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央视315晚会对个人信息泄露和骚扰电话问题的深度调查中,一个惊人的乱象被公之于众:虚拟号码已然沦为骚扰电话肆意横行的关键“帮凶”。
记者深入探访发现,虚拟号码的申请堪称毫无门槛。既不需要进行实名认证,对申请数量也没有任何限制,用完一批便可再换一批。那些所谓的信息公司,正是利用这一漏洞,成批量地申请虚拟号码,进而构建起一个庞大的、覆盖全国范围的号码池。
当系统拨打骚扰电话时,会根据号码属地自动选择当地号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外地号码来电可能会选择不接,但本地号码来电则大概率会接听,这便让骚扰电话有了可乘之机,得以轻松突破人们的心理防线。
在暗访过程中,某信息公司的杨经理直言不讳地表示,面对个人对骚扰电话的投诉,他们丝毫不担心。原因在于,他们与运营商关系密切,一般投诉都能通过内部渠道处理掉。
即便投诉到12315或者工信部,最终也往往不了了之,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罚点钱。在他们眼中,罚款似乎成了骚扰电话业务的“成本”,而不是需要严肃对待的违规代价。
自电话卡实行实名认证以来,本以为能有效遏制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为个人隐私信息筑牢保护屏障。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电信诈骗案例并未减少,如今人们还每天都要面对几通甚至更多的骚扰电话。
这样的实名认证,看似严格,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个人隐私信息不仅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反而被骗子和不良商家利用,成为他们实施诈骗、骚扰的“工具”。
虚拟号码的泛滥,已经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通信秩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在通信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虚拟号码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其在一些正规场景下也有合理的应用。
但当它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骚扰电话的“伪装”,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应当立即行动起来,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虚拟号码申请、使用环节的审核与监督,从源头上杜绝虚拟号码被滥用的可能。
运营商也不能再坐视不管,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必须严格规范自身行为,配合监管部门,共同打击骚扰电话背后的黑色产业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人们的隐私信息,让我们远离骚扰电话的困扰,重新回归安宁的通信环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