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唐诗宋词里,“渡口”一词的出现的次数非常多。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放翁笔下的渡口苍凉而又气魄宏大。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眼中的渡口是一恬静的乡村小景。
渡口,在古人眼里,不仅是一种交通设施,更是寄托了太多的思想感情。王朝兴衰,天涯羁旅,悲欢离合......太多的故事发生在渡口,渡口也从一个地理坐标,升华成一种文化印记。
中国古代有多少渡口?无法统计清楚。没有现代造桥技术的时代,人们要想逾越江河,只能通过摆渡,宽如长江黄河,窄如几丈宽的小河,每隔一段距离就有渡口。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渡口。
风陵渡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金庸笔下的风陵渡,寄托了很多人的遐想。
风陵渡在哪?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西南端,黄河最后一次大拐弯的凸出部。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曾是古代黄河上规模最大的渡口。北人南下,自风陵渡上船,西可入关中盆地,东南可下中原河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函谷关和潼关,就风陵渡的对岸。
正因为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历史上风陵渡爆发了多次战争,如,战国时期,魏国在此渡河,攻打秦国河西之地;东汉时的曹操在这里大战韩遂、马超;西魏的宇文泰在此破高欢等。
就知名度来说,风陵渡可称得上是黄河第一古渡口。
孟津渡
“孟津”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 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这一句意思是,大禹治水疏导河道,用石头做堤岸,到了龙门、砥柱,东边达到了孟津。
“八百诸侯会孟津,民心天意总归仁。”武王姬发召集各地方势力攻打殷商,在这里进行会盟,孟津渡恐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大会的地方。
孟津渡。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地处黄河南岸,周武王一干人就是在这里渡河,向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出发。
龙门渡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龙门渡,位于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黄河西岸为陕西韩城。龙门渡是传说中“鲤鱼跃龙门”之处。又因传说为大禹劈山导河之地,是黄河出峡之口,被称为“禹门口”。黄河过了龙门渡之后,豁然开阔了很多。龙门渡北面是群山夹道的黄河峡谷,南面是坦坦荡荡的平原,反差巨大。
(黄河三大渡口位置)
龙门渡是秦晋交界处的重要渡口,水急势险,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秦晋韩城大战、隋末李渊举义等都与该渡口有关,北宋末年,金兵入陕西也是在这里渡河,明末李自成率军东进北京也是在这里出发。
瓜洲渡
我们再来说说长江上的古渡口,长江的渡口最著名的莫过于 瓜洲渡 了。
瓜洲渡位于长江北岸,今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镇, 往北15公里就是扬州,南面隔江相望的是镇江。
相比于黄河的古渡口, 瓜洲渡 出现的时间较晚,毕竟南方的开发要晚于北方。在先秦时期, 瓜洲渡还位于长江和东海交汇处的水下,汉代才开始露出水面,晋朝才形成大片沙洲,因其形状如瓜,故名为瓜州,后来渐渐有了村镇。
隋朝开通大运河,邗沟段与长江的交汇点原本在仪征,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润洲刺史齐浣把运河的入江口改到了瓜洲,自此瓜洲开始繁华。
因为运河的关系,瓜洲渡自隋唐起就是南北要冲,往北入运河,必须经过瓜洲。北人南下,也习惯于在瓜洲停船一宿,待第二天天明后再南下。因此,瓜洲留下的著名诗句数不胜数,有人统计,与瓜洲有关的古诗词居然有4000多首,比较著名的有: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长江著名的渡口还有镇江的西津渡,荆门的汉津渡等等。
古人出行,遇江河则仗舟楫,渡口就是最深刻的记忆。出行时渡口是起点,送别时渡口是终点,摆宴折柳,别有一番意境。离别与漂泊,人生冷暖,历史沧桑都付与落日、孤舟、明月、清风、杨柳岸......
随着大桥一座座架起,古老的渡口已成为渐渐远去的风景,现代的文明总会送走那些诗意的场景。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