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灭门案
1992年的冬天,浙江温岭潘郎镇飘着刺骨的寒风,邬某某一家四口倒在自家屋子里,满地的血迹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民警赶到现场时,屋里一片狼藉,桌椅歪七扭八,地上散落着碎碗片和翻倒的水壶,可奇怪的是门窗全都完好无损,没有撬痕,没有破洞,连玻璃都没碎一块。专案组的人围着房子转了好几圈,拿手电筒照遍每个角落,确认没有外人闯入的痕迹。
当时,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的民警杜航伟带着专案组接手了这案子。他蹲在屋子里,一寸一寸地检查血迹分布,地上拖曳的痕迹被他用粉笔圈出来,墙角溅上的血点也被他拿小尺子量了距离。专案组的人把现场拍了照片,胶卷一卷卷送去冲洗,又把屋里的指纹刷了一遍,可惜指纹杂乱,能用的没几个。杜航伟翻看了邬某某家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买卖旧货的记录,尤其是跟东北那边联系频繁的字迹特别多。他指着账本上“哈尔滨”“长春”几个地名,跟组里的人说,这家人做的是东北旧货生意,会不会是外地来的熟人作案。
第二天,天还没亮,专案组就收拾行囊,坐上了北上的火车,直奔黑龙江。东北的冬天冷得人手都伸不出来,专案组的人顶着风雪挨家挨户敲门,嗓子喊哑了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有的货商翻了翻账簿,说是见过邬某某,但具体啥时候、跟谁交易,全都记不清了。查到后来,杜航伟又带人去了长春,把当地旧货摊子翻了个遍,连卖破铜烂铁的小贩都没放过,可线索还是零星半点,连不成线。
那个年代,技术条件摆在那儿,查案全靠腿跑眼看。杜航伟带着人把能查的都查了,能问的都问了,东北跑了半个多月,鞋底磨穿了,手上冻疮起了好几块,可凶手的影子还是摸不着。回到浙江,专案组把搜来的材料摊在桌上,堆得跟小山似的,账本、照片、走访记录摞了一层又一层,可拼来拼去就是拼不出答案。
公安部把这案子列成了“一号大案”,挂了牌督办,压在专案组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几年过去了,卷宗上落了灰,换了一拨又一拨刑警接着查,可谁也没能把凶手揪出来。那场冬天的血案,就这么成了悬在几代人头上的刺,疼在心里,解不开。
白宝山案:从弹壳里挖出的跨省铁证
1996年,北京西郊接连传出枪声,白宝山拿着一把改造过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开始了他的犯罪之路。这家伙胆子大得离谱,从1996年3月到1997年8月,短短一年多时间,他制造了17起血案,杀了14个人,伤了无数。有一回,他居然跑到德胜门闹市,当街抢劫,把枪口对准路人,抢完钱就跑,嚣张得让人瞠目结舌。
这事儿一出,整个北京都炸了锅,案子直接惊动了公安部,成了全国关注的“一号大案”。专案组成立后,查来查去发现这不是普通的抢劫杀人案,作案手法太专业,枪支来源也蹊跷。就在案件推进到一半的时候,已经退休的痕检专家崔道植被请了回来。这老爷子一头白发,眼神却犀利得很,他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现场收集来的弹壳全摆到桌上。弹壳堆得跟小山似的,北京的、新疆的,乱七八糟混在一起,每一颗上面都刻着“75-81”的编号。
崔道植戴上放大镜,一颗颗检查,盯着弹壳底部的击发痕迹瞧了好几天。结果,他发现北京的案子和新疆的案子虽然离得三千多公里,但弹壳上的痕迹完全一样,细微的划痕、撞击的形状都对得上。这说明啥?这些弹壳不是出自同一批次,而是同一把枪打出来的,而且是一把被人改装过的八一式步枪。
专案组顺着这个线索,把两地案件并到了一起查,范围一下子缩小了不少。崔道植这边还在实验室忙着比对,另一边侦查员跑去查枪支来源,发现白宝山早年在新疆服刑时偷摸弄到了一把枪,出狱后又找人改了膛线,想用来掩人耳目。可惜,他再狡猾也没想到,弹壳上的痕迹是改不掉的。1997年9月,专案组在北京把他堵住,这家伙最终被判死刑。
大连劫枪案
1999年,大连星海湾附近突然一声枪响,哨兵手里的冲锋枪被人抢了。这事儿可不得了,军队的枪械丢了,直接报到了中央,公安部立刻挂牌督办,限期破案。大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长刘乃兴接到任务,带着专案组直奔案发现场。
