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胜男:高彩礼受谴责对象不应是女性
蒋胜男专访:高彩礼的板子为何不该打在女性身上?
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在2025年两会期间多次强调,高彩礼现象的本质是性别不平等与经济利益分配失衡的产物,而非女性个体的道德问题。她指出:“高彩礼受谴责对象不应该是女性,‘板子打错了地方’。”这一观点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彩礼的意义、高彩礼对婚姻的破坏性影响,以及其背后复杂的责任归属。
一、彩礼的意义:从传统祝福到异化的“交易”
1. 传统彩礼的文化内核
彩礼(古称“纳征”)最初是婚姻礼仪的象征,承载着缔结婚约的美好期许。在传统社会,它既是男方家庭对女方养育之恩的感谢,也是双方家族建立信任的纽带。例如,山西部分地区的“哭嫁”习俗中,彩礼与嫁妆的交换被视为家族联结的仪式,而非单纯的金钱交易。
2. 现代异化:从“礼”到“财”的扭曲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观念变化,彩礼逐渐异化为攀比工具和利益交换的筹码。根据2025年《全国彩礼排行榜》,江西、福建等地平均彩礼高达38.8万元和30万元,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彩礼贷”和分期付款现象。这种畸变使婚姻的本质从情感结合演变为“买卖关系”——女方家庭通过彩礼“定价”女儿,男方则以支付能力衡量婚姻可行性。
3. 数据揭示的彩礼困境**
经济负担:河南农村家庭因婚负债率超过60%,部分家庭为支付彩礼不得不举债甚至变卖房产。
婚姻稳定性:福建一案例中,男子支付138万元彩礼后,因妻子长期拒绝同房陷入离婚纠纷,最终法院判决未支持全额返还彩礼,凸显高彩礼对婚姻情感的破坏。
性别不平等:调查显示,60.9%的女性认为彩礼金额重要,而仅有15%的男性持相同观点,反映出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
二、高彩礼对婚姻的破坏性影响
1. 情感基础的瓦解
高额彩礼将婚姻异化为“交易”,削弱了夫妻间的信任与情感联结。福建阿杰的案例中,138万元彩礼未能换来婚姻幸福,反而因金钱纠葛加速了关系破裂。蒋胜男指出,这种交易模式使婚姻成为“折价补偿”,女性被物化为经济资源,而非平等个体。
2. 经济压力与社会矛盾
家庭负债:江西某地彩礼金额达38.8万元,远超当地人均年收入(约4万元),导致“因婚致贫”现象普遍。
代际剥削:山西农村家庭为儿子结婚需准备30万元以上,父母不得不透支养老积蓄,加剧代际矛盾。
法律纠纷激增:2024年涉及彩礼返还的民事诉讼案件同比增长23%,部分案件中,女方因未返还彩礼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3. 性别不平等的固化
高彩礼现象根植于农村重男轻女的利益分配机制。蒋胜男分析,男性因享有土地权益和家族继承权,被视为“经济支柱”,而女性则通过彩礼成为“被补偿”的对象。这种制度性歧视导致女性在婚姻中缺乏话语权,甚至被迫接受不幸福的婚姻。
三、高彩礼是谁的错?责任归属的多维分析
1. 经济结构:城乡差距与资源分配
农村地区土地权益分配不均,女性常被排除在集体经济组织之外,导致其家庭通过彩礼寻求“经济补偿”。例如,新修订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虽明确妇女权益,但基层执行仍存在阻力,部分地区仍以“村规民约”为由剥夺女性土地分红。
2. 社会观念:性别偏见与攀比文化
物化女性:彩礼被视为对女性“价值”的量化,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彩礼越高,女儿越优秀”的畸形观念。
面子工程:山西太原的婚礼中,男方需提供12-15万元彩礼及房产车辆,攀比风气使婚姻成为“家庭实力的展演”。
3. 法律与政策的滞后性
尽管《民法典》明确“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但缺乏具体实施细则。例如,如何界定“彩礼”与“赠与”、如何执行返还判决仍是司法难题。律师刘琬琳建议,婚前签订书面协议并保留资金流转证据,但实践中多数家庭因“伤感情”拒绝落实。
四、破局之道:从经济平权到观念革新
1. 经济权益平等化
蒋胜男提出,根治高彩礼需从源头保障女性经济权益。例如,落实农村妇女土地分红权、推动城乡资源均衡分配,减少家庭对彩礼的经济依赖。
2. 法律与政策的精准干预
设定彩礼上限:人大代表石炳启提议彩礼不超过当地人均收入两倍,江西试点后婚嫁成本下降40%。
强化司法保障:完善彩礼纠纷裁判标准,明确返还条件与比例,避免“同案不同判”。
3. 社会观念的重塑
去物化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和社区活动,倡导婚姻的情感本质,抵制攀比风气。
男性责任重构:打破“男性主导支付”的传统模式,推动婚嫁成本共担,如山西部分家庭已尝试双方共同购房。
4. 基层治理与技术支持
利用数字化工具简化婚姻登记流程,同时避免“数字形式主义”挤压基层服务资源。蒋胜男建议整合政务APP,减少冗余检查,让基层干部更多投入反家暴、婚恋辅导等实质性工作。
结语:让婚姻回归情感本质
高彩礼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性别平等与价值观的试金石。蒋胜男的观点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谴责女性无异于转移矛盾,唯有从制度性歧视的根源入手,才能实现婚姻的真正自由与平等。正如山西一位新娘在采访中所言:“彩礼可以是锦上添花,但永远不该是婚姻的枷锁。”当法律、经济与文化形成合力时,婚姻才能摆脱“买卖”阴影,成为情感与责任的真正共同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