较巅峰期缩水近三分之一,股价累计跌幅超过40%。
更讽刺的是,耐克试图用“舔狗式公关”挽回局面,CEO约翰·多纳霍紧急改口:“耐克属于中国,为中国而生!”
但消费者并不买账,一边骂中国,一边赚中国人的钱,当我们是傻子吗?一位曾经的耐克粉丝在微博上写道。
市场的背叛只是开始,随着代工厂向越南迁移,耐克产品的质量断崖式下滑。
社交媒体上,“开胶耐克”成为热门话题,有消费者吐槽:“花一千块买的鞋,穿一个月就张嘴笑。”反观李宁、安踏等国产品牌,设计、质量快速提升,价格却只有耐克的一半。
一位鞋圈博主直言:“耐克输给了自己的傲慢,也输给了中国制造的崛起。”
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耐克失守的战场,正在被国产品牌迅速接管。
2021年新疆棉事件后,李宁第一时间将“采用新疆棉”印在服装吊牌上,股价单日暴涨10%,安踏宣布退出抹黑新疆棉的BCI联盟,全年营收首超耐克中国。
曾经被耐克挤压到“夹缝求生”的品牌,如今在购物中心占据黄金铺位,年轻人排队抢购的不再是AJ,而是印着“中国李宁”的卫衣。
不过这场逆袭绝非偶然,李宁的“䨻”科技缓震材料对标耐克气垫,安踏收购FILA、始祖鸟构建多品牌矩阵,特步打造专业跑鞋社群……
国产品牌不再模仿西方,而是用本土化创新征服市场,一位“90后”消费者的话颇具代表性:“以前觉得穿耐克有面子,现在穿李宁才是真潮流。”
傲慢的代价
2022年夏天,耐克在中国多个城市关闭了标志性旗舰店,上海南京西路的门店撤下巨幅广告时,路过的年轻人举起手机拍照,配文是:“再见,耐克。”
这个曾统治中国运动市场二十年的品牌,最终为两件事付出代价:一是误判了中国人维护国家尊严的决心,二是低估了中国制造的进化速度。
当耐克把生产线迁往越南时,它或许省下了成本,却丢掉了质量的口碑,当它迎合西方政治操弄时,它或许讨好了某些势力,却彻底激怒了14亿消费者。
商业世界没有永恒的王者,耐克的故事提醒所有企业,尊重才是最好的生意经。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