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震惊全国的青岛女幼师遇害案迎来二审开庭。据受害者家属向媒体透露,此次审理在案发地山东省平度市进行,法院未当庭宣判。这一进展再次将公众视线拉回这起手段残忍、动机复杂的恶性案件。
血案回溯:一场"自卑者"的疯狂报复
时间倒流至2023年12月11日夜,平度市某小区出租屋内,两名年轻幼师李某甲与刘某某倒在血泊中。行凶者李某勇——李某甲的初中同学,持刀闯入后连续捅刺李某甲,甚至追入刘某某卧室将二人杀害。据起诉书披露,李某勇自称因长期自卑心理,将人生挫折归咎于李某甲学生时代的"侮辱",加之工作失意、家庭矛盾,最终策划了这场"复仇"。
令人唏嘘的是,受害者刘某某与案件本无关联。案发时,她因与李某甲合租而不幸卷入,成为凶手"灭口"的牺牲品。案发后,李某勇家属始终未向受害者家庭致歉,这一态度更引发舆论愤慨。
生死之争:精神鉴定成二审焦点
一审中,青岛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李某勇死刑。辩护律师曾提出,李某勇存在挥拳自语、破坏财物等异常行为,要求进行精神鉴定。但法院认定其作案时"目标明确、逻辑清晰",不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情形,故未予采纳。
法律界人士分析,精神鉴定争议常现于恶性命案。我国司法实践中,需结合医学证据与行为证据综合判定。本案凶手提前购置凶器、精准锁定目标、事后试图掩盖罪行等细节,均指向其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家属悲鸣:盼死刑捍卫生命尊严
"女儿做错了什么?"受害者刘某某父母接受采访时难掩悲痛。案发后,这个家庭始终未等来凶手方的悔意,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司法公正。刘父直言:“我们只求维持死刑判决,告慰女儿在天之灵。”
李某甲的遭遇更引发社会对"隐秘暴力"的深思:学生时代的言语冲突,竟在十余年后酿成杀身之祸?心理专家指出,此案折射出部分人群心理疏导机制的缺失,当负面情绪长期压抑,可能异化为极端行为。
生死判决背后的社会叩问
目前,二审结果尚未公布,但公众讨论已超越个案范畴。我们期待正义的判决,能成为照亮黑暗的一束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