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房子你见过么?造型很普通,用的建筑材料就比较独特了。墙壁下半部分是石头,上半部分用的是“匣钵”,也称“碗盒”,这种房子叫碗盒屋或匣钵屋。
“匣钵”是啥?其实是烧制瓷器的工具,在窑里面烧茶杯、酒杯、酒壶、碗碟等都会用到。我国烧制瓷器历史悠久,匣钵也一样,从古至今各大名窑烧瓷器都会用匣钵。目前发掘出的文物证明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古人就已经开始使用匣钵。
匣钵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烧制瓷器的质量和成品率,当然,匣钵也是用泥烧制的,不过里面加了特殊的耐火材料,所以更加经久耐用,能重复烧瓷,把需要烧制的瓷器泥坯放进匣钵就可以烧出精美的瓷器。
经过多数次火炼的匣钵更加坚固,出现瑕疵的时候就淘汰下来,本地人因地制宜用匣钵作为建筑材料盖房子正好,既结实又美观独特。这个用匣钵建房的村子位于福建宁德飞鸾镇,村子叫“碗窑村”,村里以前就是烧窑的,所以至今保留着很多座匣钵屋,成了特色旅游文化村。
碗窑村在海边,与著名的三都澳隔海相望。碗窑村是一座历史文化古村落,距今四百多年,村里最早的先民于明末清初从闽南泉州、漳州等地迁徙而来,开始叫杨溪村,后来因为开窑烧瓷改名碗窑村。
碗窑村烧制瓷器始于清代乾隆年间,以烧制饭碗、杯子等生活用品为主,村里有黄、蔡、叶、裴四大姓。碗窑村在清光绪时期最辉煌,三都澳开埠,这里产的瓷器、茶叶等沿海路销往全国各地和出口东南亚,促进了经济发展。
有了钱的碗窑村人主要做两件大事,一是盖大厝,二是重视发展教育。村里出名的历史人物有清代优贡蔡英资、太学生蔡步圣等。五座始建于清代的古厝,是目前碗窑保存较为完好、又融合了闽东和闽南文化底蕴的古厝,占地呈梅花状布局,故称“五梅花”古厝。
另外还有十余座保存完整的清代大型建筑,这些古民居既有浓郁的闽东地方建筑特色,兼具闽南建筑和西洋建筑风格,与闽东山区的古建筑形成了强烈对比,特别是梁枋、托梁、雀替、斗拱间的彩绘,精美别致,是难得的传统古建筑。
这座石山宫(亦称“观音亭”)是碗窑村的代表性古建筑,规模较大,建筑形制也很讲究,扩建于清乾隆年间,宫内有一奇石犹如“童子拜观音”,故名石山宫。宫内古戏台顶部的藻井更是巧夺天工,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历史上碗窑村烧窑巅峰期有三十透(座)龙窑,瓷器曾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收入,因为碗窑村的窑斜卧似龙而得名龙窑。进入现代不用再烧窑了,碗窑村的窑火早已熄灭,不过龙窑还保存着多座,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