那是夏天,海边风挺大,地上除了哨兵留下的鞋印,还混着几道不太明显的轮胎印。刘乃兴带人把那块地翻了个遍,用尺子量胎痕宽度,又拿相机把纹路拍下来,足足折腾了好几个小时。照片洗出来后,他们拿着这些胎痕去比对,先跑遍了大连的汽修厂和车行,一个个核对轮胎型号,可愣是没找到完全吻合的。就在大家觉得线索要断的时候,有人提议去城外的报废车场看看。
专案组开了车,跑了20多公里,到了一个堆满破车的地方。车场里锈迹斑斑的车堆了一地,民警们钻进去挨辆检查,把每台车的轮胎纹路都拿出来跟照片对。翻到第十几辆的时候,终于找到一辆破旧面包车,前轮胎上的花纹跟现场留下的痕迹一模一样,连磨损的缺口都对得上。车主早跑了,但车牌号还在,专案组顺着这线索查到车是黑龙江那边流过来的。
接下来,他们联系黑龙江警方,调出当地嫌疑人的档案,一个叫王某某的家伙浮出水面。这人以前干过抢劫,案发前还在大连晃悠过。专案组没耽搁,直奔黑龙江,在一个小县城里把他逮住。审讯的时候,王某某交代,他那天晚上开车到星海湾,趁哨兵不备抢了枪,本想卖了换钱,结果还没出手就被抓了。案子破得干净利索,从枪响到抓人,前后不到一个月。
杨新海案:DNA揭开“幽灵杀手”的面纱
2003年,河南一个不起眼的小农民杨新海成了公安部的头号通缉目标。这家伙身高只有1.58米,瘦得跟竹竿似的,可从1999年到2003年,四年时间里,他在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四省到处流窜,杀了67个人,伤了20多个,手段狠得让人咋舌。他每次干完事儿,都不急着跑,而是掏出汽油泼在现场,一把火点起来,想把痕迹烧个干净。
2001年,他在安徽阜阳一户人家下手,杀了四口人,房子烧得只剩个壳,邻居第二天报警时,现场连个完整的鞋印都没留下。案子越闹越大,受害者家属哭着喊着要抓凶手,公安部直接把这事儿列为2003年的“一号大案”。
当时,公安部刑侦局局长杜航伟亲自挂帅,带着河南、安徽、山东三省的警力联手围捕。杨新海跑得快,专挑农村下手,偏僻的地儿没摄像头,村民也没啥防范意识,查起来像大海捞针。专案组跑断了腿,查了上百个村子,调了无数档案,还是抓不住人。直到2003年10月,阜阳又出一桩灭门案,技术员去现场翻灰烬,翻了半天,从一堆烧焦的木头底下捡到半根头发。
那时候,DNA比对技术刚引进国内,设备少得可怜,专案组赶紧把头发送到北京去做检测。技术员加班加点,比对了上千份样本,终于在山东的一份监狱档案里找到匹配的。原来,杨新海之前因为盗窃在山东蹲过牢,留下了生物样本。结果一出来,专案组直奔山东,把他从监狱旁边的出租屋里揪了出来。
审讯时查明,他从1999年开始作案,先在河南杀了26人,后来跑去安徽干了15起,再到山东和河北,平均每两个月就动手一次。公安部后来统计,他一共杀了67人,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个凶手杀人数量的纪录。那半根头发,重量才0.01克,却成了把他送上审判台的关键。
劳荣枝案:二十年“百变魔女”的终结
1999年,合肥一桩绑架杀人案把劳荣枝和法子英这对“情侣杀手”推上了风口浪尖。法子英是个刑满释放的惯犯,那年7月,他在合肥一间出租屋里,把受害人殷建华锁进狗笼,折磨了好几天。而劳荣枝呢,这时候正跑去三九天的歌舞厅,穿着花裙子,化着浓妆,盯着来喝酒的男人挑下一个目标。
她俩搭档分工明确,劳荣枝负责勾引人,把目标骗到出租屋,法子英再动手抢钱杀人。从1996年到1999年,他们在南昌、合肥、厦门三地流窜,杀了7个人,抢了20多万现金。南昌的时候,她化名“陈佳”,装成温柔的小姐骗人;在安徽,她自称“沈凌秋”,假装生意人拉关系;在厦门,她又变成“雪梨”,整天混迹酒吧。他们每次作案完就换个城市,身份一变,连警方都摸不清底细。
劳荣枝以前是九江石油子弟学校的老师,端着铁饭碗,工资稳定,日子过得挺安稳。可1996年,她认识了刚出狱的法子英,没多久就辞了职,跟他跑去南昌,从此走上不归路。1999年合肥案发后,法子英被抓,当场枪毙,可劳荣枝跑得快,留了个假身份就消失了。
接下来二十年,她在全国各地躲着,干过销售,开过小店,甚至还结过婚,日子过得跟普通人没两样。警方一直没放弃追捕,全国通缉令贴了无数,可她太会藏,化名换了十几个,连照片都找不到新的。直到2019年,厦门警方在一个商场的手表柜台锁定了一个身影。民警赶过去一看,柜台后面站着的女人正是劳荣枝。2019年12月,她被押回南昌,2021年被判了死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