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水钟鸣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凡上过中学的人,肯定都听说过《慕尼黑协定》,所以这个协定的具体内容,没必要啰嗦。
总之简单点说就是,英法德意这四国,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这俩在当年是一个国家)代表参加的情况下,把它给卖了。
卖得对不对呢?这要看评判的人站在什么立场上。站在德意的立场上,就对;站在英法的立场上,就不对。
由于二战英法赢了,所以一般后世的人都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认为这个协定签得不对。于是这件事就给了人们一个固有的印象:英国很傻,德国很彪。
但英国傻吗?要知道,当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机场挥舞着《慕尼黑协定》,对人群说“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的时候,底下的人群可是大声欢呼的。
总不能所有英国人都傻吧。事实上,他们并不傻,只是他们国内矛盾重重,积重难返,在这种情况下,没人愿意为了一个小国去得罪一个大国,更没人愿意被小国绑在战车上。
可问题是英国人最后还是被绑在了战车上。没办法,德国人太彪了,胃口太大了,终于还是触及了英法的核心利益,让他们没办法再装鸵鸟。
那德国为啥就一定要这么彪呢?其实,德国人也并不彪,他们也没办法。
对于一个靠对外扩张来实现内部凝聚的国家来说,它不能停止扩张。一旦扩张停下,它就没法再给内部打鸡血,那么内部的矛盾就会爆发出来。
所以,德国的问题并不是胃口有多大,而是骑虎有多难下。民粹的路,走上了,还想下来?想什么呢。
综上所述,当这件事发展到《慕尼黑协定》这个地步,英国人不傻,也得傻,德国人不彪,也得彪。
傻了彪了,也许将来玩完。不傻不彪,立刻就得玩完。
可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事情一定要发展到那个地步呢?
这当然是由一系列的偶然形成的,但真要说有什么必然的话,也有。
这个必然就是:在当时,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目睹到、甚至接触到优渥的生活,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过上优渥的生活,然而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能力,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过上优渥的生活。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会说,哎呀这不废话吗?这当然是废话,然而问题的本质往往都是废话。
说白了,什么是矛盾?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不就是“你想要,我也想要,但咱俩没法都要”吗?
换句话说,当物质的发展,追赶不上欲望的膨胀,人心就会躁动,躁动产生不安,不安催生动荡,动荡蕴含冲突。
当然,冲突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八十多年前,冲突主要表现为英德矛盾,捷克是牺牲品;八十多年后,不知道谁和谁有矛盾,谁又是牺牲品?
但总之,这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自我救赎机制:现有的技术水平,已经无法继续满足它的成员的需求,于是它只能制造动荡、鼓励动荡,减少一部分它的成员。
成员减少了,每个成员能占有的资源就相对多了。哪怕资源也在动荡中减少,最起码,动荡也让许多成员降低了自己的欲望。
最终,资源和欲望将达到新的平衡,人类文明也就完成了又一次自我救赎,它将继续发展,直到下一次失衡到来。
至于那些消失的个体?文明从不在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